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
課文導讀
張岱 (1597—1689), 字宗子, 又字石公, 別號陶庵, 明末浙江山陰 (今紹興)人。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 明亡以前未曾出仕, 年輕時是個過著豪華生活的紈绔子弟。明亡后, 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 后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 以顯示其民族氣節。 他在山中過著艱苦的生活, 在布衣蔬食、 常至斷炊的艱苦環境中專心從事著述。 他不僅是一位愛國的史學家, 也是晚明小品文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 《石匱書》 《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 等書。
張岱是繼 “公安三袁” 之后的散文大家, 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 寓情于景, 意趣深遠。 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雋永, 寥寥幾筆, 意在言外, 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陶庵夢憶》 和 《西湖夢尋》 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其中有許多精彩的散文小品。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 追憶前塵影事, 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滲透著亡國之后作為一個遺民的辛酸沉痛的思想感情。
本文選自 《陶庵夢憶》。 全文共兩段。 文章通過對西湖嚴冬雪景的描繪, 表孤獨,發癡情, 寫出了深沉的湖山隱逸之思, 表達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
第一段寫作者在大雪后獨自前往湖心亭賞雪。
第一、 二句交代時間、 地點、 人物。 一個 “絕” 字, 從聽覺上和心理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 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 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 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第三句寫入夜后, 作者自己獨自一人, 找一只小船去湖心亭看雪。 “擁毳衣爐火”, 暗寫雪夜的嚴寒, 給雪夜西湖增加寒氣襲人的感覺, 突出了作者夜間賞雪的雅興。 一個 “獨” 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 頓生 “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的人生徹悟之感。
第四、 五句描繪西湖雪夜的景象。 遠眺西湖, 冰花彌漫, 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 俯瞰西湖, 唯有雪光能帶來亮色, 因而 “長堤” 成了 “一痕”, “湖心亭” 成了“一點”, “小舟” 成了 “一芥”, “舟中人” 成了 “兩三?!?。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 寥寥幾筆, 包含了長與短, 點與線, 方與圓, 多與少, 大與小, 動與靜, 簡潔概括, 人與自然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 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風格, 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
第二段寫湖心亭的奇遇。 此時此地此景, 能夠遇見游人, 不能不說是奇跡,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逢何必曾相識”! 作者寫 “兩人” “大喜”, 即寫自己大喜, 寫 “余強飲三大白”, 即寫兩人暢飲, 此處使用互文手法, 使行文有變化。 及寫到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才交代了友人的情況, 一方面體現張岱關注的并不是朋友的身份、 地位, 而是彼此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 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 知己難覓, 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 這怎能不叫人遺憾! 最后, 以舟子的話結束全文。 一個 “癡” 字, 既體現了俗人之見, 也是對張岱的稱贊, 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緒。
課文注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是日更(3)定(4),余拿(5)一小船,擁毳(6)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7),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8)。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9)、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10)、舟中人兩三粒而已(11)。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12)得更(13)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14)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15)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 〔余 〕 我 。 (2) 〔俱絕 〕 都消失了 。 (3) 〔更 〕 古代計時的單位 , 一夜分為五更 , 一更約為兩小時 。(4) 〔定〕 完了, 結束。 (5) 〔拿〕 撐, 劃。 (6) 〔毳〕 鳥獸的細毛。 (7) 〔霧凇沆碭〕 冰花彌漫。 霧凇, 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碭, 白氣彌漫的樣子。 (8) 〔一白〕 全白。 (9) 〔惟長堤一痕〕 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一道痕跡。 (10) 〔芥〕 小草, 這里比喻微小。 (11) 〔而已〕 罷了。 (12) 〔焉〕 怎么, 哪能。 (13) 〔更〕 還。 (14) 〔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 這里指酒杯。 (15) 〔客〕 名詞用作動詞, 客居。
問題與探究
1. 文字簡練單純, 不加渲染烘托, 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體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西湖的詩文? 至少寫出兩首。
文章鏈接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2)滅。
孤舟蓑笠翁(3),
獨釣寒江雪(4)。
注釋:
(1) 〔絕〕 盡。 (2) 〔蹤〕 腳印。 (3) 〔蓑笠翁〕 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 。 (4) 〔寒江雪 〕 飄著雪花的寒冷的江上。
譯文:
各座山中都沒有飛鳥的蹤跡,
各條路上也沒有了行人的蹤跡。
孤舟上穿蓑衣戴斗笠的老翁,
獨自冒著飛雪在寒冷的江中釣魚。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解釋。
1. 擁毳( )衣爐火
2. 霧凇沆碭( )
3. 有兩人鋪氈( )而坐
4. 余舟一芥( )
5. 是日更( )定
二、 用課文原文回答問題。
1. 寫作者看雪的時間、 地點天氣狀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中具體描寫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 下列加點詞含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 上下一白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B.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是日更定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D.余拿一小船 見余, 大喜曰
四、 補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內容。
( )到亭上, ( )有兩人鋪氈對坐, 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 )見余, ( )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問其姓氏, ( )是金陵人, 客此。 及( )下船……
五、 翻譯下列句子。
1. 大雪三日, 湖中人鳥聲俱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莫說相公癡, 更有癡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課文中采用白描手法的是哪一句? 找出來, 試分析其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以下對課文寫作手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運用白描的手法寫景, 文筆簡練, 卻又耐人尋味。
B. 作者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不僅使畫面增添光彩, 而且深刻地抒發了自己熾熱的懷戀之情、 隱逸之趣。
C. 全文一百余字, 寫湖、 寫雪、 寫人, 無一語多設, 無一字多下, 不愧為文章的大手筆。
D. 文章集敘事、 描寫、 抒情、 議論于一體, 表達了自己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
上一篇:觀潮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西江月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