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景華
告訴我,歡樂是什么顏色?
象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
歡樂是什么聲音?象一聲蘆笛?
還是從簌簌的松聲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溫情的手?
可看見的,如亮著愛憐的眼光?
會不會使心靈微微地顫抖,
或者靜靜地流淚,如同悲傷?
歡樂是怎樣來的?從什么地方?
瑩火蟲一樣飛在朦朧的樹蔭?
香氣一樣散自薔薇的花瓣上?
它來時腳上響不響著玲聲?
對于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
但它是不是可愛的,如我的憂郁?
何其芳
《歡樂》寫于1932年,收入《預言》第一卷。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他對生活的不滿和怨訴,他喟嘆生活中找不到一線光明,一點暖溫,表現了詩人憂郁、感傷的情緒。
這首詩共四段。第一段開頭首先提出疑問:“歡樂是什么顏色?”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因為歡樂是一種抽象的不具形的感情,為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詩人通過一連串的意象用來比喻,首先通過兩個意象——“白鴿的羽翅”和“鸚鵡的紅嘴”來說明,這是兩個美麗的視覺意象,通過這樣生動的意象來比喻,就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接著詩人又提問:“歡樂是什么聲音?”詩人又通過三個聽覺意象作為比喻——蘆笛、簌簌的松聲和潺潺的流水,同樣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段感情更加復雜,也是通過意象來比喻,首先通過觸覺意象——可握住的溫情的手這就使抽象的歡樂具體化了,又以視覺意象——”可看見的,如亮著愛憐的眼光”,使其更具體化。接著,又通過“心靈微微地顫抖,或者靜靜地流淚”的深切感受,再將歡樂具體化。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詩題雖然是“歡樂”,實際上是“悲傷”、“憂郁”。
第三段詩人又進一步調動視覺、聽覺、嗅覺等意象來寫歡樂是怎么來的。首先以視覺意象——螢火蟲飛在朦朧的樹蔭,再以嗅覺意象——香氣一樣散自薔薇的花瓣上。和聽覺意象——腳上響不響著鈴聲,通過這些可感的意象就使“歡樂”化虛為實了。這樣,詩人將聲、色、觸、嗅、聽等各種感觀意象融匯貫通,給人以美的享受。
第四段只有兩句,也是點破主題之處。“對于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從這一句可看出,上面詩人盡管從多方位對“歡樂”進行了描繪,但詩人目中的歡樂只是飄在空中的瑰麗的云,是很難以捕捉的,因而詩歌的結句以疑問句結束:“但它是不是可愛的,如我的憂郁”?通篇都是在寫歡樂,實際從這歡樂中透露出的是憂郁、感傷的情緒。
從藝術性上看,除了生動的意象外,還有兩點值得談談。一點是“通感”的運用,全詩借助“通感”理論,把歡樂與顏色聯系起來,表現憂郁的情懷,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再一點是一連串比喻的運用,用比喻這是現代派詩歌藝術上重要的特點。由于用了生動的比喻,不僅色彩絢麗,而且有聲可聞,由于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形象,就使得抽象的“歡樂”化為具體的了,使得抽象的“歡樂”轉化為顏色、聲音、意象的三者結合。
上一篇:江河·柏
下一篇:徐志摩·殘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