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示長安君》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王安石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
欲問后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這首詩作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使遼前,這一年他正好四十歲。長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張奎之妻,封長安縣君。她“工詩善書,強記博聞”,聰明過人而又“不自高顯”(王安石《長安縣太君墓表》),王安石與她兄妹之間感情深厚,因此在臨行前寫了這首詩給她。因為是兄長寫給妹子,故云“示”。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何況彼此都處在重感情、易沖動的少年時期,一旦分離,自然是心情沉重。這就是首句的大意。它只不過說出了自古已然、人人都容易體會的實情,也可以說是人之常情吧。但緊接著——“老去相逢亦愴情”,卻如奇峰拔地而起,出人意表。“相逢”應喜,何來“愴情”?看來,這一句的關鍵是在“老去”二字。王安石此時仕途奔波,已歷多年,雖不可謂失意,但總有一種大志未伸的感慨,這從他嘉祐三年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卻未被采納可知。作為一個以天下為己任、從青年時代起就想干一番事業的政治家,到了不惑之年還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其悲愴的心情可以想見。可是,這種心情又不是可以隨便對人吐露的,且不說別人不一定能理解,稍不小心還可能招致“怨謗朝廷”的罪名!只有在像長安君這樣自小與自己手足情深的親人面前,才能一吐為快,因為,她不但能理解你,還會陪著你流淚嘆息,給予同情和安慰。此其原因之一。“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由于相見不易,偶然相逢,難免喜極而悲,更何況分別多年,雙方都容顏衰老、鬢毛疏落了,初見時甚至會懷疑對方的年齡,驚定后自不免“感嘆亦歔欷”了!此其原因之二。少年時會多離少,而且總覺得來日方長,相見有期,因此,雖亦依依不舍,終究可以自持;年老的人離多會少,見一次少一次,更感“相見時難別亦難”,這種短暫的相逢,只能使人倍覺傷情。此其原因之三。只有理解了這三層含意,才能充分感受“老去相逢亦愴情”一語的分量!
頷聯是為人傳誦的名句。這二句的好處在于能準確地選擇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運用恰當傳神的詞語,創造出一個溫暖親昵的家庭氣氛的意境,以實證虛,說明自己的手足之情和家庭之樂,以見“愴情”的真實。“草草”修飾“杯盤”,可見酒菜的簡單——家常便飯是也;“昏昏”修飾“燈火”,除了說明隨便,還造成一種神秘感,在這昏暗的燈光下促膝談心,似乎與整個世界都隔離了,難道還不可以放心地傾吐心中的秘密?王安石在為這位妹妹寫的《墓表》里曾稱贊她“衣不求華,食不厭蔬”,這“草草杯盤”和“昏昏燈火”不正是長安君這種儉樸精神的寫照嗎?生活雖儉樸,感情卻是豐富的,對于難得歸來又要匆匆離去的兄長,這位妹妹是用她特有的樸實無華但卻真誠深情的方式來送別的。所以,席間談笑風生,燈下推心置腹。“供”、“話”二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吳可《藏海詩話》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語,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如此句無剩字。”這話不是沒有根據的。
家庭生活是如此的溫暖歡樂,詩人卻難得享受得到,這就不能不令他自傷自憐,感慨萬端了,故頸聯即以感嘆語出之:我正為兄妹們被湖海阻隔、多年不見而傷情,想不到又要冒著風沙出使到萬里之外的異域去。“三年”言時間之長,“萬里”言距離之遠,一縱一橫,相輔相成。“湖海”極言阻隔之深,“塵沙”則言遠行之苦,二句以“自憐”和“又作”串成一氣,更使人感到難得相逢,別易會難!然而,王安石畢竟是一位大政治家,盡管“自憐”,還是決然而行。讀到這里,不禁令人想起曹植《贈白馬王彪》一詩中的名句:“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大丈夫志在四海,視萬里若比鄰,若是手足情深,隔得再遠些,我們的情分也會日益親密的!曹氏兄弟是如此,王氏兄妹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詩人最后說:到了大雁南飛的秋天,我就會寄信回來,告訴你重逢的日期。這是對妹妹的安慰語,也是此行必能完成使命的自信語。以此語收束全詩,正可見王安石的個性。
這首詩對仗的技法也很高明。一般律詩都是中間二聯對仗,此詩首聯以“少年”和“老去”對起,造成一種似對非對的效果;頷聯無論從內容、用詞還是音調來看,的為工對;頸聯又改用流水對,這就使全詩情韻相生,顯得既工穩又活潑。
上一篇:《魏風·碩鼠》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駕·社日》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