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馬光·赤壁之戰》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宋·司馬光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11)也。今劉表新亡(12),二子不協(13),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劉備(14)天下梟雄(15),與操有隙(16),寄寓(17)于表,表惡其能(18)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19)協心(20),上下齊同,則宜(21)撫(22)安(23),與結盟好;如有離違(24),宜別(25)圖(26)之,以濟(27)大事。肅(28)請得(29)奉命吊(30)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31),及說(32)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33)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34)克(35)諧(36),天下可定(37)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38)。”權即遣肅行。到夏口(39),聞操已向(40)荊州,晨夜兼道(41),比(42)至南郡(43),而琮已降,備南走,肅徑(44)迎之,與備會(45)于當陽(46)長坂(47)。肅宣(48)權旨(49),論天下事勢,致(50)殷勤之意(51),且問備曰:“豫州(52)今欲何至(53)?”備曰:“與蒼梧(54)太守吳巨(55)有舊(56),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57)聰明仁(58)惠(59),敬賢(60)禮(61)士,江表(62)英豪咸(63)歸(64)附(65)之,已據有六郡(66),兵精糧多,足以立事(67)。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68)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69)。而(70)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備甚悅。肅又謂諸葛亮(71)曰:“我,子瑜(72)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73)。備用肅計,進住鄂縣(74)之樊口(75)。
曹操自江陵(76)將順江東下(77),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78)孫權。亮見權于柴桑(79),說權曰:“海內(80)大亂,將軍起兵江東(81),劉豫州收眾(82)漢南(83),與曹操共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84),略(85)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86)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87)! 若能以吳、越之眾(88)與中國(89)抗衡(90),不如早與之絕(91);若不能,何不按(92)兵(93)束甲(94),北面而事之(95)!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96)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97)矣!”權曰:“茍(98)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99),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100),英才蓋(101)世,眾士慕仰,若(102)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103)能復(104)為(105)之下(106)乎!”權勃然(107)曰:“吾不能舉(108)全吳之地(109),十萬之眾,受制(110)于人,吾計決矣!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111)豫州新敗之后(112),安能抗此難(113)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114)及關羽(115)水軍精甲(116)萬人,劉琦合(117)江夏(118)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敝(119),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謂‘強弩(120)之末(121)勢(122)不能穿(123)魯縞(124)’者也,故兵法忌(125)之,曰‘必蹶上將軍(126)’。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127)規(128)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軍之勢強,鼎足之形(129)成矣。成敗之機(130),在于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131)謀之。
是時(132)曹操遺(133)權書(134)曰:“近者奉辭(135)伐罪,旌麾(136)南指,劉琮束手(137)。今治(138)水軍八十萬眾,方(139)與將軍會獵(140)于吳。”權以示(141)群下,莫不響震(142)失色。長史張昭(143)等曰:“曹公,豺虎也,挾(144)天子以征四方,動(145)以(146)朝廷為辭(147),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148)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149)斗艦(150)乃以千數(151),操悉(152)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153)。愚(154)謂大計(155)不如迎(156)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157),肅追于宇下(158)。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159)欲何言(160)?”肅曰:“向(161)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162)以(163)肅還付(164)鄉黨(165),品(166)其(167)名位,猶不失下曹(168)從事,乘犢車(169),從吏卒(170),交游(171)士林(172),累官(173)故(174)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175)安所歸乎?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176),甚失孤(177)望。今卿廓開(178)大計,正與孤同。”
時周瑜(179)受使至番陽(180),肅勸權召瑜還。瑜至,謂權曰:“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181)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182),割據江東,地方(183)數千里,兵精足用(184),英雄樂業(185),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186);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187)之。今北土未平(188),馬超(189)、韓遂(190)尚在關西(191),為操后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192),與吳、越爭衡(193)。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194),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195)用兵之患(196)也,而操皆冒行之(197)。將軍禽(198)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199)欲廢漢自立(200)久矣,徒(201)忌(202)二袁(203)、呂布(204)、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205)拔刀斫(206)前(207)奏案(208),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209)罷會(210)。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211)八十萬而各恐懾(212),不復料(213)其虛實,便開此議(214),甚無謂也(215)。今以實校(216)之,彼所將中國人(217)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218)眾亦極(219)七八萬耳,尚懷狐疑(220)。夫(221)以疲病之卒御222)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223)足制之,愿將軍勿慮(224)!”權撫(225)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226)、元表(227)諸人各顧妻子(228),挾持私慮(229),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230)孤也!五萬兵難卒(231)合(232),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233)。卿與子敬、程公(234)便在前發,孤當續發(235)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后援。卿能辦(236)之(237)者誠(238)決,邂逅(239)不如意,便還(240)就(241)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242),將兵與備并力逆(243)操;以魯肅為贊軍校尉(244),助畫方略(245)。
進,與操遇于赤壁。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246)一交戰,操軍不利,引(247)次(248)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249)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250)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251)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252),上建旌旗,豫備(253)走舸(254),系(255)于其尾。先以書遺操,詐云欲降。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256)舉帆,余船以(257)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258)蓋降。去(259)北軍(260)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261)岸上營落(262)。頃之(263),煙炎張(264)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265)繼其后,雷鼓(266)大震,北軍大壞(267),操引軍從華容道(268)步走(269),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270)負(271)草填之,騎乃(272)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273),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274)。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275)、橫野將軍徐晃(276)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277)守襄陽,引軍北還。
【注釋】初:當初。敘事時,追敘跟所敘的事有關的更早的事,常常用“初”。
魯肅:字子敬,赤壁之戰前,是孫權的主要謀士,周瑜死后,接替周瑜掌管軍權。
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任荊州刺史,死于建安十三年(208)。
卒:死。
孫權:字仲謀,割據江東,公元229年自立為吳帝。
國:指吳,即孫權控制的地域。
鄰接:像毗鄰那樣連接。
沃野:指有水灌溉的土地。沃,灌溉。
士民:士人與庶民的合稱,指“百姓”。
殷富:殷實,富足。
(11)資:資本。
(12)新亡:剛死。
(13)協:協調,合作。劉表愛少子劉琮,讓長子劉琦出外做江夏太守。劉表死后,劉琮即位,兄弟結怨,互相爭權。
(14)劉備:字玄德,公元201年在汝南被曹操擊敗后,便投靠了劉表,后為蜀的開國主。
(15)梟雄:意思近于“英雄”,智勇杰出,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梟,一種兇猛的鳥。
(16)與操有隙:跟曹操有仇恨。操,曹操,字孟德,三國時魏的奠基人。隙,感情上有隔閡,這里指“仇恨”。建安三年(198),劉備被呂布擊潰,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劉備為豫州刺史;建安四年,漢獻帝的親信董承帶了密詔與劉備計劃殺害曹操;建安五年春,計劃泄露,曹操捕殺董承,擊敗劉備,劉備奔冀州投靠袁紹;六年,曹操再次擊敗劉備,劉備于是奔荊州依附劉表,所以說“與操有隙”。
(17)寄寓:寄住,這里是暫駐扎的意思。劉備當時屯駐在新野,屬劉表管轄。
(18)惡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惡,厭惡,引申為嫉妒。
(19)彼:代詞,他們,指劉表左右的人。
(20)協心:思想一致。
(21)宜:應該。
(22)撫:安撫。
(23)安:安定。
(24)離違:離心,不和。指劉備與劉表的人不合作。
(25)別:另外。
(26)圖:動詞,圖謀,想辦法對付。
(27)濟:成就。
(28)肅:魯肅的自稱,表示自謙,可譯為“我”。
(29)得:能夠,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30)吊:慰問居喪的人。
(31)用事者:掌權的人。
(32)說:勸說,使人相信自己。
(33)治:對付。
(34)其:句中助詞,無義。
(35)克:助動詞,能夠。
(36)諧:和諧,這里有如愿以償、順利成功的意思。
(37)定:平定。
(38)為操所先:被曹操占了先。為……所……,這是文言中表被動的格式。“為”,介詞,被。所,助詞,可不譯。
(39)夏口:即今湖北武漢。
(40)向:動詞,朝向。
(41)兼道:用加倍的速度趕路。這句的主語是魯肅。
(42)比:介詞,表示“等到……的時候”。
(43)南郡:郡名,郡治在今湖北江陵。
(44)徑:直接。
(45)會:雙方會見。
(46)當陽:今湖北當陽。
(47)長坂:長坂坡,在當陽東北百余里。
(48)宣:傳達,說明。
(49)旨:旨意,意思。
(50)致:使……至,可譯為“表達”。
(51)殷勤之意:懇切深厚的心意。殷勤,指情意懇切深厚,這里包含著關切、慰問的意思。
(52)豫州:對劉備的稱呼。劉備曾經做過豫州刺史,故有此稱。
(53)何至:到哪里。何,疑問代詞,哪里。
(54)蒼梧:郡名,郡治在今廣西蒼梧。
(55)吳巨:人名。
(56)有舊:有舊交,有老交情。
(57)孫討虜:對孫權的稱呼。曹操曾以漢獻帝的名義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故有此稱。
(58)仁:仁愛。
(59)惠:慈惠,給人以好處。
(60)賢:名詞,指才德兼備的人。
(61)禮:作動詞用,以禮對待。
(62)江表:江外,指江南一帶的地方。表,外面。
(63)咸:全,都。
(64)歸:投奔。
(65)附:依附。
(66)六郡:吳、會稽、丹陽、豫章、廬陵、新都。在今江蘇、浙江、江西一帶。
(67)立事:建立大業。
(68)腹心:即心腹,親信的人。
(69)共濟世業:共同成就當世的大業。
(70)而:轉折連詞,卻。
(71)諸葛亮:字孔明,輔佐劉備。劉備死后受詔輔政。
(72)子瑜: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子瑜,是諸葛瑾的字。
(73)長史:官名,漢代丞相、三公以及將軍府中的屬官之長叫“長史”,相當于秘書長。
(74)鄂縣:今湖北鄂城。
(75)樊口:在鄂城西北五里。
(76)江陵:當時屬荊州管轄,在今湖北江陵。
(77)東下:向東進軍。
(78)詣:到……去。
(79)柴桑:舊縣名,故址在今江西九江西南。
(80)海內:四海之內,指中國。
(81)江東:長江下游南岸一帶地區。長江的下游是向東北流的,從中原看來,江南地區是在江南之東,故稱“江東”。
(82)收眾:集結部隊。
(83)漢南:漢水以南。
(84)芟夷大難:削平大亂。指曹操滅呂布、平袁紹弟兄等事。芟,原來是割除雜草,此取“削割”義。夷,平,平定。大難,大亂。
(85)略:大略,大致。
(86)遁:與“逃”同義。
(87)之:指當時的局勢。
(88)吳、越之眾:東吳的部隊。吳越,古代吳越兩國的所在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地方,此處泛指孫權割據區域。
(89)中國:中原,指曹操統治的地域。
(90)抗衡:抗爭,爭高低。
(91)絕:斷。
(92)按:停止使用。
(93)兵:武器。
(94)甲:護身的甲衣。
(95)北面而事之:面朝北而侍奉他。這是指投降曹操,向他稱臣。封建時代皇帝坐北朝南,臣子面朝北朝見天子。北面,面朝北。面,動詞,面向。事,動詞,侍奉。
(96)外托服從之名:外表上假托服從曹操的名義。指孫權當時接受了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封給的討虜將軍的職位。托,假托,虛借。
(97)無日:沒有幾天。
(98)茍:假設連詞,如果。
(99)田橫:秦朝末年齊國的舊貴族。楚漢相爭時,曾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田橫及其部下都逃入海島。劉邦叫他入朝做官,他走到洛陽就自殺了。留在島上的五百人,聽到這個消息后,也全部自殺。
(100)王室之胄:王室的后代。劉備自稱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胄,子孫,后裔。
(101)蓋:覆蓋,這里指“壓倒”。
(102)若:動詞,像……一樣。
(103)安:疑問代詞,怎么。
(104)復:又,這里含有“反倒”之意。
(105)為:動詞,作,成為。
(106)下:屬下。
(107)勃然:發怒的樣子。
(108)舉:全拿出來。
(109)全吳之地:即前文所說的“六郡”。
(110)制:牽制,約束。
(111)然:但是。
(112)新敗之后:指劉備敗于長坂坡的事。建安十三年九月,劉備駐兵樊城,曹操以為有糧食、武器儲存,怕劉備占據,就派兵攻打劉備。劉備慌忙逃去,曹操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追趕,至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拋掉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帶數十騎逃去。
(113)抗此難:抵住這個災難。難,災禍。
(114)還者:回來的,指軍隊被沖散后又歸隊的人。
(115)關羽:劉備部下的猛將。
(116)精甲:指精兵。
(117)合:聚合,聚集。
(118)江夏:郡名,郡城在今湖北黃岡西北,劉表未死前,劉琦做江夏太守。
(119)疲敝:疲勞不堪。敝,不能再用。
(120)弩:弓的一種。
(121)末:指射程的末了。
(122)勢:力量。
(123)穿:穿透。
(124)魯縞:魯地(山東)出產的薄絹。
(125)忌:禁忌。
(126)必蹶上將軍:一定挫敗先頭部隊的將領。見《孫子·軍爭》:“五十里爭得,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意思是急行軍到五十里遠的地方去爭利,就會使統率先頭部隊的將軍遭受挫敗,其結果隊伍只有一半趕到。蹶,原為“跌倒”,此處作“挫敗”講。上將軍,指先頭部隊將領。
(127)協:協同。
(128)規:規劃,計劃。
(129)鼎足之形:比喻孫權、劉備、曹操勢均力敵三分天下的形勢。鼎,古代烹煮用的器具,一般是三足兩耳。
(130)機:原為古代弩箭的發動機關,引申為“關鍵”。
(131)群下:手下的群臣。
(132)是時:這時。是,代詞,這。
(133)遺:送給。
(134)書:信。
(135)辭:這里指皇帝詔令里的言辭。
(136)旌麾: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
(137)束手:綁起手來,意即投降。
(138)治:整治,訓練。
(139)方:時間副詞,正,正要。
(140)會獵:會合在一起打獵。古代借會獵進行軍事演習。這里是委婉地表示要同孫權交戰。
(141)示:給……看。
(142)響震:像聽到巨大的聲響而震動。
(143)張昭:字子布,孫權部下的高級謀士,是這次戰役的投降派。
(144)挾:挾持,牽制。
(145)動:動不動。
(146)以:以……的名義。
(147)為辭:措辭,即講話。
(148)奄有:完全地占有。奄,覆蓋,此為“整個(完全)地”。
(149)蒙沖:一種用于快速襲擊的小船。船上蒙以牛皮,兩側開孔,以便搖櫓、射箭、使用長矛。
(150)斗艦:一種設有矮墻的大型戰船。墻上開孔,以便射箭、搖櫓;向內五尺,建有船艙,艙上又建矮墻,設兵駐守;船上設旌旗、戰鼓。
(151)數:動詞,計算。
(152)悉:全。
(153)不可論:不能相提并論。
(154)愚:自稱的謙詞,可譯為“我”。
(155)大計:最好的打算,指根本的決策。
(156)迎:迎接,這里的意思是投降。
(157)更衣:上廁所的委婉說法。
(158)宇下:屋檐下。
(159)卿:您,對臣子的客氣稱呼。
(160)何言:即“言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161)向:剛才,比“從前”時間暫短。
(162)當:必當,必定。
(163)以:把。
(164)還付:“還”與“付”都是“送還”的意思。
(165)鄉黨:古時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這里就是“鄉里”的意思。
(166)品:品評。
(167)其:對話中指代第一人稱。后漢時統治者選拔人才,先由地方上對他的品德、才能加以品評,然后朝廷再斟酌加以錄用。
(168)下曹:最低等的曹。曹,古代官署中分科辦事的單位名。
(169)犢車:牛車。
(170)從吏卒:讓吏卒隨從(自己)。從,使……從,使動用法。古代官員出門,儀仗、隨從在前開道,叫作“從吏卒”。
(171)交游:交往。
(172)士林:泛指士大夫階層。
(173)累官:積功升官。
(174)故:仍舊。
(175)欲:將。安所歸,即“所歸者安”,歸到哪兒?
(176)持議:所持的議論。
(177)孤:帝王的自稱。
(178)廓開:闡明。
(179)周瑜:字公瑾,孫權手下的主將和謀臣。
(180)番陽:今江西鄱陽。
(181)神:指超出平常的境界。
(182)兼仗父兄之烈:同時依仗著父兄的功業。父指孫堅,兄指孫策。烈,功業。
(183)方:方圓。
(184)足用:指物資充足。
(185)樂業:樂于為國建立大業。指愿意為國效力。
(186)殘、穢:都指邪惡之人,這里指曹操。
(187)籌:籌劃,謀劃。
(188)北土未平:北方還沒有平定。
(189)馬超:字孟起,馬騰的兒子。
(190)韓遂:字文約。那時馬超、韓遂割據涼州(今甘肅一帶)。
(191)關西:函谷關以西。
(192)楫:船槳。
(193)爭衡:爭高低。
(194)江湖之間:泛指南方多水地帶。
(195)者:代詞。
(196)患:擔心,這里指“忌礙”。
(197)冒行之:等于“冒而行之”。冒,冒犯,違背,指冒犯兵書上的禁忌。
(198)禽:通“擒”。
(199)老賊:指曹操。
(200)自立:自立為皇帝。
(201)徒:只是。
(202)忌:顧忌。
(203)二袁:指割據河北的袁紹與割據江淮地區的袁術。
(204)呂布:曾經割據濮陽(今河南濮陽)、下邳(今江蘇邳縣)。
(205)因:承接連詞,于是,于是就。
(206)斫:砍。
(207)前:面前。
(208)奏案:放置奏章文書的幾案。
(209)乃:就,副詞。
(210)罷會:散會。罷,停止。
(211)水步:指水軍和步兵。
(212)恐懾:恐懼。
(213)料:估量。
(214)此議:指張昭等投降派的論調。
(215)甚無謂也:特別沒有道理。
(216)校:核對。
(217)所將中國人:所統率的中原人。將,動詞,統率。
(218)表:劉表。
(219)極:至多。
(220)狐疑:疑心。
(221)夫:句首語氣助詞,引起言論。
(222)御:統轄,指揮。
(223)自:自然,含有自信的味道。
(224)勿慮:不要多想,放心。勿,別,不要。
(225)撫:同“拊”,拍。
(226)子布:張昭的字。
(227)元表:應作“文表”,秦松的字。
(228)妻子:妻子與兒女。
(229)挾持私慮:夾雜著個人的打算。
(230)贊:贊助,協助。
(231)卒:倉促,突然。
(232)合:聚合。
(233)俱辦:都辦理好了。俱,全,都。辦,辦置。
(234)程公:程普,是孫堅、孫策的部將,年資最老,所以尊稱為“公”。
(235)發:派遣。
(236)辦:治,對付。
(237)之:代詞,指曹操。
(238)誠:誠然,當然。
(239)邂逅:原為偶然相遇,這里指“萬一遭到”。
(240)還:返回。
(241)就:動詞,靠近,可譯為“找”。
(242)左右督:左軍都督,右軍都督,即正副統帥。
(243)逆:迎,迎擊。
(244)贊軍校尉:協助規劃作戰策略的官名,相當于參謀長。
(245)方略:作戰策略。
(246)初:剛開始。
(247)引:向后退。
(248)次:駐扎。
(249)黃蓋:字公覆,孫權部下的老將。
(250)走:是“走(跑)之”的省略,使……走。
(251)荻:草本植物,生于水邊,與蘆葦相似。
(252)帷幕:帳幕。
(253)豫備:事先準備。
(254)走舸:輕快的小船。
(255)系:連接,拴。
(256)中江:江心。
(257)以:介詞,按照。
(258)指言:指點,談論。
(259)去:離。
(260)北軍:指曹軍。
(261)及:介詞,到。
(262)營落:營盤,軍營。
(263)頃之:一會兒。之,助詞。
(264)張:布滿。
(265)輕銳:輕裝精銳部隊。
(266)雷鼓:像雷一般的鼓聲。雷,通“擂”,敲擊。
(267)大壞:徹底崩潰。壞,潰亂。
(268)華容道:通往華容縣的路。華容,今湖北監利西北。
(269)步走:徒步逃走。
(270)羸兵:瘦弱的士兵。
(271)負:背。
(272)乃:副詞,才。
(273)蹈藉:踐踏。
(274)太半:大半。
(275)曹仁:曹操的堂兄弟,字子孝,當時鎮守南郡。
(276)徐晃:字公明,原來是車騎將軍楊奉的部下,后歸曹操。
(277)樂進:字文謙,原是曹操的小吏,后回本郡招募士兵千余人,從曹操征戰,封為將軍。
【譯文】當初,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國鄰接,地理形勢險要、堅固,土地肥沃、廣闊,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為己有,這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借。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又不協和,軍隊中的那些將領,有的擁戴劉琦,有的擁戴劉琮。劉備是天下驍悍的雄杰,與曹操有仇,寄居在劉表那里,劉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們的大事。請讓我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同時慰勞軍中掌權的人物,并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必定高興而聽從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天下大勢可以決定了。現在不趕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孫權即刻派魯肅前往。魯肅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撤退,魯肅直接去迎他,與劉備在當陽縣長坂坡相會。魯肅轉達孫權的意思,和他討論天下大事的勢態,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并且問劉備說:“劉豫州現在打算到哪里去?”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為人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歸順、依附他,已經占據了六個郡,兵精糧足,足夠用來成就大業。現在為您籌劃,不如派遣親信主動去結好東吳,以共建大業。但是您卻打算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處在偏遠的郡地,很快被人吞并,難道能夠依靠嗎?”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個人隨即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江東避亂,是孫權的長史。劉備采納了魯肅的計謀,率兵進駐鄂縣的樊口。
曹操將要從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于是與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的漢南招收兵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于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備逃遁到這里,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 如果能用江東的兵力同中原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決裂;如果不能,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 現在將軍外表上假托服從的名義,而內心里懷著猶豫不決的心思,局勢危急而不能決斷,大禍沒幾天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假若如你所說,劉豫州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還能恪守節義不受屈辱;何況劉備是漢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過所有的當代人,眾人傾慕、敬仰他,就像水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孫權發怒說:“我不能拿全東吳的土地,十萬將士,來受人控制,我的主意決定了! 除了劉備就沒了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了,可是劉備在剛打敗仗之后,怎能抗得住這個大難呢?”諸葛亮說:“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少于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聽說追逐劉備的輕裝騎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這就是所謂‘強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盡頭的力量,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一定會使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還有,荊州的民眾所以歸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勢所逼,不是發自內心的順服。現在將軍當真能派猛將統領幾萬大軍,與劉備協同規劃、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軍隊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軍隊被打敗,勢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這樣,荊州、吳國的勢力就會強大,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出現。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了非常高興,就同部下們謀劃這件事。
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說:“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投降。現在訓練了水軍八十萬之多,正要同將軍在東吳一起打獵。”孫權將這封信拿給部下眾人看,沒有一個不像聽到巨響而失去了常態。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猛虎,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現在抗拒他,事情更為不利。再說將軍抗拒曹操的主要憑借是長江;現在曹操得到荊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領地,劉表組建的水軍,大小戰船甚至用千位數計算,曹操將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同時還有步兵,水陸一齊進攻,這樣一來長江的險要地勢曹操已經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實力的大小、強弱又不能相提并論。我以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順他。”這時只有魯肅沉默不語。孫權起身去廁所,魯肅追到屋檐下。孫權知他來意,握著他的手說:“您要說什么?”魯肅說:“剛才我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不值得與他們謀劃大事。現在我魯肅可以迎順曹操,像將軍您就不可以。為什么這樣說呢?現在我魯肅迎順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品評我的名位,還少不了讓我做一個低級的從事,坐牛車,帶著吏卒,與士大夫們交往,然后逐漸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類的職位。將軍您迎順曹操,會得到一個什么歸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采納那些人的意見!”孫權嘆息說:“這些人所持的議論,非常讓我失望。現在你闡發了大計,正與我的想法一樣。”
當時,周瑜奉命到番陽去了,魯肅勸孫權召周瑜回來。周瑜回來,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在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其實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憑著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智,還繼有父兄的功業,占據著江東,土地方圓幾千里,軍隊精良,物資豐裕,英雄們都愿意為國效力,您應當打遍天下,替漢朝除去殘暴、邪惡之人;況且曹操是自來送死,怎么可以迎順他呢?請允許我為將軍謀劃這件事。現在北方還沒有平定,馬超、韓遂還在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軍隊放棄鞍馬,依仗船只,與東吳爭高下。現在又天氣嚴寒,戰馬沒有草料。驅趕著中原的士兵很遠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帶,不服水土,一定會生疾病。這幾項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卻都貿然實行。將軍捉拿曹操,應當正在今天。我周瑜請求率領幾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替將軍打敗他!”孫權說:“老賊想廢除漢朝自立為帝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罷了;現在那幾個雄杰已被消滅,只有我還存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你說應當迎戰,很合我的心意,這是蒼天把你交給我啊。”于是拔刀砍斷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說:“各位文武官員,敢有再說應當迎順曹操的,就和這奏案一樣!”于是散會。
這天夜里,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兵八十萬而個個害怕,不再考慮它的真假,便發出投降的議論,是很沒道理的。現在按實際情況查核,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七八萬罷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人數雖多,也很不值得畏懼。我只要有精兵五萬,已經足夠制服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您說到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雜著個人的打算,很讓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與我一致,這是蒼天讓你二人輔助我啊! 五萬兵難在倉促之間集合起來,已選好三萬人,船只、糧草、戰斗用具都已辦齊。你與子敬、程公就先行出發,我會繼續派出軍隊,多多裝載物資、糧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對付曹操就同他決戰,倘若萬一戰事不利,就撤回到我這里,我當和孟德決一死戰。”于是任命周瑜、程普為正、副統帥,率兵與劉備同力迎戰曹操;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計劃作戰的策略。
孫、劉聯軍進軍,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
這時曹操軍中的士兵們已經有流行病,剛一交戰,曹操的軍隊就失利,曹操率軍退到江北駐扎。周瑜的軍隊駐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將領黃蓋說:“現在敵多我少,很難同他們持久對峙。曹操的軍隊正好把戰船連接起來,首尾相接,可用火燒來打退他們。”于是調撥十只大小戰船,裝滿干葦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帳包裹,上面樹起旗幟,預備好輕快小船,系在戰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稱要投降。這時東南風來勢很急,黃蓋把十只戰船排在最前頭,到江中掛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將領、士兵都走出營房站在那里觀看,指著說黃蓋前來投降。離曹操軍隊二里多遠時,各船同時點起火來,火勢很旺,風勢很猛,船只往來像箭一樣,把曹操的戰船全部燒著,并蔓延到岸上軍營。霎時間,煙火滿天,人馬燒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領著輕裝的精兵跟在他們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軍隊徹底潰散了。曹操帶領軍隊從華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濘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風,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疲弱的士兵被騎兵踐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劉備、周瑜水陸一齊前進,追擊曹操到了南郡。這時,曹操的軍隊饑餓、瘟疫交加,死了將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把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把守襄陽,自己率領其余的軍隊退回北方。
上一篇:《唐·杜牧·赤壁》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解與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