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dǎo)讀
《生于憂患, 生死安樂》 選自 《孟子告子下》, 是一篇論證嚴(yán)密、 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jīng)過貧困、 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的事例, 證明憂患可以激勵(lì)人奮發(fā)有為, 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 作者從一個(gè)人的發(fā)展和一個(gè)國家的興亡兩個(gè)不同的角度進(jìn)一步論證憂患則生、 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 “生于憂患, 而死于安樂” 的結(jié)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寫法, 逐層推論, 使文章緊湊, 論證縝密; 此外, 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duì)仗句, 既使語氣錯(cuò)落有致, 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 有力地增強(qiáng)了論辯的說服力。
課文注譯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2),膠鬲舉于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于士(4),孫叔敖舉于海(5),百里奚舉于市(6)。
故天將降大任(7)于是人也(8),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9),空乏(10)其身,行拂亂其所為(11),所以(12)動(dòng)心忍性(13),曾益(14)其所不能。
人恒(15)過(16)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17)而后作(18),征于色(19)發(fā)于聲(20)而后喻(21)。入(22)則無法家拂士(23),出(24)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25)而死于安樂(26)也。
(1)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 舜原來在歷山耕田 , 三十歲時(shí) , 被堯起用 , 后來繼承堯的君主位 。 發(fā) , 被任用 。(2)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傅說原在傅巖的地方作泥水匠 , 為人筑墻 , 殷王武丁探訪到他 , 用他為相 。 舉 , 被舉用。 (3)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 西伯 (周文王) 把他舉薦給紂。 后來他又輔佐周武王。(4) 〔管夷吾舉于士〕 管仲 (夷吾) 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 公子小白 (齊桓公) 和公子糾爭奪君主, 糾失敗了, 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 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 即用他為相。 (5) 〔孫叔敖舉于海〕 孫叔敖, 春秋時(shí)期楚國人,隱居海濱, 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 用他為令尹。 (6) 〔百里奚舉于市〕 百里奚, 春秋時(shí)期虞國大夫。 虞亡后被俘,由晉入秦, 又逃到楚。 后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 用為大夫, 所以說舉于市 (市井之間)。 (7) 〔任〕 責(zé)任, 擔(dān)子。 (8) 〔也〕 這個(gè)詞用在前半句的末了, 表示停頓一下, 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9) 〔餓其體膚〕 使他受饑, 以致肌膚消瘦。 餓, 使動(dòng)用法。 (10) 〔空乏〕 資財(cái)缺乏。 (11) 〔行拂亂其所為〕 所行不順, 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cuò)亂。 所為, 行為。(12) 〔所以 〕 用來 。 (13) 〔動(dòng)心忍性 〕 使他的心驚動(dòng) , 使他的性情堅(jiān)韌起來 。 動(dòng) , 使動(dòng)用法 。 (14) 〔曾益〕 增加。 曾, 同 “增”。 (15) 〔恒〕 常。 (16) 〔過〕 這里意思是犯過失。 (17) 〔衡于慮〕 思慮堵塞。 衡, 同“橫 ”, 梗塞 , 指不順 。 (18) 〔作 〕 奮起 , 指有所作為 。 (19) 〔征于色 〕 征驗(yàn)于顏色 。 征 , 征驗(yàn) 。 (20) 〔發(fā)于聲〕 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21) 〔而后喻〕 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喻, 明白。 (22) 〔入〕 在里面, 指國內(nèi)。(23) 〔法家拂士〕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 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 拂 , 同 “弼 ”。 (24) 〔出 〕 在外面 , 指國外。 (25) 〔生于憂患〕 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 (26) 〔死于安樂〕 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問題與探究
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闡述的主要觀點(diǎn)是什么? 為什么說這一觀點(diǎn)是孟子 “仁政” 主張的具體體現(xiàn)?
2.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中提出擔(dān)當(dāng)大任的必須經(jīng)過艱苦生活的磨煉, 請(qǐng)查找相關(guān)資料, 補(bǔ)充一些現(xiàn)當(dāng)代生活中的例子, 說說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鏈接
馮道論治國
司馬光
九月, 上與馮道從容語(2)及年谷屢登(3), 四方(4)無事。 道曰: “臣嘗(5)記昔在先皇幕府, 奉使(6)中山, 歷井陘之險(xiǎn), 臣憂馬蹶(7), 執(zhí)轡甚謹(jǐn), 幸而無失(8); 逮至(9)平路, 放轡自逸, 俄至顛隕。 凡為天下者, 亦猶是(10)也。” 上深以為然(11)。 上又問道:“今歲(12)雖豐(13), 百姓贍足否?” 道曰: “農(nóng)家歲兇(14)則死于流殍(15), 歲豐則傷于谷賤(16); 豐兇皆病(17)者, 惟農(nóng)家為然。 臣記進(jìn)士聶夷中詩云: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18)新谷。 醫(yī)得眼下瘡, 剜卻心頭肉。’ 語雖鄙俚(19), 曲盡田家之情狀。 農(nóng)于四人(20)之中最為勤苦, 人主(21)不可不知也。” 上悅, 命左右錄(22)其詩, 常諷誦之。
注釋:
(1) 〔上〕 指后唐明宗李嗣源。 (2) 〔從容語〕 閑談。 (3) 〔登 〕 莊稼成熟 , 指豐收 。 (4) 〔四方〕 此指全國、 天下。 (5) 〔嘗〕 曾經(jīng)。 (6) 〔使〕 出使。 (7) 〔蹶〕 仆倒。 (8) 〔失〕 閃失。 (9)〔至 〕 等到 。 (10) 〔是 〕 代詞 , 這種情況 。 (11) 〔 為然 〕 認(rèn)為正確 。 (12) 〔 今歲 〕 今年 。 (13)〔豐 〕 豐收 。 (14) 〔兇 〕 指收成不好 。 (15) 〔殍 (piǎo)〕 餓死 。 (16) 〔賤 〕 價(jià)格低 。 (17) 〔病 〕受苦。 (18) 〔糶 (tiào)〕 賣出糧食。 (19) 〔鄙俚〕 粗俗。 (20) 〔四人〕 指士、 農(nóng)、 工、 商四種人。(21) 〔人主〕 國君。 (22) 〔錄〕 抄錄。
譯文:
九月, 皇上和馮道閑談?wù)劦角f稼連年豐收, 天下太平無事。 馮道說: “我曾記得在先皇幕府中時(shí), 我奉命出使中山, 路經(jīng)井陘那一險(xiǎn)路, 我怕馬摔倒, 握著韁繩十分謹(jǐn)慎, 幸好沒有閃失; 等到了平路, 就放開韁繩讓馬奔跑起來, 不久就摔下馬來了。凡是治理天下的, 也類似這種情況啊。” 皇上認(rèn)為這話很正確。 皇上又問馮道說: “今年雖然豐收了, 老百姓生活富足了嗎?” 馮道說: “農(nóng)民在收成不好時(shí)就流浪餓死, 年景豐收了又因糧價(jià)低而受傷害; 豐收歉收都受苦的, 只有農(nóng)民是這樣。 我記得聶夷中進(jìn)士的詩說: ‘二月里就得賣掉新的蠶絲, 五月里就得賣掉剛收的糧食; 治好了眼前的瘡, 卻剜下了心頭的肉。’ 詩的語言雖然粗俗, 卻委婉地寫盡了種田人家的情況。 農(nóng)民在士農(nóng)工商四種人中, 是最辛勤勞苦的, 當(dāng)國君的不可不知道啊!” 皇上聽了很高興, 命令左右的人抄下聶夷中的這首詩, 經(jīng)常背誦它。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加點(diǎn)的詞。
苦其心志 ( ) 人恒過 ( ) 而后作 ( )
常諷誦之 ( )俄至顛隕 ( )域民 ( )
征于色 ( )衡于慮 ( )委而去之 ( )
親戚畔之 ( ) 放轡自逸 ( )動(dòng)心忍性 ( )
種植不時(shí) ( ) 法家拂士 ( )惟良田不然 ( )
二、 請(qǐng)找出下列加點(diǎn)詞的用法與例句中的相同的一項(xiàng)。
1. 例句: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
A. 委而去之 B. 曲盡田家之情狀
C. 寡助之至 D. 天時(shí)又次之
2. 例句: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 )
A.而后喻 B.而死于安樂也
C. 委而去之 D. 知而不爭
3. 例句: 惟農(nóng)家為然 ( )
A. 秦王怫然怒 B.然天可不必
C. 上深以為然 D. 惟良田不然
三、 閱讀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文, 回答下列問題。
1. 本文開頭所列舉的六個(gè)著名的歷史人物, 他們的共同特點(diǎn)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作者看來, 一個(gè)人經(jīng)受艱難痛苦的磨煉, 益處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由個(gè)人推論升華到國家, 論證 “死于安樂” 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劃分下列一組排比句的朗讀節(jié)奏 (用 “ / ” 表示)。
(1)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勞 其 筋 骨 , 餓 其 體 膚 ,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亂 其 所 為 。
(2) 上 與 馮 道 從 容 語 及 年 谷 屢 登 。
5. “困于心, 衡于慮, 而后作” 和 “征于色, 發(fā)于聲, 而后喻” 兩句分別從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面部表情兩方面來論述__________的道理, 進(jìn)而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論斷 (用原文原句回答, 將其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馮道談 “奉使中山, 歷井陘之險(xiǎn)”, 是一種______________手法, 是為了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四、 閱讀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文, 回答下列問題。
1. 在作者看來, “人和” 最為重要, 如何才能得到 “人和” 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 “得道者” 是指什么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寫 “攻勢” 之大、 之猛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美國倚仗其強(qiáng)大的軍事和科技力量到處稱王稱霸, 遭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反對(duì), 這恰好印證了本文的哪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 “ / ” 標(biāo)出下面句子中朗讀時(shí)應(yīng)停頓的地方 。
故 君 子 有 不 戰(zhàn) , 戰(zhàn) 必 勝 矣 。
7. 比較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中談到的 “天時(shí)、 地利、 人和” 與 《天時(shí)、 地利、人和》 中的有何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魚我所欲也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