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及孔子思想的產生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是孔子的弟子、再傳弟子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載,并由其再傳弟子編輯成書。該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采取孔子和他的弟子對話的方式敘述?!墩撜Z》在漢代有三種本子:古文本《古論》21篇,《齊論》22篇和今文本《魯論》20篇。東漢末,經學大家鄭玄根據張禹的《張侯論》,參照《齊論》和《古論》,作《論語注》,共20篇,流傳至今?!墩撜Z》歷來注解很多。比較有影響的注本,有三國時魏國何晏的《論語集解》,該書匯集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所有注解,對后世影響很大。南朝時梁朝皇侃的《論語集解義疏》、北宋時期邢昺的《論語注疏》,都是對何晏的《論語集解》所做的“疏”,即再注解。南宋時期,理學大家朱熹的《論語集注》,是宋代注解《論語》的代表作。南宋、元朝時期趙順孫的《論語纂疏》,則是對朱熹《論語集注》作的疏。清朝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考證較前代注本都詳,也是很好的注本。楊樹達的《論語疏證》和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則是近現代有代表性的注譯本。
《論語》所蘊含的思想是孔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前人思想繼承和發展的結果,體現了孔子生活時期的特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出生在魯國,時間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乃宋微子之后,他的曾祖父孔防叔因避難而到達魯國。魯國是周公的長子伯禽的封地,是實行周禮的著名諸侯國,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如西周的典籍、文物、制度等,是當時東方各國的文化中心。晉國的韓宣子于公元前540年到魯國,曾感嘆說:“周禮盡在魯矣?!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說明魯國作為周禮薈萃之地,在當時是獲得大家公認的。宋是殷商的后代,也是保存商周歷史文化的舊國。孔子思想的產生,和魯、宋兩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系。
孔子自幼受到傳統禮制的熏陶,“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他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保ā墩撜Z·子罕》)他年輕的時候做過魯國大夫季氏的家臣,當過管倉庫的會計(委吏)和管牛羊的小吏(乘田)。他也曾經依靠“儒”的職業為生,即為富貴人家辦理喪事贊禮,接近下層民眾,“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對于自己的一生,孔子也有總結,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保ā墩撜Z·為政》)他15歲就有志于學習和掌握古代流傳下來的歷史文化知識,繼承和發展西周以來的禮樂文化。
孔子35歲時,季平子和孟孫氏、叔孫氏把魯昭公趕到齊國,孔子隨即也到了齊國,做高昭子家臣。他對齊景公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點。他主張“張公室”,得罪了齊國當權大夫,只好返回魯國。50歲時,魯國發生內亂??鬃酉群蟊蝗蚊鼮橹卸荚?、司空、大司寇,隨魯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誅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墮三都。55歲時,孔子見不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借故辭去了大司寇的職務。
孔子為了行道,于是周游列國。他說:“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史記·孔子世家》)他自稱不是“系而不食”的葫蘆,不得不東西南北,恓恓惶惶,四處奔走,以尋求行道的實踐機會。他自信地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歷經14年,孔子周游了宋、衛、陳、蔡、齊、曹、鄭、蒲、葉、楚諸國,他的愿望始終未能實現,反而在周游途中,接連遭受磨難,先不見容于衛,后則拘畏于匡,被斥逐于蒲,困厄于陳、蔡,危難于宋、鄭,受阻于晉、楚。幾乎到處碰壁,多次陷入困境。但這并沒有動搖孔子的思想和信心。
晚年,孔子全力從事教育事業,大力講學,以《詩》《書》禮樂等教育學生。他的弟子據說達三千人之眾,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此外,孔子還收集了周、魯、杞等故國的歷史文獻,整理編選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教本教授弟子,打破了此前“學在官府”、由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創了私人講學新風。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的春秋社會。就“天下無道”而言,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墩撜Z·季氏》)“天下無道”,指當時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在政治和社會秩序都很好的時候,“天下有道”,制禮、作樂、出兵征伐這一類的大事,都由最高統治者天子做決定。在政治、社會秩序遭到破壞的時候,“天下無道”,這一類的大事,變成由諸侯、大夫和陪臣來決定了。這種“禮樂征伐”,權力層層下移的現象,就是孔子所說“天下無道”的第一種現象。第二種“天下無道”的現象,即“政在大夫”乃至陪臣手中,政治秩序混亂,以致“庶人”們也議論起政事來了。其中“政在大夫”,甚至在陪臣手中這種“天下無道”情況,實際上和“禮樂征伐”權力層層下移的第一種現象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誰執掌了政權,則禮樂征伐等大事必然由誰來決定,二者是一體的。
“天下無道”與“禮壞樂崩”緊密相關,“天下無道”是結果,是表象,“禮壞樂崩”,舊制度崩潰解體是原因,是實質。西周“禮壞樂崩”體現的是“親親”“貴貴”的精神,即人有親疏貴賤之分,但隨著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所帶來的政權層層下移、庶人議論政事等現象的出現,西周“禮樂文明”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遭到了破壞,社會上違反舊禮,甚至“僭禮”現象層出不窮。《論語》中記載了大量的例子。如:“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從孔子的話看,魯國的季氏是當時“僭禮”的一個惡劣代表。他不僅平時僭用天子八佾之禮樂,而且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像天子一樣去祭泰山。像季氏這樣僭禮的,當時不在少數。
此外,在思想界,還出現了所謂“邪說”,直接動搖了“周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關于“邪說”,據胡適考證,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邪說”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為老子的思想;第二種為少正卯的學說;第三種即為鄧析的思想。而且當時的極端厭世派人物,如晨門、長沮、桀溺等隱士們的思想,對于舊的價值標準和社會制度,同樣也形成了強烈的挑戰。
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問題,孔子希望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明制度——“周禮”進行“損益”式繼承和改造,創造出一種適應新社會需要的文明制度和價值標準??鬃铀枷氲漠a生,從思想淵源上說,也就是孔子對夏、商、周三代的思想進行“因革”和“損益”的結果。
夏、商、周時期的宗教思想對孔子的影響也很大。孔子對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吸取主要集中在天人關系方面,具體有這樣幾點:其一,承認并且相信天命的威力,但含蓄地認為天命是與人的“德”性有內在關聯的。孔子提出了“天生德于予”等看法,具體化了天命與人“德”的關系。其二,尊敬、崇敬天,但不用力于研究天,而著力于人“德”的修養??鬃訛榇颂岢隽恕叭省焙汀岸Y”兩個范疇,細化了周人關于“德”的思想內涵。其三,相信人與天命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關系。人的所作所為,要求能符合天的意旨,人要追求具備上天所欣賞的“德”,必須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實現人的意義與價值,這本身就是天賦予人的使命;至于人能否在功利方面最終獲得成功和利益,這些都是天命決定的事情,非人力所能夠為的。
上一篇:《論衡》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下一篇:《論語》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