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嚴閒禪師 李 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注釋]
不辭勞:不辭辛苦的意思。豈:怎么,哪里。
[鑒賞導示]
太平天國南王馮云山愛好詩文,曾有書瀑布詩“穿山透石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云云,以賦壯懷。其實,他的詩由此詩脫胎而出,但其意境是比不上這一首詩的。
[鑒賞]
此詩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侶。禪師所作前兩句,有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的用意;宣宗所續后兩句,則寄寓不甘寂寞,想有所作為的情懷。因此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
詩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著贊美之情,隱含著深刻的哲理。第二句著重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云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出處高”則取勢遠,暗合后文“終歸大海”之意。以上寫瀑布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時運足豪情,為后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以“溪間”與首句“千巖萬壑”照應,在詩情上是小小的回旋。由于這一句的回旋,末句更有沖決的力量。“豈能”與“終歸”前后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作波濤”三字造語頗為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濤景象。從“留”、“歸”等字可以體味結尾兩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聯想到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豪情壯懷。由此可見,詩人表面寫瀑布的磅礴氣勢,其實是寫人。
[鑒賞要點]
[1]名句:“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形象鮮明。[4]采用擬人方法。
上一篇:《[唐]杜 甫·漫成一首》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唐]李 白·獨坐敬亭山》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