27.水調歌頭(蘇軾·北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東坡樂府箋》。水調歌頭,詞牌名。
二、問題設計
1.這首詞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時間、地點及作詞緣由,領起全篇引出下文。
2.“高處不勝寒”有怎樣的深刻含義?為什么把幻想乘風上天說成是“歸去”?欲去卻“又恐”,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理?
答:這句話不僅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還包括不愿回朝庭做官,厭惡朝中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等含義。
作者把上天說成是“歸去”,是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時,作者又猶豫了,通過“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現了出來。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什么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這兩句是說,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表達了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對親人的勸導,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撫慰,表現出詞人豁達的胸襟與豪邁的情懷及對親人的良好祝愿。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誦,原因是:
(1)藝術魅力:由于結構精巧、想像奇特,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
(2)思想內容: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詞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yōu)橐磺袩釔坌腋I畹娜说墓餐M薄?/p>
三、主旨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另一方面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上一篇:《桃花源記(陶淵明·晉)》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
下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北宋)》中考必背古詩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