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龠集
明萬歷刊本《九龠集》
序書影
明萬歷刊本《九龠集》
正文書影
明代別集。十卷,別集四卷。題“華亭宋懋澄幼清甫著,友人姚用晦甫校”。作者宋懋澄(1569—1622),字幼清,號稚源,一作自源,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成書于明萬歷中后期。
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刊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舊抄本,王利器藏。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排印舊抄本。
《九龠集》內容包括記、敘、論、表、行狀、書、啟、傳、稗等,其中包括數篇文言小說和略具小說規模的記敘文。
負情儂傳
明萬歷年間,浙東某藩臬子李生攜財物游北雍,與教坊女郎杜十娘兩情相悅。十娘姿容絕代,管弦歌舞亦妙絕一時,長安少年捧為花魁。李生資盡,十娘母頗有怨煩之辭,始以言辭激怒,繼以聲色俱厲,李生恭敬如初;十娘許以身嫁。鴇母知十娘去心已決,又思李生囊中羞澀,遂答應李生若措得三百金,方可替十娘贖身。十娘囑李生借銀,親戚多以李生沉湎狹邪,不愿假借;況兼李生父怒子羈留異鄉,迷戀女色,作書信絕其歸路,且囑親戚,決不償還借貸。李生經月來見,兩手空空,十娘將被褥中私藏一百五十金交李生,親戚、知交感十娘真心,亦湊金一百。十娘聞訊,自言余款將從姐妹處籌集。鴇母欲反悔,十娘以死相脅,才同意放行。臨行時,院中姐妹與她依依惜別,各贈所攜之物,其中有一箱籠,十娘攜之,不離左右。兩人行至瓜洲,租小舟欲明日渡江,當晚對月吟唱,悲聲凄婉,歌聲為鄰舟新安少年鹽商聽見。天明,為風雪所阻,鹽商邀李生至酒肆共飲,知實情,許以千金,欲得十娘。李生見錢眼開,財迷心竅,居然同意將十娘賣給鹽商,十娘允之。異日,十娘命取其箱籠,先將其中值數百金之衣物悉投江中;又取出箱籠中翠羽明珰、玉簫金管值幾千金之物亦投之;李生及鹽商紛來解勸;十娘復取箱中一囊,內有古玉紫金之玩,價值不可估算,大聲痛斥鹽商見色起心,又痛斥李生見利忘義,最后攜盈把夜明珠投身入江。觀者盡皆流涕,罵李生為負心人,皆欲爭毆鹽商及李生,二人各鼓船分頭逃去,不知所往。
李福達
明嘉靖年間,術士李福達至吳中,館于常州楊氏七郎家,有異術,能令屏風上美人下地歌舞。七郎兄六郎居鄉間,疑其術,使人將李常掛胸前之綃囊竊去,李使術讓竊者眼睛突出而自述竊囊事,六郎謝罪。李至七郎家,于中秋夜與諸人飲酒,朗月當空,李忽拔檐下一瓦出三寸許,眾人皆不解其故。明日,復至六郎家,眾人始驚昨夜惟七郎家見月。眾人復邀李現月,李拂袖空中,云開月現。六郎居室旁大池老蛟為魅,荊州太守請李捕蛟,李殺之付廚中作鲊,此后安寧無事。李返吳門,為從奴告,系于獄,刑具不能加;又作法讓獄中人日日飲酒。后謫戍滇中,李又作法置身于酒家胡及諸貴人家。抵京口,主人知其異,莫敢辭之;主人復窺其作法處置叛奴,愈加敬畏。后送至渡口而別。
劉東山
明嘉靖時,三輔捕盜人劉東山住河間交河縣,擅使箭,自號“連珠箭”。他年過三十,厭苦捕盜生涯,遂轉為賈販驢馬。一日,至京,得百金。于回鄉途中,有人告以盜賊出沒,囑他不要獨自往來。劉自恃藝高膽大,依舊上路。途中遇見一個騎白馬的少年,約有二十余歲,相邀他結伴而行。一路上,劉東山夸飾捕盜技能,語言頗輕群賊無能。少年先是默默不語,后兩人比武。少年借劉弓把玩,張弓如引帶;劉借少年弓,赤面亦不能開足,始驚少年神力。少年又挾矢令劉聽箭風,但聞箭聲蕭蕭如小鳥前后飛過。劉東山大驚,膝行獻金乞命。少年讓他回家,東山無奈,只得與妻子在村口開店度日。三年后的某冬日,有壯士十一人,皆騎駿馬,穿短衣,帶弓矢刀箭,入酒肆沽酒。其中一人被呼為“十八兄”,是個首領。十八兄獨居對門,余十人始暢快大飲。中有一人,即東山途中所遇少年。他對劉東山說,從前敬仰劉的聲名,故聽眾人之言,在途中恣意羞辱他,今特持千金前來奉還,并請其原諒當年之事。劉至此時,才如夢方醒,復殺牲開酒,犒勞眾人。十八兄自飲,計酒肉略當五人,獨來獨往,終不至東山家,也不與十人言笑。三日后,始與劉家作別。
吳中孝子
姑蘇一賣酒人,妻與寡母不和。賣酒人外出,其妻佯疾,令母當壚賣酒,暗對媒人說母不安寡居,當壚以擇人。媒人引武康人借買酒探之。時母年四十,容貌未衰,武康人也欲為二子擇保姆,弗論顏色,并以五金授婦。婦以第三女駕舟接母散心為名,騙寡母至武康。寡母知覺被騙后,欲尋死,武康人解勸之,始感悟。因武康人待之甚善,兼脫惡婦之手,竟至忘家。其子歸,妻言母已自嫁人,子不信,苦無實憑。后子客武康,偶遇母,證實母為妻騙嫁,囑母安心,歸在月終。賣酒人返家詐稱與妻去常熟虞山燒香,雇船至武康,以老換少,將妻換母歸。
珠衫
楚中商人某,年方二十三,客于粵。其妻甚美,于近市之樓居見美男子貌似其夫,啟簾偷窺。男子為新安商人,以為女子有情于己,遂請鬻珠老媼為之謀劃,欲圖交接,并許以重酬,老媼允諾。次日,老媼選囊中大珠及珍異之簪珥,至新安人店肆中,與新安人交易良久,市人競相觀看喧笑,婦人聞聲,登樓偷窺,命侍兒招老媼。媼先夸婦人為識貨人,后托辭有事,將珠子等放在婦人處而離去。過了數日,媼雨中來,檢點貨物,以賤價出賣給婦人,且答應賒一半,留待其夫歸還。婦人留她飲酒,相談甚歡。次日,媼攜酒往訪婦人,自此婦人日日與媼相見。媼又借故搬入婦人家居住。一日,媼約新安人晚間同至婦家,讓新安人伏于寢室之外。媼先灌醉侍兒,又以自己初婚情狀等語挑逗婦人,又邀婦人上床傾談,即讓新安人上婦床,婦已神狂,任新安人輕薄而已。此后,兩人恩似夫婦。后新安人欲返鄉,乞一信物。婦人即以一珠衫親為新安人穿上,相約明年共往他鄉。新安人為事阻梗,明年復至粵地,旅途正巧與婦人夫同館。兩人各言生平隱事,新安人自言于楚人之鄉遇一婦人如此如此,楚人驚,佯作不信,詢問證據。新安人出珠衫為證,泣求楚人捎書問候。楚人歸家,誑稱婦人母親病重,讓婦人速回。婦人至家,見母無病,開視書函,則為離婚書。翁問婿緣由,婿曰:“第還珠衫,則復相見。”父還述此語,婦人羞慚欲死。一年后,有新中進士娶婦人為妾。前婿知,檢婦人房中金帛珠寶十六箱贈與,聞知此事者莫不驚訝。又過一年,楚人又到粵地,得一繼室。后誤傷人致死,被告至官府,此官恰為進士。其妾見檢狀中前夫名,假稱楚人為己舅,長跪哭訴請求解救。官以巧計使楚人脫難。事畢,官召楚人與妾相見,二人擁泣痛哭。官知二人原為夫妻,為之垂淚,對楚人曰:“我不忍見若狀,可便攜歸。”把婦人之十六箱財寶還婦,護送他們出境。那個新安人在粵遇盜,負債不能還,就召其妻至粵。妻至,夫已亡,楚人所置后室,即新安人妻。
上一篇:《兩緣合記》介紹|賞析
下一篇:《二刻拍案驚奇》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