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簡介|介紹|概況
長篇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作。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關于作者:明高儒《百川書志》說:“《三國志通俗演義》二百四十卷,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貫中編次。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明郎瑛《七修類稿》謂作者為錢塘人。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近人林紓《畏廬瑣記》說:“《三國演義》為元人王實甫撰。《七修類稿》又以為明羅本貫中所編。金圣嘆評為第一才子書。其書組織陳志裴注及唐宋小說而成。”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貫中,名本,錢塘人(明郎瑛《七修類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二十五、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或云名貫,字貫中(明王圻《續文獻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書影》),蓋元明間人(約一三三○~一四○○)。所著小說甚多,明時云有數十種(《志余》),今存者《三國志演義》之外,尚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傳》等;亦能詞曲,有雜劇《龍虎風云會》(目見《元人雜劇選》)。然今所傳諸小說,皆屢經后人增損,真面殆無從復見矣。”關于該書主題有下列諸說:一,無主題說。何滿子《“主題”問題獻疑》謂,用單純的、抽象的“主題”來概括象《三國演義》如此生活內容豐富的作品是無能為力的。劉知漸說: “從宋代‘說三分’的評話藝人到羅貫中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修訂者都插過手,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很難確定它的主題。”(《〈三國演義〉是為‘市井細民’寫心的歷史小說》)二、模糊主題說。歐陽健《有關〈三國演義〉研究的兩個問題的思考》謂:“對于主題,真正科學的態度不是要求明晰,而是要求模糊。”況且作者創作該小說時“不一定事先就設計出了一個非常明晰的主題,來作為提挈創作過程的‘統帥’和‘靈魂’”;至于讀者,“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階層、以至不同氣質、性格、素養、愛好的讀者,他們從《三國演義》中領悟到的東西是不同的。”三、主題明確說。持此議之學者頗多,然又有下列歧意: 1、擁劉反曹說。周立波《談〈三國演義〉》:“羅貫中是擁蜀反魏的”,“曹操在羅貫中的眼里是個否定的典型”,全書“滿懷深情地寫了”劉備“深得民心。” 2、忠義說。褚斌杰《談〈三國演義〉》:“劉、關、張為了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兄弟結義,是應當肯定的”,“這種‘恩若兄弟’的結義,在人民群眾為了共同理想而組織、動員和團結自己的力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3、人民愿望說。霍松林《略談〈三國演義》》:“小說真實地描寫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和人民群眾的痛苦生活,而這是農民起義的真實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思想情感和愿望。”4、封建階級內部斗爭說。李景林《對〈三國演義〉傾向性的初步探索》:“描寫了封建社會統治集團內部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相互矛盾斗爭,揭示了封建社會中統治集團內部的真實面貌,揭示了封建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對其進行了“譴責和否定”。5、天下歸一說。王志武《試論〈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意義》:通過漢末亂世,“農民起義、諸侯割據、三國鼎立、西晉統一等一系列復雜的歷史事件的描繪,表現了漢末至西晉統一的這一段歷史的真實面貌”,“表現了‘天下歸一’的進步思想。”6、悲劇說。黃鈞《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歷史悲劇》: “(該書)巨大的美學意義,不僅在于為我們提供一幅五彩斑斕的歷史人物群像,而且還在于通過這些人物的遭遇,進而揭示了他們無法逃避的命運和歸宿,”它是“悲劇時代所誕生的一部歷史悲劇,它既是民族的苦難的自白,也是民族的勇氣和信心的見證。”7、人才說。王基《〈三國演義〉主題新探》:“是重視知識、尊重人才”,“誰能夠充分有效地發揮知識分子作用,誰就有可能成為在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政治紛爭、軍事角逐的漩渦激流中的勝利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今多數研究者認為,《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歷史小說。據現有資料,大致可以斷為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曄《后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某些有關傳說,經過綜合熔裁,再創作而成。今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清初毛宗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為現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該小說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生動地描述了當時各個統治集團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提供了許多生活斗爭的經驗和策略;通過對劉、關、張、諸葛等人的歌頌和對曹操、董卓等人的譴責,表現了作者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對丑惡現實的不滿;通過曹操這個利己主義典型,揭露了貪婪、權勢主宰的封建社會中君臣、兄弟、夫婦、朋友關系以及剝削階級之間冷酷無情、掠奪成性的黑暗內幕;與此相反,通過劉備這個忠厚廉恭、仁民愛物的典型,表達了人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但書中通過尊劉抑曹等描寫,也鼓吹了封建的正統觀念和仁義道德;并對黃巾農民起義有所詆毀。全書結構宏大,構思縝密,以蜀漢為中心,抓住三國矛盾斗爭的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即曲折變化,又前后貫串,賓主照應,脈絡分明,構成了相當完美的藝術整體;善于通過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巧妙地表現封建統治集團之間及其內部復雜尖銳的矛盾斗爭;在描寫戰爭時,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雙方戰略、戰術,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化,善于揭示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畫卷,如孔明之智、關羽之義、曹操之奸、劉備之仁等,豐富了我國藝術的寶庫;語言方面“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簡潔、明快而生動的特色。該小說已被譯成日、朝鮮、越南、英、俄等多國文字,被譽為堪與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相媲美的杰出的以戰爭為題材的古典文學作品。日本學者吉川英治在其譯本《序言》中說:“《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臺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其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其描寫筆調或華麗豪壯,或哀婉凄切,或悲憤慷慨,或幽默夸張,讀來令人趣味橫生,不禁拍案三嘆!”(王麗娜《〈三國演義〉在國外》)
上一篇:《丁都護歌》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三戒》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