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物·鄭成功
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字明儼,號大木,原名福松,又名森。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東北)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本在日本的商船上做事,后來當了海盜的頭領,娶日本土人女田川氏為妻,生下成功,所以鄭成功七歲以前一直生活在日本。在他五歲的時候,父親接受福建巡撫的招降,做了官。鄭成功自幼聰穎好學,胸懷大志。十五歲時補邑諸生,后入南京太學,拜錢謙益為師。鄭成功二十一歲這年春天,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滅亡。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清兵不斷南侵,攻陷南京。不久,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健建立殘明政權,號隆武。鄭成功在拜謁隆武帝時,受隆武帝寵遇,賜姓朱,改名成功,從此民間稱他為“國姓爺”。隆武二年(1646),二十三歲的鄭成功受封為忠孝伯,掛印招討大將軍。清兵南下進入福建,其父鄭芝龍不聽鄭成功哭諫迎降清兵,致使福州淪陷,殘明政權滅亡。清兵所到之處殺人放火、蹂躪百姓,鄭成功的母親也受辱自縊。鄭成功義憤填膺,從此毅然決然地挑起反清復明的重任。他在廈門、金門兩島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和清兵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戰斗。
由于鄭成功和廣大南方人民的抗清斗爭,致使清廷無法穩定自己的政權。清順治帝看到一時不能消滅這支抗清的隊伍,于是多次下詔招降,遭到鄭成功的拒絕。于是朝廷又利用鄭芝龍來勸降兒子,鄭芝龍派人去廈門找鄭成功,鄭成功不予理睬。此后清廷又數次招降,鄭成功持節不屈,拒不降清。并多次主動出擊,取得了不小的勝利。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率軍圍攻南京,結果失敗,不得不回師廈門。這時,曾任荷蘭人通事(翻譯)的何斌逃回廈門,密獻地圖,建議進取臺灣,鄭成功采納其建議,決定收復臺灣,作為長期與清朝對峙的基地。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親自率領二萬五千大軍由金門出發,第二天抵達澎湖島。鄭成功聽取何斌的意見,于四月初趁漲潮時,由水道狹窄、暗礁很多、敵人防守薄弱的鹿耳門水道登岸。鄭成功身先士卒,首先登陸,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聽到祖國的軍隊來收復臺灣,歡欣雀躍,紛紛出來迎接并協助鄭成功的軍隊登陸,不到兩個小時,就有數千人登上了岸。鄭成功抓住登陸后的有利戰機,及時向荷蘭侵略者發起進攻。鄭成功指揮有方,加上士兵英勇善戰,臺灣人民的積極支持,很快穩固了自己的陣地。接著,鄭成功向臺灣城發動強大攻勢,并向荷蘭總督揆一發出敦促投降書。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者被迫簽字投降,被荷蘭侵略者占領達三十八年(1624—1662)之久的臺灣又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立即著手對臺灣進行開發和建設。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頓法制,懲辦貪官,發展商業、手工業和外貿業,尤其重視發展農業。隨后,他又定官職,興學校,改臺灣城為平安鎮,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建立起行政機構。同時,鄭成功對高山族人民實行友好的民族政策,派人幫助他們提高生產技術,使高山族地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提高。鄭成功對臺灣的開發和建設有力地促進了臺灣經濟的發展,但遺憾的是,他統治臺灣不到半年便與世長辭了,終年三十九歲。鄭成功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偉大的愛國精神與收復臺灣的光輝業績,卻永遠留在人民的心中。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鄭和下西洋
下一篇:抵御外侮·鄭成功收復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