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 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釋】
李生:指李白。他們于天寶四年(745)在山東石門山分別后,至此16年不曾見面。佯狂:假裝瘋癲,作為狂人。此言李之狂放實出于統治者逼出來的,出于不得已。故可哀。敏捷:靈敏迅速,構思極快。飄零:飄泊。匡山:指李白故鄉四川彰明縣的大匡山。李白青少年時曾在匡山讀書,至今讀書臺尚存,非指江南西匡廬。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詩。題目下原注:“近無李白消息。”當作于肅宗上元二年(761)。次年,即寶應元年,李白卒于安徽當涂縣。此詩以首句二字為題。
【鑒賞】
這首五律,以抒情和議論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李白坎坷遭遇的同情,對其才華的愛慕和頌揚,對迫害李白的權貴們的憤慨,雄峭悲壯,很能體現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首聯,開篇即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長期沒有見到李白的懷念之情,對李白不滿現實、懷才不遇,不得不“佯狂”一生給予無限同情。“不見”二字,為全篇意脈的起端,詩人以此二字為題,又以其開頭,反復申陳,把敘述與抒情合二為一,恰切地表現了深沉強烈的相思情緒。“真可哀”表達了自己由衷的憐惜和慨嘆,也是全詩情調的基本概括。頷聯緊承第二句“可哀”,詩人力排眾議,申述了自己同情李白的態度。詩人用“皆欲殺”三字表現了“世人”(指有些權貴)氣勢洶洶,對笑傲王侯的李白咬牙切齒的猙獰面孔,用“獨憐才”三字表達了自己不畏權勢、為朋友鳴冤的精神以及對李白才能的敬重。頸聯轉寫李白歸蜀景況,與第四句的“才”字、第二句的“狂”字分別呼應,概括了李白的一生,寥寥十字,生動傳神。末聯緊承第五句“飄零”而來,呼喚年邁華發仍在漂泊的李白返回故鄉。這熱切的呼喚,含義豐富,令人咀嚼不已。在章法上,與首句呼應,結構緊湊完整。
【鑒賞要點】
[1]名句:“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2]風格沉郁。[3]抒情與議論結合。[4]語言凝練。
上一篇:《[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漢樂府】·東門行》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