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郗仲平
報告文學。作者黃宗英。發表于《十月》1979年第1期。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介紹了西安植物園助理工程員秦官屬的動人事跡。1978年春天,在北京全國科學大會上,作者認識了秦官屬。會議期間,沒有介紹秦官屬的材料,她本人又拒絕記者采訪,由此引起了作者的興趣,決心追蹤下去,弄個明白。作者到秦官屬工作的西安植物園和洛南山區了解情況,對她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解放前,秦官屬因家庭生計困難而中途輟學,作了小學教員。解放后,她帶著改造沙漠、綠化祖國的理想,考入西北農學院林學系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她是西安植物園的元老,曾經遠走新疆、內蒙,近踏渭河兩岸,為祖國的林業事業努力耕耘。“文革”期間,秦官屬由重點培養、重點使用對象轉瞬之間變為重點批判對象,而她始終不肯“低頭認罪”,又加重了她的“罪狀”。1972年,對秦官屬的“專案”撤消了,她隨西安植物園派出的科研小組到洛南山區搞中草藥栽培。當地地薄、人窮、缺少文化。雖然遍山都有野生藥材,莊稼人生了病卻要跑幾十里山路去買藥,而許多名貴的野生藥材又被當作飼草。秦官屬顧不上家里兩個年幼的孩子,整年整月在山溝里奔波,一心撲在了藥物栽培上。面對一個個爽快的山里人和一組組準確的數字,作者了解到秦官屬工作的成效:秦官屬和同志們給山里帶來了科學,帶來了富裕的生機。秦官屬用超聲波處理桔梗種子,出芽快,苗齊壯。秦官屬搞無性繁殖,普遍擴種名貴藥材丹參……。她曾蹲點的謝底大隊的藥材種植面積從半畝發展到五百多畝。藥場收入在1972年至1977年間共一萬四千元。1978年貢獻更大,預計當年藥場收入可達一萬元。當地民諺“一籃一斤半斤,換來手扶拖拉機進村”生動地道出藥物栽培的效益。這一切成績,都傾注著秦官屬的心血。山里人喜歡秦官屬,她走到哪里,都有孩子圍在她腳前腳后喊秦姨,大嫂們會忙不迭地沏上紅糖茶,捧出保藏的柿餅、核桃……秦官屬視事業如命,性格耿直,遇事認真。有人要鋸植物園的楊樹樹種,她撲到樹前大喊要鋸就先鋸我。有人要在楊樹林里搭工棚,她說煙囪熏了樹,又是大吵大鬧,直到工棚換了地方。這自然要得罪一些人,招來許多非議,有些領導同志對她也存在著偏見。粉粹“四人幫”以后,秦官屬仍然是頂著壓力與非難而忘我地工作著,這引起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大雁情》是1979年出現于文壇的力作。作品語言生動,結構精巧,材料翔實,思想較為深刻,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大雁情》的社會價值主要是提醒人們注意一個深刻的問題:要理解人,同情人,信任人,尊重人。在向人們報告她(他)為人類造福的成就時,千萬不要忘記她(他)的存在。強調人的價值,是作者黃宗英“文革”后報告文學的主旋律,由此開拓了其報告文學的深度和廣度。在剛剛結束那場人人相互猜疑、相互傾軋的動亂之后,這一旋律無疑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作者借用散文的筆法,托物寓意,借助大雁的呼鳴,深情地呼喚全社會對知識分子的關注。在總標題的統領下,本文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又都以“她”為題,所不同的是作者用標點符號加以區別,增添了文章的藝術魅力。第一部分的“她”是一位未被人們認識的女性,含蓄的省略號里有什么故事呢?第二部分的“她”是一位帶著問號的知識分子,她作出奉獻,但為什么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呢?第三部分的“她”后面沒有標點符號,作者以耳聞目睹描繪著一位中年知識女性的形象。作者在第四部分的“她”后,重重地用了兩個問號,意在表示究竟如何看待秦官屬,這不僅是評價某一個知識分子的問題,非議之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意識形態的內涵。總之,巧妙的結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融進深沉的情感揮灑全文,把秦官屬比喻為意趣高遠的大雁,意志堅強的遠志草,高大挺拔的楊樹,形象地展示了秦官屬的精神境界,也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大雁情》被評為1977——1980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作品。
上一篇:畢光明《大盆地》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