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中國古典小說
中國古典小說源遠流長,瑰麗多姿,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人們在閱讀數量眾多的古典小說名篇佳作時,可以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得到審美愉悅的滿足,但其強烈與深厚程度卻往往大不相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讀者對文本進行解讀的水平或高或低,即理性審視古典小說的能力有強弱之分。文學鑒賞不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閱讀過程,而是用心理解、精于發現的提煉與升華。欣賞小說也不例外,對于具有客觀性、穩固性的閱讀文本,精明的欣賞者能夠有效地發揮其二度創作的優勢,既充滿激情地補充和豐富作品中真切的生活狀貌、鮮活的藝術形象,又在冷靜的思索中理性地發現和品味小說中流動的思想情感、深廣的社會意義,通過反復品讀、再三玩味,獲得非同一般的思想感悟和審美享受。
如何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欣賞古典小說的較高境界,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說來,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欣賞者應當具有欣賞中國古典小說的一些基礎知識。其犖犖大者,有如下三點:一是了解中國古典小說的類型、起源及其發展概況。就語體特征而言,中國古典小說有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大類型,文言小說分為筆記小說和傳奇小說,白話小說則有短篇和中、長篇章回小說之分。文言小說起源于上古神話傳說、先秦諸子寓言,并受早期歷史著作的影響,產生了獨特的“多祖”現象;它自魏晉南北朝起,一直綿延至清代,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走完了它的發展歷程。白話小說肇始于唐代民間的“說話”伎藝,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貌和體制,后廣泛為文人所仿效;它從宋元時代開始,經明清時期的高度發展,延續到近代,演進為現代小說,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量。從自身發展的規律看,中國古典小說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先秦和兩漢時期是它的萌芽和雛形期,魏晉南北朝是它的形成期,唐代是它的成熟期,宋元時代是它的發展與開拓期,明代是它的興盛期,清代則是它的空前繁榮期。本書即據此分為六章,勾勒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闡述每一時期小說發展的特點與規律,分析其中的優秀作品。
二是熟悉欣賞中國古典小說的理論知識。中國古代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關于小說鑒賞的理論,雖然沒有產生獨立的理論著作,而是散見于各種評點性文字中,但仍然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小說的評點在經史典籍的箋注疏解、詩文作品的評注等形式的影響下,隨著小說創作的興盛逐漸發展繁榮。它始見于南宋末年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經明代中葉李贄、葉晝評點《水滸傳》得以定型,至明末清初金圣嘆《讀第五才子書法》等將之推向發展高峰,隨后涌現出毛宗崗、張竹坡、脂硯齋、馮鎮巒、閑齋老人等一批評點家。他們簡潔而精當的評點文字顯露出中國古典小說理論的一些美學特征,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如葉晝指出小說只要將“人物情理”寫得“有趣”,就可以“劈空捏造,而不必實有其事”、“事事考之正史”,強調人物在小說里的中心地位和虛構應把握合乎情理的原則;毛宗崗提出采用“添絲補錦,移針勻透”、“奇峰對插,錦屏對峙”,以及“文有正襯反襯”而當“以賓襯主”等結構技巧,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脂硯齋評《紅樓夢》的寓意云:“此書表里皆有喻也,……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點示讀者如何準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金圣嘆贊美《水滸傳》第九回寫李小二酒店先后閃進兩個人時所用的“看時”二字“妙妙”,突出了自然轉換敘事視角的高妙之處。這些評點涉及探討小說創作規律、領會作品思想意蘊、玩味作品藝術特性等內容,為人們欣賞中國古典小說提供了許多良好的途徑和方法。當然,讀者在吸取古代評點家理論精華的基礎上,還要學習中國和外國的現代小說鑒賞理論,以廣博、深厚的理論素養拓寬眼界和思維空間,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審美感悟。
三是把握作品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的創作思想。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和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文學作品就是源于社會生活、鐫刻時代印跡的精神產品。中國古典小說也與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關,只有對與作品相對應的社會風俗、價值觀念、時代精神等背景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價值、審美特質。文學作品還是創作者超越生活的一種精神創造,飽含著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情感。中國古典小說也無不是作家人生經歷、思想傾向、人格氣質的再現,如果把握了他們的創作思想和寫作意圖,感同身受地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敘事技法中領悟作品的思想境界與意蘊指向,一切藝術欣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其次,欣賞者應當了解中國古典小說的體性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國古代的各種文體有著并不相同的社會職能,“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尊嚴與自信,“史”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為后世提供借鑒,“子”建構思想體系以應付各種社會問題,“詩”表達對社會人生的嚴肅思索和深刻感受,“小說”則重在愉悅精神而使人們于閑暇中得到消遣。小說的內容大多與天下存亡、社會變遷、人類發展等重大的問題無關,無須表現作家關于國家命運的思慮、朝廷政事的反思、民生疾苦的關注、個人建功立業的期待,而是著意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的事務、細膩的情感、世俗的趣味等,即上述文體所忽視的家長里短、愛情婚姻、人生遭際、軼聞掌故、諧談瑣言之類。正因為如此,小說不輕視喜劇性的因素,不排斥幽默詼諧的筆調,甚至讓它們成為一種文體風格化的標志。作家常常設計富于喜劇意味的情節、場景和人物,采用帶有喜劇色彩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達到令讀者開懷一笑、獲得精神愉悅的寫作效果。
中國古典小說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有別于外國小說和中國現當代小說的獨立的存在。如它受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響,從宏觀角度看,形成了三位一體、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核心的思想結構;在微觀表現上,三種不同的思想觀念此消彼長,呈現出一些差異性:在儒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作品中,好人得好報、壞人受嚴懲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結構模式,肯定性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孝子貞婦、義俠信士、智者勇士或改過從善的浪子,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則走向儒者的反面,是生性兇殘奸詐、生活奢侈淫靡,以及為人處世背信棄義、見利忘義之徒;在以佛教和道教為主導因素的作品中,充斥著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或長生不死、修煉成仙等奇幻神秘的內容,大多講述鬼怪神仙或有“特異功能”的人在地獄、人間、仙界的故事,一些人物形象也往往具有玄秘色彩和哲理意味。又如中華民族在很早的時候起就具有成熟的歷史意識,中國古典小說受到歷史著作中文學因素的深刻影響,具有一種別致的史傳形態:尤其重視采用歷史題材,歷史故事和歷史傳說受到創作者青睞而得到廣泛的表現;刻意追求故事的真實再現、內容的豐富多彩,以表現眾多的人物、敘述繁復的事件為能事,以完整而真實地展示人物的命運為要義,比較忽略他們心理活動的描摹和個性特征刻畫,有一些名篇佳作在這方面則有較好的開拓;大多采用類似史官的那種置身事外、客觀冷靜的述評方式,將作者自己設定為無所不知的敘述者,以外在的、全知的視角理性地展現人物的人生遭際,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得到享受。再如受“說話”伎藝和詩歌的影響,精心結撰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由單純故事、命運故事到性格歷史的情節演進,以及由怪異的奇幻、庸常的奇特到平淡無奇里的奇絕的情節追求,都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變化過程;注重白描手法的運用,通過對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和言行舉止的簡約描繪,形神兼備地傳達出人物的心態、性情和氣韻;講究詩歌的附加作用,常常在小說中穿插詩詞,由最初單純的夸示詩才,到借以烘托氣氛、增強表達效果,再到助力于人物心理的展現、性格的刻畫、才情氣質的渲染和小說意境的創造,使詩歌與人物、情節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表現了中國古代小說家們創作意識的逐步提高和表達方式的漸趨精湛。
再次,欣賞者應當掌握欣賞中國古典小說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其一,領會創作旨趣,挖掘小說的主題思想。小說的創作旨趣和呈現出來的主題思想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創作者的主觀意愿,往往在作品中加以闡述或于字里行間略加提示;后者是閱讀者的總結歸納,取決于理解、感悟、挖掘作品意義的深刻程度。很顯然,創作旨趣是先驗性的,在文本形成之前作者已經了然于胸,只是借筆下的人物、情節來實現罷了;主題思想則是讀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生成的,需要對文本細加玩味、反復揣摩,才可以準確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對創作旨趣的認識可以通過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創作思想、人生志向等來完成,也可以從作品中作者點題性的文字里看到,不過,一些作者會使出障眼法,故意在小說里(多半在開頭)明確說明自己的意圖所在,卻將真實的本意隱藏在作品當中,這需要讀者認真地去甄別;作品的主題思想不具有唯一性、確定性,而大多是開放式的、多義的,甚至是難以定性的,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憑借自身的感受力去提煉,形成一家之言,因為個體的視野不同,關注點不一樣,欣賞能力有差異,看到的將會大異其趣。但有一點是需要明確的:每一篇小說都是作者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創作的,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我們對作品主題思想的挖掘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和作者的思想認識水平,也不能完全擺脫自身的現實處境進行思考,而應當既刻意揣摩彼時、彼境、彼人的真實情狀,也深入挖掘作者未曾預見而對我們有所啟迪的思想意義,畢竟能逸出作者思想的束縛正體現了小說獨特的審美價值,而反思過去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下、指引未來。
其二,分析人物性格,探究塑造形象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作的中心任務,中國古典小說為我們提供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故而,分析人物形象是欣賞中國古典小說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所謂形象,是指作者以虛構方式描繪出來的,而非史書中所實錄的。一個形象塑造得成功與否,要考察他(她)是否具備典型的性格特征,即完全個性化的言行舉止所體現出來的非“他(她)”莫屬的個性。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差異,比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優秀的小說里,同一類型的人物在總體一致的基礎上往往表現出極大的性格差異,如果閱讀者沒有將這些描繪性的文字加以比較,體會不到這種創作方法的妙處,不僅會有負于作者的一片苦心,而且也達不到認識小說魅力的目的。那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去突出人物個性、塑造典型形象呢?比較常見的如將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讓他們在這種特定的情境里不由自主地、強烈地釋放自己的個性。一些優秀的小說家摒棄偶發的、缺乏反映性格變化內在依據的突發事件,選擇具有生活必然性的尖銳矛盾和具有性格必然性的極端沖突,從中激發人物真實、復雜、豐富的情感,令其靈魂暴露無遺,往往取得極佳的表達效果。又如在同一事件中描寫不同人物的反應、態度和作為,在反復對比和映襯中對人物加以皴染,無須作者多加評述,其典型性格已躍然紙上,鮮明突出,耐人尋味。再如用具有個性化特征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的身份特征、個性特點等,即使是相似的言語片斷、相近的動作細節,也能寫出人物性格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把握情節結構,關注敘事視角和技巧。在古代小說美學理論中,情節被視為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石,在小說中是處于第二位的;結構是對故事情節的營構,在安排上應更多顧及世俗階層的審美需求。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進程中,情節結構由最初板滯的粗陳梗概演變成婉轉、奇險、平穩等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形式,既切合人物情感活動、性格發展的邏輯,又能反映社會生活的規律和事件的本質,還具有峰回路轉、復沓回旋、曲折多姿、跌宕有致等生動性特點和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如前所述,大多數古典小說都是采用全知視角進行敘述,作者扮演類似說書人的角色,而且常常不露痕跡地轉用小說中人物的敘述眼光,既能有效地幫助讀者順暢地閱讀和理解,又能真切地表現人物本身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還可以造成一種十分奇妙的氛圍,可謂一舉多得。至于敘事的技巧,則更為豐富,埋設伏筆、前后照應、制造懸念、雙線并行、抑揚頓挫、虛實相濟等,不一而足。
其四,品味語言特色,欣賞文字之美。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無論是講述故事、塑造形象,還是傳遞情感、表達思想,都離不開準確恰當、簡練生動、富于個性化特征的語言。大部分古典小說的語言雖然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但在尋求與特定的內容、獨特的形象和所表達的感情相適應方面,提供了不少創作的典范,這是讀者欣賞古典小說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讀者在閱讀作品時,不妨針對古典小說的語言美所具有的形象化、準確化、生活化、性格化和風格化等特點,考察作品的語言是否生動地摹畫擬聲,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是否富有生活氣息,是否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中心,是否體現出別具一格的特征,以此判斷作品在語言運用方面的優劣高下。此外,我們也可以嘗試一試身手,看看能否找到一種更好的寫法,在與小說原作的比較中使自己的欣賞水平獲得進步、寫作技能得到提高。
上一篇:中國古典小說的興盛期
下一篇:名篇與名著片斷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