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課文導讀
墨子 (約前468—前376), 名翟, 魯國人, 戰國時期思想家、 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繼承孔子的 “愛眾而親仁” 的思想, 并作了相應的發展, 主張 “兼相愛、 交相利”, “為萬民興利除害”, 是墨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這種主張代表的是農夫和工肆的利益, 反映小私有者即庶民的要求, 是同代表貴族階層利益的儒家思想相對立的,因此被儒家學派視為 “異端” 而加以攻擊。
墨子一生也教育了眾多弟子。 墨家學派跟儒家學派一樣, 都是戰國時期有影響的學派。
《墨子》 是墨子學派的思想文獻, 是由墨子的弟子和后人編纂成書的, 現存35篇,其中主要是墨子講學時的筆錄。 有的篇章是具有文學性的散文, 糅合有敘事、 說理、抒情的成分。 語言樸素, 邏輯性強, 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本文選自 《墨子》。
這是一篇記載墨子以實際行動貫徹他的 “非攻” 主張的動人故事。 主要寫墨子用具體生動的比喻指責楚王攻伐宋國的不義之舉, 達到制止楚國侵宋的目的, 充分表現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對攻伐的精神。
墨子不僅反對戰爭, 同時也主張準備實力、 加強防御, 這是值得肯定的。 清人俞越在 《墨子閑詁·俞序》 中說: “墨子……惟非攻, 是以講求準御之法。” 這是評價墨子的中肯之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公輸盤曰: ‘諾。’”) 寫墨子由魯至楚,以理說公輸盤。
公輸盤, 魯國人, 姓公輸名盤, 善于制造奇巧的器械, 他為楚王制成了攻打宋國時用來登城的云梯。 墨子針對這一情況, 首先向公輸盤展開攻勢, 尖銳指出: 為梯助楚國侵宋之舉, 不可謂智, 不可謂仁, 不可謂忠, 不可謂強, 不可謂知類, 這如發連珠炮似的責難, 使得公輸盤無法招架, 無以言對。
第二部分 (“子墨子見王……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必取宋。”) 寫墨子設喻說楚王。
墨子見了楚王, 就用有人 “舍其文軒” 而欲竊鄰 “敝輿”、 “舍其錦繡” 而欲竊鄰“短褐”、 “舍其粱肉 ” 而欲竊鄰 “糠糟” 的比喻, 暗示楚王攻宋之舉 , 并逼問楚王“這是怎樣的人”。 然后從土地、 資源等方面, 將楚國與宋國對比, 并與前段三個設喻進行類比, 說明楚國地大物博, 全無攻宋的必要, 以期讓楚王明白攻打宋國之舉的愚蠢。 頑固的楚王, 口頭上不得不愧疚稱是, 但 “雖然” 一轉, 道出了楚王恃強凌弱的野心并未因此而死。
第三部分 (“于是見公輸盤……楚王曰: ‘善哉, 吾請無攻宋矣。’”) 寫墨子與公輸盤斗智斗勇, 終于止楚攻宋。
當著楚王的面, 墨子與公輸盤進行實力的較量, 墨子解帶為城, 拿木片做器械,公輸盤一連九次攻城都失敗了, 而墨子的守御方法還未用完。 公輸盤黔驢技窮, 妄圖殺害墨子。 墨子當場揭露了公輸盤的陰謀, 終于迫使強敵斂手, 表現了墨子 “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大智大勇。
課文注譯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2)之械,成,將以攻宋。
子墨子(3)聞之,起(4)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5),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6)?”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7)者,愿借子殺之(8)。”
公輸盤不說(yuè)。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9)。”
公輸盤曰:“吾義(10)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11)。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12)?荊國(13)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14),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15)。知而不爭(16),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17)。”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18)胡不已乎(19)?”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20)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21)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22),鄰有敝輿(23)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24)而欲竊之;舍其粱肉(25),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26)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27)。荊有云夢,犀兕(28)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29),宋所謂無雉兔鮒魚(30)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31),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32)之攻宋也,為(33)與此(34)同類。”
王曰:“善哉(35)。雖然(36),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于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37)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38),子墨子九距(39)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40)有余。
公輸盤詘(41),而(42)曰:“吾知所以(43)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44)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45)矣。雖殺臣,不能絕也(46)。”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1) 〔公輸盤〕 魯國人, 能造奇巧的器械。 公輸是姓, 盤是名 (也寫作 “班” “般”) (2) 〔云梯〕 攻城時用來登城的器械。 云, 形容梯子很高。 (3) 〔子墨子〕 指墨翟。 前一個 “子” 是夫子, 即先生、 老師。 (4) 〔起〕出發,動身。 (5) 〔郢〕 春秋戰國時楚國國都。 (6) 〔何命焉為〕 (有) 什么見教呢? “焉” 與 “為” 合用, 表示疑問語氣。 (7) 〔臣〕 秦漢以前一般人稱呼自己時也可謙稱為 “臣”。 (8) 〔愿借子殺之〕 希望依靠您去殺了他。子, 您。 (9) 〔請獻十金〕 允許我奉送 (給你) 十金。 請, 敬辭 “允許”。 金, 先秦以黃金二十兩為一鎰 (yì), 一鎰稱一金。 (10) 〔義〕 堅持合宜的道德、 情理。 (11) 〔說之〕 解釋這件事。(12) 〔何罪之有〕 有什么罪呢? (13) 〔荊國〕 楚國的別稱。 (14) 〔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 葬送不足的而爭奪有余的。 (15) 〔仁〕 對人親善、 友愛。 (16) 〔知而不爭〕 知道這道理而不 (向楚王) 據理力爭。 (17) 〔知類〕 明白事理。 (18) 〔然〕 既然這樣。 (19) 〔胡不已乎〕 胡, 為什么。 已, 停止。 (20) 〔王〕 指楚惠王。(21) 〔見 (xiàn)〕 引見。 (22) 〔文軒〕 文, 彩飾。 軒, 有篷的車。 (23) 〔敝輿 (yú)〕 破車。 (24) 〔褐〕 粗布衣服。 (25) 〔粱肉〕 好飯好菜。 (26) 〔何若〕 怎樣的。 (27) 〔猶……之與……也〕 好像……同……相比。(28) 〔犀兕 (xī sì)〕 犀, 雄性的犀牛 。 兕, 雌性的犀牛 。 (29) 〔江漢之魚鱉黿鼉 (yuán tuó) 為天下富 〕長江、 漢水里的魚、 鱉、 黿、 鼉多得天下無比。 鼉, 鱷魚。 (30) 〔鮒魚〕 像鯽魚的一種小魚。 (31) 〔長木〕 大樹。 (32) 〔王吏〕 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33) 〔為〕 認為是……。 (34) 〔此〕 這, 指上面說的舍文軒、 竊敝輿等。 (35) 〔善哉〕 好呀。 (36) 〔雖然〕 雖是這樣。 (37) 〔牒〕 木片。 (38) 〔九設攻城之機變〕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 九, 表示次數多, 古代 “三” “九” 常有這種用法。 (39) 〔距〕 通 “拒”, 與 “所以距” 中的 “距” 一樣。 (40) 〔圉〕 通 “御”, 抵擋。 (41) 〔詘〕 通 “屈”, 折服。 (42) 〔而〕 可是。 (43) 〔所以〕 用什么 (方法)。 和現代漢語里用來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所以” 不同。 (44)。 〔禽滑 (gǔ) 厘〕 人名, 魏國人。 (45) 〔寇〕入侵, 名詞作動詞。(46) 〔雖殺臣, 不能絕也〕 即使殺了我, 也不能殺盡 (宋國的守御者)。 絕, 殺盡, 形容詞作動詞。
文章鏈接
孫叔敖納言
劉向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2),衣粗衣(3),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4)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5),使臣受(6)吏民之詬(7),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8)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9)人者民去(10)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11)之,祿已厚而不知足(12)者患處之(13)。”孫叔敖再(14)拜曰:“敬受命(15),愿聞馀教(16)。”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17),官益大而心益小(18),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19)守此三者,足(20)以治楚矣!”注釋:
(1) 〔孫叔敖為楚令尹〕 孫叔敖, 春秋時楚國人, 曾三度為楚相 , 有賢名 。 令尹 , 楚國官名 , 相當于宰相。 (2) 〔老父〕 指老人。 (3) 〔衣粗衣〕 穿著麻制的喪衣 (第一個 “衣” 與下文的第一個“冠 ” 都是名詞作動詞 , 分別是 “穿 ” 和 “戴 ”)。 (4) 〔見 〕 接見 。 (5) 〔不肖 〕 不賢 , 沒有才能 。(6) 〔 受 〕 承受 。 (7) 〔 吏民之詬 (gòu) 〕 官吏百姓的辱罵 。 謙虛的說法 , 意即擔任楚國的宰相 。(8) 〔說〕 說法, 動詞作名詞。 (9) 〔驕〕 傲慢。 (10) 〔去〕 離開。 (11) 〔惡 (wù)〕 厭惡。 (12) 〔足〕滿足。 (13) 〔患處之〕 禍患埋伏在那里。 (14) 〔再〕 第二次。(15) 〔命 〕 指教 , 名詞 。 (16) 〔教 〕 教導 , 動詞作名詞 。 (17) 〔意益下 〕 越把自己看得低 。意, 心志、 心意。 益, 副詞, 更加。 (18) 〔心益小〕 處事越要小心謹慎。 心, 心思。 (19) 〔謹〕 謹慎。 (20) 〔足〕 完全能夠。
譯文:
孫叔敖當上楚國令尹, 全國的官吏和老百姓都來祝賀。 有一位老人身穿粗布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 最后來吊唁。 孫叔敖整理好衣帽, 出來接見老人, 并對這位老人說:“楚王不知道我沒有才能, 派我承受官吏百姓的辱罵, 大家都來祝賀我, 唯獨你來吊唁我, 難道這其中有什么說法嗎?” 老人說: “有。 身份顯貴以后就對別人傲慢的人, 老百姓就會離開他; 地位高而獨攬大權的人, 國君就會厭惡他; 俸祿優厚以后卻不知道滿足的人, 禍害就會埋伏在那里。” 孫叔敖拜了又拜說: “恭敬地接受你的指教, 愿意聆聽更多的教導。” 老人說: “地位越高而心志越要謙卑, 官職越大而心思越要謹慎小心, 俸祿越優厚要越加慎重, 不要大膽索取, 你謹慎地堅持這三條原則, 就完全能夠治理好楚國了。”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 子墨子九距之 ( )
2.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 )
3. 公輸盤詘 ( )
4.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
5. 有一老父,衣粗衣 ( ) ( )
二、 根據具體語境, 正確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多個義項。
1. 見: (1) 子墨子曰: “胡不見我于王?”
(2) 子墨子見王
(3) 于是見公輸盤
(4)見牛未見羊也
(5)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
(6) 敢陳愚見
(7) 信而見疑, 忠而被謗
(8) 正衣冠而見之
2. 方: (1)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
(2) 荊之地,方五千里
(3)方內安寧
(4) 博學而無方
(5) 論功則湯武不足方
3. 說: (1) 請說之
(2) 詣太守,說如此
(3) 公輸盤不說
(4) 《馬說》 《師說》
(5) 豈有說乎
三、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夫子何命焉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胡不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胡不見我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此為何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必為有竊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雖然, 公輸盤為我為云梯, 必取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雖殺臣, 不能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釋義。
1. 雖殺臣, 不能絕也
2. 義不殺少而殺眾
3.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4. 祿已厚而不知足
五、 根據文義, 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 然 臣 之 弟 子 禽 滑 厘 等 三 百 人
2. 殺 所 不 足 而 爭 所 有 余
3. 楚 王 不 知 臣 之 不 肖
4. 身 已 貴 而 驕 人 者 民 去 之
六、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試分別用簡短的話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