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導讀
孟子 (約前372—前289), 名軻, 字子輿, 戰(zhàn)國時鄒 (現(xiàn)在山東鄒城東南) 人, 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是孔子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思想, 被尊稱為 “亞圣”, 后人又常將孔子、 孟子合稱為 “孔孟”。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 當時, 各大國之間 “爭地以戰(zhàn), 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 統(tǒng)治者是 “庖有肥肉, 廄有肥馬”, 人民是 “仰不足事父母, 俯不足蓄妻子, 樂歲終身苦, 兇年不免于死亡”。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xiàn)實, 孟子最早提出了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的 “民貴君輕” 的主張, 他甚至認為殺死荒淫無道的昏君也不應(yīng)受 “弒君” 的譴責, 這在當時可算是有悖于封建倫理的激烈大膽的理論。 孟子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 反對殘暴之君, 反對不義戰(zhàn)爭。 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 他到處游說, 宣揚他的 “仁政” “王道”, 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仁心” 上, 力圖維護原始的井田制度, 從而使天下歸順, 達到成就功業(yè)、 “黎民不饑不寒” 的目的。 這些主張都反映了民本主義思想, 對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在今天看來, 孟子的思想雖然存在著局限性, 但他的許多見解和主張,在客觀上對人民有利, 是值得肯定的。 孟子曾周游列國, 不為諸侯所用, 退而與弟子發(fā)揮孔子的學說, 作 《孟子》 7篇, 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 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 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 由于其文章巧于辯論, 長于譬喻, 馳騁縱橫, 氣勢充沛,波瀾壯闊, 語言流暢, 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對于后代的散文有較大的影響。
課文注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2)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環(huán)(6)而攻之而不勝。夫(7)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8)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9)非不深也,兵革(10)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11),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1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5),親戚畔(16)之。多助之至,天下順(17)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18)。
(1)〔天時〕氣候時機。(2)〔利〕利益,功用。(3)〔和〕和順,和諧。(4)〔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某?。(5)〔郭〕外城。(6)〔環(huán)〕圍。(7)〔夫(fú)〕助詞,表示要議論。(8)〔然而〕雖然這樣,但是。(9)〔池〕護城河。(10)〔兵革〕泛指武器裝備。(11)〔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1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15)〔至〕極點。(16)〔畔〕通“叛”。(17)〔順〕歸順,服從。(18)〔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君子,指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文章鏈接
天時、 地利、 人和
陸世儀
天時、 地利、 人和, 不特用兵為然(2), 凡事皆有之(3), 即(4)農(nóng)田一事關(guān)系尤重。水旱(5), 天時也; 肥瘠, 地利也; 修治墾辟, 人和也。 三者之中, 亦以人和為重, 地利次之, 天時又次之。 假如雨旸(6), 時若(7), 此固(8)人之所望也, 然天可不必, 一(9)有不時, 磽埆(10)卑下之地, 先受其害, 惟良田不然, 此天時不如地利也。 田雖上產(chǎn),然(11)或(12)溝洫(13)不修, 種植不時, 則雖(14)良田, 無所用之(15), 故諺云 “買田買佃”, 此地利不如人和也。注釋:
(1) 〔特〕 只。 (2) 〔然〕 這樣, 指示代詞。 (3) 〔之〕 代指上述三種因素。 (4) 〔即〕 就。( 5 ) 〔 水旱 〕 水災(zāi) 、 旱災(zāi) 。 ( 6 ) 〔 旸 ( yáng) 〕 天晴 。 ( 7 ) 〔 時若 〕 合乎時令 , 順從人意 。(8) 〔固 〕 本來 。 (9) 〔一 〕 一旦 。 (10) 〔磽埆 (qiāo què)〕 指土質(zhì)堅硬瘠薄 。 (11) 〔然 〕 但是 。(12) 〔或〕 有的人。 (13) 〔洫 (xù)〕 田間水道。 (14) 〔雖〕 即使。 (15) 〔之〕 語氣助詞, 不譯。
譯文:
天時、 地利、 人和, 不只是用兵要講究這些, 凡事都有這三種因素, 就說農(nóng)田耕種這件事同它的關(guān)系就特別重要。 水災(zāi)旱災(zāi), 是天時條件; 土地肥沃瘠薄, 是地利條件; 修建、 治理、 墾挖、 開辟, 是人和的條件。 三個方面中, 以人和為最重要, 其次是地利, 又其次是天時。 如果下雨天晴合乎時令又順從人意, 這當然是人們所希望的,但是老天可不一定如此, 一旦有不合時令 (的情況), 那么土質(zhì)堅硬瘠薄的低劣田地,首先受到這種災(zāi)害, 只有那些良田不會這樣, 這就叫天時不如地利。 田地即使有上等的出產(chǎn), 但是有的人不疏理田間水溝, 種植不合時令, 那么即使是良田, 也沒有什么用, 所以有一句諺語說 “買進田地又買進佃戶”, 這就叫地利不如人和。
上一篇:公輸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