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課文導讀
杜牧 (803—853), 字牧之, 京兆萬年 (今陜西西安) 人, 晚唐著名詩人。 杜牧家世顯貴, 祖父杜佑曾任宰相, 其父也曾在朝廷做官, 但他一生在仕途上卻一直不得志。大和二年中進士后, 歷任黃州、 池州、 湖州刺史, 官至書舍人。 杜牧自負 “經緯才略”, 常常就當時重大政治問題著論獻策, 但很少被采納。 他較開明的政治思想和當時腐朽的統治階層存在矛盾, 加上他性情耿介, 不屑逢迎, 詩文中常把當時的藩鎮割據、政治混亂、 形勢惡劣歸咎于最高統治者的昏庸無能, 所以不為掌權者喜歡, 因此, 他一直沒能施展才能抱負。 晚年住在長安近郊他祖父的樊川別墅里, 所以文集取名為《樊川文集》, 另有 《外集》 《別集》 各一卷。
杜牧擅長詩、 賦及古文, 尤以詩的成就最高。 后人稱之為 “小杜”, 以區別于杜甫。 他的文章表現了對當時一些重大政治問題的關切, 他的詩學習了前賢闊大樸實的精神, 創造了和他個性相適應的新風格, 在晚唐詩歌綺麗浮艷的傾向中, 更顯得豪放疏朗, 清新俊逸。 此外, 在絕句上, 杜牧有著特殊的成就, 他的絕句明麗雋永, 豪邁爽朗, 獨具風格。 他和李商隱齊名, 被稱為 “小李杜”。 《阿房宮賦》 《江南春絕句》《泊秦淮》 《華清宮三絕句》 《山行》 皆出自于 《樊川文集》。
《赤壁》 是杜牧經過赤壁, 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來的 。 詩以地名為題, 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詩篇開頭借沉于沙中的 “折戟” 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 后兩句是議論, 認為周瑜的勝利主要是得東風之助, 因此他的成功屬于僥幸。但詩人沒有從正面寫, 而是從反面指出, 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方便, 那么勝敗就會相背, 歷史就會重寫, 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假想的結局。 在這里, 詩人也沒有直接描述勝敗的結果, 而是間接地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 這正是杜牧藝術處理上的獨特和成功之處, 因為 “二喬” 是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 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在這里通過 “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一富于形象性的詩句, 以小見大, 活靈活現地反映了曹操勝利后的驕縱和東吳失敗的屈辱, 哲理深邃。
課文注譯
折戟沉沙鐵未銷(2),
自將(3)磨洗(4)認前朝(5)。
東風(6)不與周郎便,
銅雀(7)春深鎖二喬(8)。
(1) 〔 折戟 〕 折斷的戟 。 戟 , 古代兵器 。 (2) 〔 銷 〕 銷蝕 。 (3) 〔 將 〕 拿起 。 (4) 〔 磨洗 〕 磨光洗凈 。(5)〔認前朝〕 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6) 〔東風 〕 指火燒赤壁事 。 (7) 〔銅雀 〕 臺名 , 曹操所建 , 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故址現在河北臨漳。 (8) 〔二喬〕 指江東喬公的女兒, 都是東吳的美女, 大喬是孫策 (孫權兄) 的妻子, 小喬是周瑜的妻子。
文章鏈接
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2)垂;
低回(3)顧影(4)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6)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7)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8)長門閉阿嬌(9),人生失意無南北。
注釋:
(1) 〔明妃〕 即王昭君。 (2) 〔鬢腳〕 耳朵邊下垂的頭發 。 (3) 〔低回 〕 留戀 。 (4) 〔顧影 〕 回頭看自己的影子。 (5) 〔丹青手〕 畫師。 (6) 〔寄聲〕 帶個口信。(7) 〔氈城〕 匈奴人住的帳篷。 (8) 〔咫尺〕 距離很近。 (9) 〔阿嬌〕 姓陳, 漢武帝劉徹的皇后,后來被劉徹遺棄, 關在長門宮里。
譯文:
明妃剛剛離開漢宮的時候, 烏黑的鬢發垂下滿臉淚流;
臉色蒼白低頭顧影來回走, 哀愁的倩影仍使君王難受。
君王回來對畫師大發雷霆, 除明妃外可看中的美女還沒有。
難的是精神無法畫在紙上, 但是真的枉殺了畫師毛延壽。
明妃清楚這一去不再回來, 可憐穿盡漢宮衣服還不夠。
想帶口信問問家人也無人, 只有鴻雁年年去了又回頭。
想不到家里人傳來了音信, 好好在匈奴生活莫作鄉愁。
你不見長門宮里囚著阿嬌, 人生失意哪分你南庚北斗。
上一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過零丁洋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