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課文導讀
《魚我所欲也》 節選自 《孟子·告子上》。
中心論點是: “義” 比生命重要, 人應該保持本心。 文章先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則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 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 則應舍生取義的論點。 接著解釋人之所以能 “舍生取義”, 是因為人人皆有 “羞惡之心”, 層層深入地進行分析, 最后才揭示主題。
文章的后一部分, 闡述人既然能寧死不食呼爾之食, 那么就應該不受不合禮義的厚祿。 全篇的主要思想是說人不應為物質欲望所迷惑而失其本心, 應有羞惡之心, 應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理, 善用比喻, 往往從人們最容易理解的事物說起, 然后逐漸轉入正題,本文的寫作特色, 就在于此。
課文注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2)有所不辟(3)也。如使(4)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6)耳。
一簞(7)食,一豆(8)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9),行道之人弗受;蹴(10)爾而與之,乞人不屑(11)也。萬鐘(12)則不辯(13)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14)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1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16)?鄉為身死而不受(17),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18)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9)。
(1) 〔茍得 〕 茍且取得 , 這里是 “茍且偷生 ” 的意思 。 (2) 〔患 〕 禍患 , 災難 。 (3) 〔辟 〕 通 “避 ”, 躲避, 下同。 (4) 〔如使〕 假如, 假使。 (5)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6) 〔勿喪 〕 不丟掉 , 不遺失 。 (7) 〔簞 〕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筐 。 (8) 〔豆 〕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9) 〔呼爾而與之 〕 沒有禮貌的吆喝著給他 (吃 )。 (10) 〔蹴 〕 用腳踐踏 。 (11) 〔不屑 〕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2) 〔萬鐘〕 萬鐘的俸祿, 形容位高祿厚。 鐘, 古代的一種量器。 (13) 〔辯〕 通 “辨”, 辨別。 (14) 〔何加〕 有什么好處。 (15) 〔奉〕 侍奉。 (16)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得, 通 “德”, 恩惠, 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與, 通 “歟”, 語氣詞。 (17) 〔鄉為身死而不受〕 從前為了 “禮義” 寧愿死也不接受 (施舍)。鄉, 通 “向”, 從前。 (18) 〔是亦不可以已〕 已, 停止、 放棄。 是, 此、 這。 (19) 〔本心〕 天性, 天良。
問題與探究
1.你過去一定也做過許多次選擇, 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 給你的印象最深?
2. 從孟子的觀點你能得到哪些啟示?
文章鏈接
文天祥從容就義
胡廣
初八日, 召天祥至殿中, 長揖不拜, 左右強之, 堅立不為動(2)。 極言(3): “宋無不道(4)之君, 無可吊(5)之民; 不幸母老子弱, 權臣誤國, 用舍失宜(6), 北朝用其叛將、叛臣, 入其國都, 毀其宗社(7)。 天祥相宋(8)于再造(9)之時, 宋亡矣, 天祥當速死, 不當久生。”
上使諭(10)之曰: “汝以事宋者事我(11), 即以汝為(12)中書宰相。” 天祥曰: “天祥為宋狀元、 宰相, 宋亡惟可死, 不可生, 愿一死足矣。” 又使諭之曰: “汝不為(13)宰相, 則為樞密。” 天祥對曰: “一死之外, 無可為者。” 遂命之退。
明日, 有奏: “天祥不愿歸附, 當如其請(14), 賜(15)之死。” 麥術丁力贊其決(16),遂可其奏(17)。
天祥將出獄, 即為(18)絕筆 《自贊》(19), 系之衣帶間。 其詞曰: “孔曰成仁(20), 孟曰取義(21); 惟其義盡(22), 所以仁至(23)。 讀圣賢書, 所學何事! 而今而后, 庶幾無愧。”
注釋:
(1) 〔長揖不拜〕 長揖, 舊時拱手高舉 , 自上而下的相見禮 。 拜 , 指跪拜 。 (2) 〔堅立不為動 〕堅定地站立, 不屈服。 (3) 〔極言〕 極力抗辯。 (4) 〔不道〕 無道, 做事不講道理。 (5) 〔吊〕 慰問。(6) 〔用舍失宜〕 用人不得當 。 用 , 指應該用的人 。 舍 , 指不應用的奸人,動詞作名詞 。 (7) 〔宗社 〕宗廟, 社稷。 (8) 〔相宋〕 做宋朝宰相, 名詞作動詞。 (9) 〔再造〕 重建。 (10) 〔上使諭〕 上, 帝王 。 諭, 告訴 , 使人知道 。 (11) 〔以事 宋 者 事 我 〕 以 , 介 詞 , 用 。 事 , 侍 奉 , 名 詞 作 動 詞 。(12) 〔以……為〕 把……作為。 (13) 〔為 (wéi)〕 做, 動詞。 (14) 〔請〕 請求, 要求。 (15) 〔賜〕賞賜。 (16) 〔決〕 判決。 (17) 〔遂可其奏〕 可, 批準。 奏, 奏章。 (18) 〔為〕 寫。 (19) 〔自贊〕這里是自己表白的意思。 (20) 〔孔曰成仁〕 《論語·衛靈公》 有言: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成仁, 成全仁義。 (21) 〔孟曰取義〕 《孟子·告子上》 中說: “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取義者也。” 取義, 即要義。 (22) 〔惟其義盡〕 只因完全盡到了義。 義,正義。 (23) 〔仁至〕 達到仁的標準。(24) 〔揚揚〕 毫不沮喪, 意氣高昂的樣子。 (25) 〔堵〕 墻, 動詞作名詞。 (26) 〔事〕 指應該做的事。 (27) 〔南面再拜〕 南面, 向南面, 名詞作狀語。 再拜, 古代的一種禮節, 先后拜兩次, 表示禮節隆重。 (28) 〔俄有使使〕 俄, 一會兒。 使使, 派遣使者, 第一個 “使” 為動詞, 第二個 “使” 為名詞。
譯文:
至元十九年 (1282) 十二月初八日, 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到金殿, 天祥只是拱拱手行平常的禮節而沒有跪拜, 元世祖的侍臣就強迫他跪下叩頭, (文天祥) 堅定地站著,不去理睬他們。 他對忽必烈極力抗辯: “宋朝沒有無道的皇帝, 也沒有要讓人家來慰問的老百姓; 不幸由于母老子弱, 奸臣誤國, 用人不當, 你們北朝又利用宋朝的叛將、叛臣, 打進了我們的京城, 毀掉了我們的宗廟社稷。 我文天祥在宋朝瀕臨危亡的時候擔任宰相, 宋朝亡了, 就應當速死, 不應當老是活在人世。”
忽必烈派人對他說: “你只要怎樣為宋朝做事, 就怎樣為我元朝做事, 我就拜你為中書宰相。” 天祥說: “我天祥是宋朝的狀元宰相, 宋朝亡了, 只可死, 不可活, 我只希望一死來滿足我的愿望。” 忽必烈又讓人告訴他說: “你不愿做宰相, 那么我讓你做樞密, 怎樣呢?” 天祥回答說: “除了一死之外, 再沒有別的選擇了。” 這才命他退下去。
第二天, 有人提出建議: “天祥不愿歸附, 我們應當順從他的要求, 賜他死。” 這時, 參知政事麥術丁極力贊成殺掉天祥, 元世祖這才批準這建議。
天祥將要出獄, 寫了題目 《自贊》 的絕筆, 藏在衣帶里。 那上面寫著: “孔子說成全仁, 孟子說需要義; 正因為完全盡到了義, 所以才達到仁的標準。 我們讀圣賢書,學來做什么呢! 從今以后, 也許可以無愧于心了。” 刑車過鬧市, 文天祥意氣高昂, 有如平常的樣子, 周圍看的人都成了人墻。 臨刑時他從容地對掌刑吏說: “我應該做的事都做完了。” 問人哪里朝南, 哪里朝北, 他朝南拜了兩次即就刑。 過了一會兒, 元世祖派人來阻止用刑, 但使者到刑場時文天祥已經死了。 看見的、 聽見的沒有一個不流淚的。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下列加點詞與例句中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
例: 鄉為身死而不受
A. 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B. 天祥為宋狀元宰相
C. 即為絕筆自贊 D.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二、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
三、 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 其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
上一篇: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惠子相梁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