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中唐韓、白及其他特色詩人
韓愈[1]
山石[2]
山石犖確行徑微[3],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4],芭蕉葉大梔子肥[5]。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6]。鋪床拂席置羹飯[7],疏糲亦足飽我饑[8]。夜深靜臥百蟲絕[9],清月出嶺光入扉[10]。天明獨去無道路[11],出入高下窮煙霏[12]。山紅澗碧紛爛漫[13],時見松櫪皆十圍[14]。當流赤足踏澗石[15],水聲激激風吹衣[16]。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17]!嗟哉吾黨二三子[18],安得至老不更歸[19]!
[1]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今遼寧省凌源縣),韓愈在文中多次自稱“昌黎韓愈”,人們也稱他“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陽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曾兩次遭貶謫,但很快被召回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提倡三代兩漢散文,主張“文以載道”,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在文學形式上主張創新,對后世散文影響深遠。他的詩歌,題材廣泛,風格險怪,講究用奇字,造奇句,人們評為“以文為詩”。與孟郊、賈島等人自成一派,史稱“韓孟詩派”。有《昌黎先生集》。[2]這首詩大約作于貞元十七年(801)夏秋之間,詩人游洛陽惠林寺時。山石:取詩篇首句頭兩字為題,與內容關系不大。[3]犖(luo)確:險峻不平的樣子。徑:小路。微:狹窄。[4]升堂坐階:先上廟中殿堂,再出來坐在臺階上看風景。新雨足:剛下過一場透雨。[5]梔(zhi)子:長綠灌木,夏日開花。梔,一作“支”。[6]稀:依稀,隱約。也可解說為珍稀,罕見。[7]羹飯:泛指菜飯。[8]疏糲(li):粗糙的飯食。糲,糙米。[9]百蟲絕:各種昆蟲都停止了鳴叫。[10]扉(fei):門。[11]無道路:清晨煙云迷茫,辨不清道路。[12]窮:盡。煙霏:流動的煙云。[13]紛:繁盛。爛漫:光彩奪目。[14]櫪(li):同“櫟”,一種落葉喬木。十圍:形容樹的粗大。兩手合抱成為圓圈叫做一圍。[15]當流:對著水流。[16]激激:流水沖擊澗石的聲音。 [17]局束:局促,拘束。 (ji),套在馬嘴上的馬韁繩。 [18] 嗟哉:表示感慨,感嘆。吾黨二三子: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幾位朋友。[19]不更歸:“更不歸”的倒文。(詩以開頭“山石”二字為題,卻并不是歌詠山石,而是一首記敘游程的詩。此詩汲取了游記散文的寫法,按照行程的順序,敘寫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記。其中體現了韓詩“以文為詩”的特點。)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1]
一封朝奏九重天[2],夕貶潮州路八千[3]。欲為圣明除弊事[4],肯將衰朽惜殘年[5]! 云橫秦嶺家何在[6]? 雪擁藍關馬不前[7]。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8]。
[1]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元和十四年(819)上《論佛骨表》 ,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乎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有八千里之遙。當韓愈離開京都走到藍田縣(藍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與之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詩。[2]封:諫書。九重天:宮闕。[3]八千:由長安至潮州有八千里的路程。[4]欲:想,打算。弊事:有害之事。[5]肯:豈肯。惜:舍不得。[6]秦嶺:指終南山,暗喻家國所在之地。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7]藍關:今陜西省藍田縣。馬不前:用古樂府詩:“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露出英雄失志之悲。[8]“好收”句:“收骨”之事,典出《左傳》,《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此處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肯將衰朽惜殘年”句意,進一步流露出詩人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瘴江邊:潮州。
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1](之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2],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3]。
[1]本題共兩首,這是第一首,寫于長慶三年(823)。水部張十八員外: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其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2]天街:皇城中的街道。酥:酥油,動物乳制品。此極言春雨的溫潤與光澤。[3]絕勝:即遠遠超過。末兩句意謂此時春色最美,等到春晚,煙柳籠罩全城,反覺減色了。(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白居易[1] 長恨歌[2]
漢皇重色思傾國[3],御宇多年求不得[4]。楊家有女初長成[5],養在深閨人未識[6]。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7],六宮粉黛無顏色[8]。春寒賜浴華清池[9],溫泉水滑洗凝脂[10]。侍兒扶起嬌無力[11],始是新承恩澤時[12]。云鬢花顏金步搖[13],芙蓉帳暖度春宵[14]。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15]。承歡侍宴無閑暇[16],春從春游夜專夜[17]。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18],玉樓宴罷醉和春[19]。姊妹弟兄皆列土[20],可憐光彩生門戶[21]。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22]。驪宮高處入青云[23],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24],盡日君王看不足[25]。漁陽鼙鼓動地來[26],驚破霓裳羽衣曲[27]。九重城闕煙塵生[28],千乘萬騎西南行[29]。翠華搖搖行復止[30],西出都門百余里[31]。六軍不發無奈何[32],宛轉蛾眉馬前死[33]。花鈿委地無人收[34],翠翹金雀玉搔頭[35]。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36],云棧縈紆登劍閣[37]。峨嵋山下少人行[38],旌旗無光日色薄[39]。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40]。行宮見月傷心色[41],夜雨聞鈴腸斷聲[42]。天旋日轉回龍馭[43],到此躊躇不能去[44]。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45]。君臣相顧盡沾衣[46],東望都門信馬歸[47]。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48]。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49],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50],椒房阿監青娥老[51]。夕殿螢飛思悄然[52],孤燈挑盡未成眠[53]。遲遲鐘鼓初長夜[54],耿耿星河欲曙天[55]。鴛鴦瓦冷霜華重[56],翡翠衾寒誰與共[57]。悠悠生死別經年[58],魂魄不曾來入夢[59]。臨邛道士鴻都客[60],能以精誠致魂魄[61]。為感君王展轉思[62],遂教方士殷勤覓[63]。排空馭氣奔如電[64],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65],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66],其中綽約多仙子[67]。中有一人字太真[68],雪膚花貌參差是[69]。金闕西廂叩玉扃[70],轉教小玉報雙成[7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72]。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73]。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飄舉[74],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75],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76],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77],蓬萊宮中日月長[78]。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79],鈿合金釵寄將去[80]。釵留一股合一扇[81],釵擘黃金合分鈿[82]。但教心似金鈿堅[83],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84],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85],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86],在地愿為連理枝[87]。天長地久有時盡[88],此恨綿綿無絕期[89]。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郡望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及第,十八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補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言事,被貶江州司馬。后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白居易與元稹相友善,二人皆以詩名,時號“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并稱“劉白”。白居易創制了“元和體”,又是新樂府詩歌的主要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其詩風平易通俗,明白曉暢,廣為流傳。今存詩近三千首,是唐代詩歌數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2]這首詩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當時白居易任盩厔縣尉,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當地名勝游仙寺。根據當地民間傳說白居易寫下了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陳鴻寫成了傳奇小說《長恨歌傳》。[3]漢皇:本指漢武帝劉徹,這里借指唐玄宗。色:美色。傾國:喻指美女。《漢書·外戚傳》載李延年在武帝面前唱的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4]御宇:統治天下。求:尋求。[5]楊家有女:指楊玉環。先為壽王李瑁(玄宗子)的妃子,二十八年(740)玄宗使她為道士,住太真宮,因號太真。天寶四載(745)七月,召還俗,立為貴妃。[6]“養在”句:故意為唐玄宗的行為隱諱。[7]回眸:旋轉眼睛。眸,眼中瞳仁。百媚:種種迷人的姿態。[8]六宮:古代后妃住地。粉黛:以化妝品指代婦女。顏色:姿色。[9]華清池:溫泉浴池名,開元十一年(723)建于驪山。[10]凝脂:形容潔白柔嫩的肌膚。《詩經· 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11]侍兒:指宮女。[12]承恩澤:指得到唐玄宗的寵愛。[13]步搖:一種插在發髻上的首飾,所綴珠玉走動時搖動生姿。[14]春宵:喻新婚之夜。[15]不早朝:不上早朝聽政。[16]承歡:得到皇帝的歡心。侍宴:陪皇帝飲酒作樂。[17]夜專夜:每夜都得專寵。[18]金屋:指宮中楊貴妃的住處。[19]玉樓:華美的樓閣。醉和春:帶著醉意入寢。[20]列土:本謂封建最高統治者分封土地,此指得到封官進爵。楊貴妃有三個姐妹分別被封為韓國、虢國、秦國夫人,三個伯叔兄弟居高官,其中楊釗賜名國忠,天寶十一載(752)為右丞相。[21]可憐:可愛,可羨。[22]“不重”句:《長恨歌傳》載當時民謠:“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23]驪宮:指驪山上的華清官。[24]緩歌:舒緩悠揚的歌聲。慢舞:輕盈的舞姿。凝絲竹:形容舞蹈與管弦樂配合得緊密和諧。[25]不足:不厭。[26]漁陽:郡名,范陽節度使所轄,治所薊州(今天津薊縣)。鼙鼓:古代軍中所用的一種小鼓。此下四句寫安史之亂的爆發。[27]霓裳羽衣曲:舞曲名。相傳來自西域,曾經玄宗改編,是當時著名舞曲。[28]九重城闕:指京城長安。京城為皇宮所在,皇宮有九重,故云。[29]西南行: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祿山破潼關。玄宗與楊玉環自長安出延秋門,向西南逃奔蜀中。[30]翠華: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為皇帝儀仗所用。搖搖:形容旌旗儀仗飄揚。此下八句寫馬嵬兵變、誅楊貴妃事。[31]“西出”句:意謂到了馬嵬驛。故址在今陜西興平縣西北。[32]六軍:古代天子六軍,這里指護衛皇帝的羽林軍。[33]宛轉:纏綿悱惻的樣子。娥眉:美女的代稱;指楊玉環。馬前死:玄宗逃至馬嵬驛時,龍武大將陳玄禮代表將士意見,請誅殺楊玉環。玄宗無奈,命高力士將她縊死。[34]花鈿:鑲嵌金銀珠寶的首飾。[35]翠翹、金雀:都是釵名。玉搔頭:玉簪。[36]散漫:形容塵土飛揚,彌漫。蕭索:肅殺凄涼。[37]云棧:高入云霄的棧道。劍閣:即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境。[38]峨嵋山:在四川峨眉縣境,這里泛指蜀山。[39]日色薄:形容光景慘淡。[40]朝朝暮暮情:用宋玉《高唐賦》巫山神女典故,比喻玄宗與楊玉環生前的情好。[41]行宮:皇帝出行時的住處。[42]鈴:指風鈴的響聲。《明皇雜錄》 :“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音,隔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43]天旋日轉:比喻政局轉變。回龍馭:指玄宗的車駕返回長安。肅宗至德二載(757)九月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玄宗返京。[44]此:指楊貴妃自盡處。躊躇:駐足不前。[45]不見:找不到。《新唐書·后妃傳》玄宗由蜀返長安經過馬嵬坡時曾派人為楊貴妃改葬,開棺只剩香囊一枚。玉顏:指楊玉環。[46]相顧:相視,相看。[47]都門:指長安城門。信馬:聽任馬兒自由行走。指心神不定。[48]太液:漢朝建章宮北的池名。未央:漢代宮名。這里借太液、未央代指唐代的宮廷、池苑。[49]西宮:指太極宮。南內:興慶宮。興慶宮在東南故稱“南內”。唐玄宗還京后,初居興慶宮,因鄰近大街,時常和外界接觸,肅宗恐他有復辟之心,將他遷入太極宮的甘露殿,加以變相的軟禁。[50]梨園弟子:唐玄宗設宜春、梨園二教坊,教練供奉宮廷的歌舞藝人,稱藝人為梨園弟子。[51]椒房:后妃所住的宮殿,用花椒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阿監:宮中女官。青娥:指青春年華的女子。[52]夕殿瑩飛:化用謝脁《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瑩飛復息”詩意。思悄然:愁悶不語的樣子。[53]孤燈挑盡:是說夜已深了,燈芯屢挑殆盡。古代宮中燃燭,不點油燈,以此襯托玄宗晚年生活的凄苦。[54]鐘鼓:報更的鐘鼓聲。[55]耿耿:微明的樣子。星河:銀河。[56]鴛鴦瓦:兩片嵌合在一起的瓦。霜華:即霜花。[57]翡翠衾:一說是織著翡翠鳥花紋的被;一說飾有翡翠鳥羽毛的被。[58]經年:過去了一年。[59]魂魄:指楊貴妃的亡魂。[60]臨邛:縣名,唐屬劍南道,今四川省邛崍縣。鴻都:原為東漢都城洛陽的宮門名,這里借指長安。[61]致:招來。[62]展轉思:反復不止的思念。[63]教:使得。方士:古稱煉丹求仙的人,這里指臨邛道士。殷勤覓:盡力去尋找。[64]排空馭氣:騰空駕云。[65]窮:窮盡,指尋遍。碧落:道家稱天界為碧落,一般用作天上的代稱。黃泉:指地下。[66]五云:五色彩云。[67]綽約:輕盈美好的樣子。[68]太真:楊貴妃開元二十八年(740)被度為女道士,道號太真。[69]參差:仿佛、差不多。[70]金闕:道教相傳的“仙境”,這里指神仙住的宮殿。玉扃(jiong):玉做的門環。[71]小玉:傳說為吳王夫差的女兒。雙成:傳說是西王母的侍女。[72]九華帳:彩飾繁麗的帳子。[73]珠箔:珠簾。銀屏:鑲嵌銀絲花紋的屏風。迤邐:接連地。[74]袂:衣袖。[75]闌干:形容淚水縱橫的樣子。[76]凝睇:凝視。[77]昭陽殿: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所居之宮殿名。這里借指楊貴妃生前所居處。[78]蓬萊宮:神話傳說中仙山上的宮殿。[79]舊物:指生前與玄宗定情之物。[80]鈿合:即鈿盒,用黃金珠寶嵌成花紋的盒子,有一底一蓋。[81]合一扇:指鈿盒的蓋或底。扇,量詞。[82]釵擘:黃金做的頭釵分開成兩半。擘,分開。合分鈿:即嵌金屬花片的盒子各得一半。[83]但教:但愿讓。[84]寄詞:捎話給對方。[85]長生殿:天寶元年(742)造長生殿于華清官。又,唐代后妃的寢宮,可通稱長生殿。[86]比翼鳥:《爾雅· 釋地》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這里指雌雄相并而飛的鳥。[87]連理枝:兩棵樹不同根,而枝干結合在一起的樹叫連理枝。[88]有時盡:有完結之時。[89]此恨:指玄宗與楊貴妃生離死別的千古憾恨。恨,遺憾。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1]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3],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4];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6]。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7]。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8],楓葉荻花秋瑟瑟[9]。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10]。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1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12],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13],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14],初為霓裳后六么[15]。大弦嘈嘈如急雨[16],小弦切切如私語[17]。嘈嘈切切錯雜彈[18],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19],幽咽泉流冰下灘[20]。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21],鐵騎突出刀槍鳴 [22]。曲終收撥當心畫[23],四弦一聲如裂帛[24]。東船西舫悄無言[25],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26],整頓衣裳起斂容[27]。自言本是京城女[28],家在蝦蟆陵下住[29]。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30]。曲罷曾教善才伏[31],妝成每被秋娘妒[32]。五陵年少爭纏頭[33],一曲紅綃不知數[34]。鈿頭銀篦擊節碎[35],血色羅裙翻酒污[36]。今年歡笑復明年[37],秋月春風等閑度[38]。弟走從軍阿姨死[39],暮去朝來顏色故[40]。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41]。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42]。去來江口守空船[43],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44]。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45]。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46]! 我從去年辭帝京[47],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48]。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49]。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50]!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51],為君翻作琵琶行[52]。感我此言良久立[53],卻坐促弦弦轉急[54]。凄凄不似向前聲[55],滿座重聞皆掩泣[56]。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57]!
[1]此詩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司馬任上。這是作者繼《長恨歌》之后所寫的又一長篇敘事詩。與前者不同的是,通篇采用紀實的手法,通過描寫一位琵琶女的身世和她卓絕的演奏才華,寄寓了作者本人仕途淪落的慨嘆。作品結構縝密,風格樸素莊重,語言平暢自然。[2]左遷:即降職。九江郡:隋郡名,天寶元年(742)改為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復改江州,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官名,州刺史的副職。在唐代已成為閑職。[3]湓(pen)浦口:即湓口,在九江西湓水入江處。[4]京都聲:京城流行的聲調。[5]善才:對優秀琵琶師的稱呼。[6]委身:托身。賈(gu)人:商人。[7]憫然:含愁的樣子。[8]潯陽江:流經九江境內的長江。[9]瑟瑟:風吹草木聲。[10]管弦:指音樂。[11]回燈:重新張燈。[12]轉軸撥弦:將琵琶上纏繞絲弦的軸,擰動以調音定調。三兩聲:指試彈幾聲。[13]掩抑:指幽咽的情調。思:情思。[14]攏:叩弦。捻(nian):揉弦。抹:順手下撥。挑:反手回撥。四種都是彈琵琶的指法,前二者用左手,后二者用右手。[15]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六么:即《錄要》,當時京城流行的曲調。[16]大弦:指最粗的弦。[17]小弦:指細弦。[18]嘈嘈:形容聲音沉重而舒長。切切:形容聲音細促而輕幽。[19]間關:鳥聲。滑:輕快流利。[20]幽咽:低沉阻塞。冰下灘:一作“水下難”。[21]“銀瓶”句:意謂音樂在靜寂之后突然發出激越清脆聲音。迸:濺射。[22]“鐵騎”句:形容音樂的聲音轉為雄壯鏗鏘。[23])撥:套在手指上撥弦的撥子,一般用象牙、牛角等材料制作。當心畫:即用撥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結束全曲時常用的右手手法。畫,同“劃”。[24]四弦一聲:由于最后一劃非常之快,四根弦同時發聲。帛:絲織品。[25]舫:船。[26]沉吟:有話說而又沉靜思忖。[27]斂容:收斂起面部的表情。[28])京城:指長安。[29])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歌妓舞姬聚居之地。蝦蟆為“下馬”的訛音。[30]教坊:唐代官辦管理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這里雖說“名屬教坊第一部”,實際上僅是臨時召入宮中演奏的外界歌舞妓。[31]教:使得,讓。伏:稱道。[32]秋娘:原是一位著名妓女的名字,后多泛指才貌雙全的歌舞妓。[33]五陵年少:有錢有勢人家的子弟。五陵在長安城外,有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后來皇帝遷貴族于此,便成為闊人們居住的地方。纏頭:以錦帛之類的財物送給歌舞的妓女叫做纏頭。[34]綃(xiao):指精細輕柔的絲織品。[35]鈿(dian)頭銀篦:鑲嵌著花鈿的篦子。擊節:打拍子。[36]血色:紅色。翻酒污:弄灑了酒而玷污。[37]明年:第二年。[38]秋月春風:指一年中的良辰美景。等閑度:隨隨便便度過。[39]弟:指歌舞妓院中的同仁。阿姨:指妓院中的老鴇。[40]顏色故:容顏衰老。[41]老大:年紀大了。[42]浮梁:唐屬饒州,今江西浮梁縣。是唐代茶葉的一大集散地。[43]去來:偏義副詞,猶言來到。[44]紅:指胭脂色。闌干:縱橫的樣子。[45]重:又。唧唧:嘆息聲。[46]“同是”二句:意謂彼此過去雖不相識,但人生的遭際有共同之處,因而偶然相逢也可傾吐心事。[47]帝京:長安。[48]苦竹:竹的 一種,其筍味苦。[49]杜鵑:鳥名。相傳為蜀王杜宇(號望帝)的魂魄所化,蜀地最多,暮春即鳴。其聲凄切,似乎在說“不如歸去!”因此在古詩文中。常以杜鵑悲啼襯托離人的相思。[50]嘔(ou)啞嘲哳(zha):形容聲音雜亂繁碎。[51]更坐:重新坐下。[52]翻:指按曲調寫成歌詞。[53]良久:許久。[54]卻坐:退回原處,重又坐下。促弦:緊弦,即把聲調調高。[55]向前:從前。[56]掩泣:掩面而泣。[57]江州司馬:當時詩人所任之職。青衫:按唐制,青是品級最低文官官服的色。這時白居易雖為州司馬,官階卻是將仕郎,從九品,所以著青衫。
白居易 買花[1]
帝城春欲暮[2],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3]。灼灼百花紅[4],戔戔五束素[5]。上張幄幕庇[6],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7]。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8]。
[1]此詩是《秦婦吟》十首中的第十首,大致作于元和五年前后。[2]帝城:指京城長安。[3]直:通“值”,物價。數:計算的意思。[4]灼灼:形容花的顏色非常鮮艷。《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5]戔戔(jian jian):少,細微。《易經·賁卦》 :“束帛戔戔。”[6]幄幕:帷幕。庇:庇護。[7]諭:知道,理解。[8]中人賦:中等人家所繳納的賦稅。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1]
離離原上草[2],一歲一枯榮[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4],晴翠接荒城[5]。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6]。
[1]賦得:古代凡按題目做詩,常在題前加這兩個詞。古原:荒原。[2]離離:分披繁盛的樣子。[3]“一歲”句:意謂一年一度的枯萎和返青。[4]遠芳:伸向遠方的芳草。侵:蔓延。[5]晴翠:晴天翠綠的草色。[6]“又送”二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王孫:這里泛指游子。萋萋:草盛的樣子。(這首詩相傳是白居易16歲時所作。他寫的雖然只是原上野草,但開頭四句氣象開闊博大,表現出在周而復始的盛衰循環之中那一種不可摧毀的生命力。這是一首感發力量很強的好詩。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當時名士顧況曾戲笑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顧看到他這首詩,便立即改口說“有才如此,居易不難”。這首詩確實是一首才氣飛揚的好詩。)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1]
孤山寺北賈亭西[2],水面初平云腳低[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5]。
[1]這首詩作于長慶三年(823)詩人任杭州刺史時,是詩人描寫蘇、杭之作的名篇。筆觸舒展流暢,風格清新明快。錢塘湖:即西湖。[2]孤山寺:孤山在西湖中后湖與外湖之間,山上有孤山寺,陳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賈亭:一名賈公亭。賈全為杭州刺史時建造。[3]云腳:指出現在雨前或雨后的臨近地面的云氣。[4]才:剛剛,正好。[5]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在杭州西城外,沿堤向西南行直通孤山。
李賀[1] 李憑箜篌引[2]
吳絲蜀桐張高秋[3],空山凝云頹不流[4]。湘娥啼竹素女愁[5],李憑中國彈箜篌[6]。昆山玉碎鳳凰叫[7],芙蓉泣露香蘭笑[8]。十二門前融冷光[9],二十三弦動紫皇[10]。女媧煉石補天處[11],石破天驚逗秋雨[12]。夢入神山教神嫗[13],老魚跳波瘦蛟舞[14]。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15]。
[1]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陽縣)人,唐皇室遠支。因避家諱,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僅做過奉禮郎,終身抑郁不得志,死時年僅二十七歲。他早歲工詩,受知于韓愈、皇甫湜。其詩尤長樂府,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恢奇詭譎、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藝術上有顯著的特色。但由于他生活孤獨,性情冷僻,對現實缺乏深切的聯系和感受,因而詩中帶有陰暗低沉的色調。他做詩態度嚴肅,以苦吟著稱。有《李長吉歌詩》。[2]李憑:中唐時供奉宮廷的梨園弟子,以擅長彈箜篌而名噪一時。箜篌(hou)引:樂府舊題。箜篌,古琴的名稱,有橫彈與豎彈兩種,李憑所彈的是二十三弦的豎箜篌。[3]吳絲蜀桐:泛言箜篌的精美。吳絲,吳地(今江浙一帶)所產的絲做成的弦。蜀桐,蜀地(今四川一帶)所產的桐木做成的琴身。張:絞緊琴弦,為彈琴時的準備動作。這里指彈奏。高秋:暮秋。[4]“空山”句:意謂李憑彈奏的音樂有響遏行云的藝術效果。凝云:裹在一起的云層。頹不流:靜止不動。[5]“湘娥”句:意謂音樂使神女也受到感動。湘娥:傳說中溺于湘江成為湘江之神的舜帝二妃。啼竹:相傳舜出巡死于蒼梧,娥皇、女英尋至湘江,淚灑竹上,使竹成為斑竹。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善鼓瑟。《史記·封禪書》:“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6]中國:國中,指國都長安。[7]昆山:昆侖山,相傳是產美玉之地。玉碎鳳凰叫:形容箜篌發出的樂聲清脆激越。[8]芙蓉泣露:形容樂聲幽咽哀怨。香蘭笑:形容音樂的輕柔歡快。[9]十二門:長安城四面各三門,共有十二門。融冷光:動聽的音樂使城中寒氣消解。[10]二十三弦:指李憑所彈的箜篌。動紫皇:感動天帝。紫皇,道教中最尊貴的神。[11]女媧(wa):神話中的女帝,傳說她煉五色石以補天。[12]逗:引出來。[13]“夢入”句:意謂李憑的箜篌把聽者引入幻境,仿佛他不是在人間彈奏,而是在神山上,把技藝傳授給神仙。神嫗(yu):指成夫人。據《搜神記》記載,成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弦歌,輒便起舞”。[14]“老魚”句:形容音樂神妙,能使魚跳舞。《列子·湯問》有“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蛟(jiao):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類動物。[15]“吳質”二句:意謂音樂美妙使吳剛倚桂樹而立,既不再砍桂樹,也不能入眠,直到露水打濕了玉兔還不察覺。吳質:即吳剛。《酉陽雜俎》載,吳剛因“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露腳:露水。斜飛:古人以為露是從天上降落下來的,所以詩人在此有“露腳斜飛”的想象。寒兔:月兔,古代傳說月中有玉兔。
李賀 浩歌[1]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2]。王母桃花千遍紅[3],彭祖巫咸幾回死[4]?青毛驄馬參差錢[5],嬌春楊柳含緗煙[6]。箏人勸我金屈卮[7],神血未凝身問誰[8]? 不須浪飲丁都護[9],世上英雄本無主。買絲繡作平原君[10],有酒唯澆趙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11],衛娘發薄不勝梳[12]。羞見秋眉換新綠[13],二十男兒那刺促[14]?
[1]“浩歌”本于《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 浩歌:是大聲唱歌的意思。[2]帝:上天的玉帝。天吳:古代神話中的水神。[3]王母:西王母,神話里說為王母娘娘。[4]彭祖、巫咸:都是傳說中長壽的神仙。[5]“青毛”句:毛色青白相間的青驄好馬。[6]“嬌春”句:指春天楊柳正要發芽時帶有的一種鵝黃色朦朧景色。緗:淺黃色的絹。[7]箏人:彈箏女。屈卮:酒杯。[8]“神血”句:只有當神、血凝聚到一起時,才有我們這些人的生命。在你生前和死后,當你的身血分離之后,你的身體,你的生命又在哪里呢?神:是人的精神。血:指人的血肉軀體。[9]浪飲:放浪縱酒。丁都護:南北朝時的一個隱士,因不得意而經常借酒澆愁。[10]平原君:戰國時趙國的公子,以善養士著稱,相傳他有門客三千。[11]漏:銅壺滴漏,古代計時的器具。以銅壺盛水勻速滴漏來計時。玉蟾蜍:接水漏的容器。[12]衛娘:漢武帝所寵幸的妃子衛子夫。[13]秋眉:即指青綠色的眉黛。[14]刺促:局限,拘束。
劉禹錫[1] 烏衣巷[2]
朱雀橋邊野草花[3],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4],飛入尋常百姓家[5]。
[1]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一作彭城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重要人物之一。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入朝為主客郎中,最后官至檢校禮部尚書。劉禹錫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一位有著獨特成就的出色詩人。他的許多詩歌,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針砭時弊,觀點鮮明。盡管他和韓愈、白居易都有深厚的交情,卻能在詩歌的風格上保持獨立自主,不附和于韓、白詩的流派。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民間所流行的俚歌俗調的學習上。他的《竹枝詞》、《柳枝詞》就是他的藝術實踐。他的詩歌語言干凈明快,絕無炫博矜奇的地方。著有《劉夢得文集》。[2]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這首詩寫烏衣巷的今昔變化。[3]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六朝時代都城正南門(朱雀門)外的大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4] 王謝:指東晉時代王導和謝安兩大貴族之家,烏衣巷是這兩大貴族集中居住的地方。[5] 尋常:平常、普通。(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第三句“舊時”兩字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突出了滄海桑田的巨變。以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采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
巴山楚水凄涼地[2],二十三年棄置身[3]。懷舊空吟聞笛賦[4],到鄉翻似爛柯人[5]。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6]。
[1]這是對白居易在席間贈送劉禹錫詩的回答。白居易所贈詩也是一首七律:“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酬:酬答。[2]巴:今四川東部一帶。楚:今湖南、湖北、安徽一帶。作者貶朗州,調夔州、和州,長期生活于巴楚之間。[3]二十三年:作者于唐順宗李誦永貞元年(805)被貶,于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827)回到東都洛陽任職,前后共計二十三年。[4]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魏晉人向秀與詩人、音樂家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為得罪了司馬昭被殺,向秀路過山陽(今河南焦作市,這里有嵇康的故居),聽到鄰人吹笛子,想起嵇康和呂安,便寫了一篇《思舊賦》。作者借用這個典故來懷念已去世的好友們。[5]到鄉:劉禹錫誕生并生長的地方,按《禹貢》九州的劃分,它屬于揚州,所以說回到故鄉。爛柯人:柯是斧頭柄。《述異記》說晉朝有個叫王質的人入山砍柴,看見兩個小孩在下棋,小孩分給他東西吃,下完棋,指著說:“你的斧頭柄已爛了。”王質回到家里,時間已過了一百年。政治改革失敗以后,王叔文集團有的被殺,有的被貶,經過二十三年,劉禹錫調離貶所,看見故鄉人事全非,不勝感傷,于是在這里借用這個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悲憤和悼念之情。[6]“暫憑”句:意謂讓我們干一杯,振作起精神來吧。暫憑:暫且憑借。
[解讀鑒賞]
杜甫是唐代詩壇上集大成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把唐代詩歌推向一座新的高峰。同時,杜甫的種種努力和探索,也為后來詩歌創作開辟了多方面的途徑。杜甫之后的詩歌流派,很少有不受杜詩影響的。從杜甫詩句的警策、凝練方面,繁衍出韓愈、盧仝等用語“奇險”的一派。從杜甫注重社會現實生活的方面,又滋生了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樂府“詩。真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這些詩盡管也都繼承和發展了杜詩的某些特點,可是與杜甫比起來卻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學批評家布羅姆曾提出過“影響的焦慮”之說,是說后來的詩人在前人的影響籠罩之下,想要超過前人,而卻無能為力的一種焦慮。中唐的許多詩人都各有可觀的成就,但終不免有一種努力用心著跡之感,缺少杜甫所本有的博大深厚的自然感發的力量。不過他們自己的成就也仍是不可抹殺的。
韓愈是中唐詩壇上很有才華的作者,他不僅寫詩,還寫了一手漂亮的散文,是唐代有名的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在語匯和語法的運用掌握上,他有著過人的才能,他的詩里常有“吐奇驚俗”之語。表面上看他似乎是繼承了杜詩形式上講求煉字、造句的特點,但實際上二人卻有很大差別。杜甫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看上去似乎是個語言修辭的問題,其實修辭并不僅是個語言錘煉的問題。他除了要用腦、用才之外,還有一個用心、用情的問題。《易經·乾卦》中說“修辭立其誠”,修辭絕不是指花花草草地裝點文字,而是要找到一句最適合的詞語來傳達你心中最真切的感受。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寫給莫泊桑的信中曾提到過“一語說”。他告誡莫泊桑在寫人或狀物時,要從眾多的語匯中選擇出最恰切、最能夠表現作者真正感受的那一個字。杜甫詩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所使用的語言,所寫出的詩句,總是與他內心情感相配合,而且是配合得恰到好處的。他的《秋興》中有兩句很著名的詩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句詩不合常規,也不合文法,真可謂“出語不凡”。可杜甫之所以要把“香稻”與“鸚鵡”,“碧梧”與“鳳凰”顛倒來寫,原因在于,杜甫所要表現的是開元盛世,香稻富足、碧梧茂盛的太平景象。而“鸚鵡啄余”與“鳳凰棲老”則不過是對夕日興盛氣象的一種烘托,并非是生活實現中的實有景物。這樣的語序安排與杜甫心中對故都、對渼陂當年盛世的懷戀之情結合得恰到好處。也就是說杜甫在文法、句法上的顛倒運用,絕不是為了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而完全是為了抒情達意的需要。這與韓愈等人在詩歌中故作“炫奇立異”的奇險之語有著本質的區別。杜詩所以能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其功力不僅在于他駕馭語言、遣詞造句的才力,更重要的在于他內心深處的那一份博大、深厚的情懷。韓愈等人只從語言形式上爭勝求異,只在遣詞造句上逞才使氣,這正是他們與杜甫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至于白居易,他所繼承的是杜詩反映社會現實的傳統。他在一篇很著名的文章《與元九書》中指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種主張,明顯是受到杜詩內容的影響。不錯,杜甫是寫實的詩人,他對于社會、民生自有一份本能、由衷的深切關懷。他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直到老年流落于四川的一條小船上,他還想著“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一切都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是“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的。他不同于有些人,先要自己吃飽喝足,然后再去關心別人,碰到一點挫折,或是與自己利益相沖突的事,就可以置民生、家國的利益于不顧,而“但自求其穴”,只顧自己去了。表面上看,白居易等人與杜甫一樣,都有一份對國家、人民的關愛之情,但這兩種關懷是不一樣的,一種是源于內心感情深處的,而另一種只是停留在道理、情理的表層之上。當然,能夠有這樣一份關心也已經很不錯了,我們只是想說明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那些反映社會現實的“新樂府”大多是出于“諷喻”的用心,要找些題目來做詩罷了。這種反映現實之作,在本質上與杜甫的詩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我以前說過,最偉大的詩人都是用他們的生命來寫詩的,并且是用自己的生命、生活來實踐他們的詩篇的,因此我們講這些偉大的、一流的詩人與詩作時,就不能不結合他們生平事跡及思想經歷來講。但像韓、白等人的詩,就無須結合他們的生平經歷,因為他們更多的是以模仿詩歌的藝術形式或追求社會功能為自己的創作目的。為進一步說明以上的這些觀點,我們分別來看他們的幾篇作品。先來看韓愈的一首《山石》——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生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這是寫詩人有一次偶然在山廟中過夜的見聞。從描寫表現的角度來說,確實寫得很好。“犖確”是兩個很少見的字,是說山石的高低不平,這兩個字用得很奇怪,也很妙。如果換成“不平”,從意思來看是對的,可從字音、字形上看去就顯得很平淡了;而“犖確”無論從字音,還是字形上都給你一種新奇不平的感受。前八句詩人對眼中所見的景物描寫很恰當,可你一旦認真追尋下去,就會發現其中缺少一種深層的東西,不像杜甫的詩,每一句都是沉甸甸地包含著深情。接著他寫寺中僧人對他的熱情款待,以及他自己的感受。“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深山里這種安寧、靜謐的月色、景物與詩人的感受的確寫得很妙。接著又寫第二天早晨,詩人要下山卻找不到路,無論山上山下,到處都被煙霧所籠罩,詩人就在這一片霧靄茫茫中上下穿行。途中所見的,是山上的紅花,澗中的碧水,紛紜爛漫,偶爾可以見到很大的松樹和櫪樹。他赤足走上澗石,聽到澗中激激的水流,感到山中習習的涼風。如此美妙的情境,如此愜意的感受,不禁引起詩人的感慨:“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是套在馬頭上的絡頭,有這樣美好的地方,這樣美好的享受,我們又何必像被套上絡頭的馬一樣,任人驅使呢?“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優哉游哉生活的留戀與向往。前文中我們講過,對詩歌的欣賞和評價,通常有感受、感動、感發三種不同的層次,《山石》若從感受層次上來說,他是一首好詩,通過此詩可以看出韓愈的確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他能夠按其感覺、感受的層次和時間、空間的順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獲都準確而巧妙地傳達出來。但遺憾的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更深厚、更強烈的東西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七言律詩中的佳作,正如后人所評:沉郁頓挫,其特色在能變化律詩一般的風格而自成面目,其中也不乏有韓詩“以文為詩”的特點。《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似乎與韓愈詩“炫異奇險”的特色極不吻合。詩風清新自然,近于口語,詩人自己曾經說過:“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 ,所以韓愈的詩在奇險以外,也另有些“平淡”之作,這也是不可忽視的。
其次是白居易那些內容上反映現實,文字上“老嫗能解”的詩。我國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社會功用,從《詩經》開始就有“美刺比興”之說。傳說古代還設有專職官員負責采詩,通過這種辦法使執政者了解民間疾苦,以便改善政治。白居易繼承中國詩歌的這一傳統,寫了《新樂府》 、《秦中吟》等大量反映民間疾苦的諷喻詩,上文作品選中的《買花》就是《秦中吟》里的一首。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主張用詩歌來“救濟人病,裨補時闕”;同時,他還努力使自己的詩寫得通俗平易,讓不識字的老太婆也能聽懂,這用心是極好的。但我們知道,詩歌本是具有感發生命的,如果理性的安排思索太過,就不可避免會削弱其直覺感發的力量。白居易很推崇杜甫,但二人的詩有所不同:杜詩中更多的是抑制不住的感情,而白居易諷喻詩中更多的是理性。一個是“自發”,一個是“有心”,這一點點的區別就決定了二人詩歌藝術成就的不同。不過盡管如此,在中國詩歌史上,白居易對古樂府詩的繼承和拓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由于這些詩較為通俗易懂,本文不過多解說。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成四類,除了“合為事而作”的“諷喻詩”外,還有吟詠性情的“閑適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詠嘆的“感傷詩”,以及五、七言的“雜律詩”。他認為前兩類是他的主要作品,后兩者則可不必保存。其實,正是在這些不被他重視的詩作里,卻有兩首深受后人喜愛,并且廣為流傳的好詩,即《長恨歌》與《琵琶行》。《長恨歌》是一首迄今以來,將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表現得最為美麗的長篇歌行體敘事詩。《琵琶行》寫詩人在潯陽江邊與一位琵琶女邂逅相遇,然后引出對一段有關琵琶女的身世經歷的介紹,進而引發出仕途失意之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生感慨。就故事而言,《長恨歌》寫得情節曲折、凄婉動人;就情意而言,《琵琶行》帶有詩人內心深處的悲慨,具有極強烈的感發力量。中國舊詩中的歌行體有兩種:一種是像李白、高適、岑參他們所寫的那種古詩體的歌行;一種就是白居易所寫的這種結合了律句的歌行。白居易把近體詩格律融會到歌行體長詩中,創造出這種新的體式,《長恨歌》 、《琵琶行》即是代表之作。舊的歌行體多用雜言,強調古樸,盡量避免使用律句。而這首《長恨歌》寫得很華麗,其中有不少句子都是十分工整的律句,如“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等。另外,這些詩每隔數句一換韻,顯得十分整齊,表現出一種曲折婉轉而又纏綿的姿態,非常適合于委婉的敘事。中國詩歌中向來比較缺乏長篇敘事詩。所以歌行體的這一開創對后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像吳梅村的《圓圓曲》等,就是明顯受到《長恨歌》的影響。
中唐詩壇除了韓愈、白居易之外,還有一位重要的詩人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被稱為“鬼才”的李賀。李賀是一個才大而命短的詩人,他二十七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一生實在是太不幸了。他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避父諱,他被剝奪了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這對才華橫溢的李賀來說,實在是一種殘酷的打擊。從他的詩中可知他身體羸弱多病。一方面,他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如此不幸的挫折與打擊,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想象力。雖然他僅有二十幾歲的短短生命,可他卻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次創造出敏銳與奇想結合的詩歌境界,這對晚唐詩人李商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李賀詩中的形象,大都來源于神仙、鬼怪或神話傳說,并非現實所有。由于早逝,他的生活體驗與感情經歷不是很豐富的,因此他的詩在內容情意,以及對國家、人民、社會、世事的關懷上都無法與李商隱相比。雖然李賀也寫過諸如《老夫采玉歌》一類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詩章,但他的這種寫實與白居易的“新府樂”很相近,更多的是對一時一事外表的觀察和反映,只在一定程度上寫出了他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不過在李賀的一些優秀詩作中,我們也可以透過他那種敏銳的感覺和神奇的形象,看到他內心深處的一份悲慨。下面我們看他的一首《浩歌》: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青毛驄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緗煙。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衛娘發薄不勝梳。羞見秋眉換新綠,二十男兒那刺促!
這首詩寫的是世事無常的悲慨。前兩句寫宇宙滄桑的巨大變化。《詩經·十月之交》中寫過周朝的一次大地震: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是地殼的變化,是寫實的。而李賀這里所寫的確是世界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天吳”是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帝”是上天的玉帝。這完全是一種神話的境界,詩人的想象是神奇的,表達也是特殊的:“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神話里說王母娘娘的鮮桃三千年開一次花,結一次果。這里詩人是要寫人世的無常,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即使是王母的桃花和彭祖、巫咸這樣長命的神仙也在變化之中。接下去他又說“青毛驄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緗煙。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前三句極寫生命的美好:你有毛色青白相間的青驄好馬,騎在這樣的馬上,飽覽“嬌春楊柳含緗煙”的美妙景色,“緗煙”指春天楊柳正要發芽時帶有的一種鵝黃色。當你飽覽秀色,縱酒放歌,當美人捧著珍貴的金屈卮向你勸酒之時,你有沒有想過“神血未凝身問誰”的問題? “神”是精神,“血”是肉體,只有當神、血凝聚到一起時,才有我們這些人的生命,在你生前和死后,當你的身血分離之后,你的身體,你的生命又在哪里呢?這樣的問題你問誰?誰又能回答你呢?此四句合起來表現了一種生命短暫無憑的悲慨。下面接著又說,“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這兩句說。你不須為你的才智、武勇不得知用而沉醉縱飲,因為世上的英雄原本就很難找到一個真正能認識你、重用你、值得你為之獻身的主人。雖然李賀沒有李商隱那么深廣的關懷,但他詩中也飽含著生命落空的悲慨。如果一個人在你努力和嘗試之后失敗了,那還沒有什么可遺憾的。可李賀連一次嘗試和努力的機會都沒有,況且加上他的體弱多病,所以他的詩里常常有很深的生命之悲哀。“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平原君是戰國時趙國的公子,以善養士著稱,相傳他有門客三千。既然天下有這樣能夠賞愛人才的主人,我李賀一定買絲繡出他的畫像,買酒澆在孕育過這位賢主的趙州的土地上,以表示我對他的崇敬和向往。“漏催水咽玉蟾蜍,衛娘發薄不勝梳”,生不我待,時不我與,時光在漏壺滴水中悄然流逝,當年漢武帝所寵幸的妃子衛子夫已經衰老不堪,原來以美發而得寵的那滿頭美發都變白了,脫落了。“羞見秋眉換新綠”,這種想象和比喻真是神奇:“秋眉”是極奇怪的說法,一般人形容眉毛多用黛眉。黛是一種深黑色,這種顏色有時可以發出一種藍色和深綠色的光亮。古人對顏色的描述常常不是很清楚的,由于青色常常有綠光,因此常說成綠。有時形容一個人的年輕健康,常用“綠鬢朱顏”,這里說的“新綠”即指很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你老了,你的眉毛不僅變白,而且也逐漸脫落了,這就成了“秋眉”了。用“春秋”來形容眉發,這正是李賀詩的修辭特色。李太白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來描寫人的衰老,可是李賀卻用了“衛娘發薄不勝梳,羞見秋眉換新綠”,這真是兩種不同的神奇! 詩的最后說“二十男兒那刺促”?一個人二十多歲已經成年,應該有所作為了,為何生活的天地還是這樣的局促?這就又一次在詭奇的想象之中表現出詩人內心那份抑郁不平的悲慨——今日的平地,安知不是昨日的高山?今日的桑田,安知不是昨日的大海?王母的桃花三千年一開,而竟然也開了幾千遍;彭祖和巫咸乃是世上最長壽之人,也死了無數回。可見歲月之無情,人生之短促。那么,面對這春日美景,走馬勸酒,又當如何呢?不須在悲歌中沉醉,去追逐揚名立功的機會吧! 然而那識得人才的平原君又在哪里呢? 眼見得漏催水咽,衛娘發薄,秋眉換新綠,二十歲的男兒也不能等待呀!
綜上所述,我們想通過對韓愈、白居易和李賀三家所作的詳略不同的介紹,來概括一下杜甫之后中唐詩壇上諷喻、詠史、詠懷等類題材創作的情況。這或許太過于粗略,但由于篇幅的局限,其他比較有影響的作家,如劉禹錫、孟郊、賈島等詩人也只好略去不談了。大家可從前文對其作品的選注來了解他們。
[閱讀思考]
1.白居易的《新樂府》、《秦中吟》與杜甫的現實主義之作有什么本質區別?請舉詩例詳細加以說明。
2.閱讀韓愈、李賀等人的作品,簡述其各自的特色,以及中唐詩人創作的總體面貌。
上一篇:漢魏晉南北朝·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下一篇:北宋后期詞人周邦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