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摯
沙三伴哥來嗏!兩腿青泥,只為撈蝦。太公莊上,楊柳陰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軸上淹著個琵琶。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
這首曲所寫,是田家生活的一個剪影:兩位農家少年,一個叫沙三,一個叫伴哥,剛剛從河里撈蝦回來,兩條腿上還沾滿了青泥。他們來到了太公的莊上,在綠陰掩映的楊柳樹下,撞開西瓜,大吃一頓。另外一位少年小二哥,因為吃不到西瓜,躺在碌碡上,口水直流。附近,是一望碧綠的田野。
描寫人物的生動,是這首曲的最大特點。三個人物,可以分為互有聯系的兩組:一組是兩個撈蝦的少年,作者只描寫了他們的“兩腿青泥”和大吃西瓜,這是剛撈完蝦回來時最富有特征性的形態、動作。農家少年,兩腿沾滿了泥巴是習以為常的,何況他們剛剛撈完了蝦。一句“兩腿青泥”,給讀者撲面吹來了一股泥土氣息,鄉村情調十分濃郁。他們剛撈完蝦,又熱又渴,于是坐在楊柳陰下磕破西瓜而食。這場景也帶有農村的特點。另外一組是一個躺在碌碡(“碌軸”即碌碡,是用來滾壓土地、碾脫谷粒的大石滾)上的少年,他口水橫流、不顧碌碡的骯臟而躺在上面的樣子,令人覺得可笑。無論那種吃不到西瓜的饞嘴心理,還是由這種心理支配的外在動作表現,都富于農村少年特征,很有滑稽感、戲劇性。作者抓住了他這一瞬間的神態,因而人物就顯得栩栩如生。有人將“昔涎刺塔”解作水淋淋的樣子,則小二哥也是與前二人一起從水中撈蝦而回,似也可通。
語言的生動活潑,又是一個特點。作者運用了農村日常的口語,使曲子的鄉土氣息十分濃厚。曲中的三個人物:沙三、伴哥、小二哥,都是當時北方農村小孩的一般稱呼,“沙三伴哥來嗏”的語調,也給人以與眾不同的印象。這個“嗏”字,是口語中的語氣詞,除了曲中使用以外,是不見于詩詞文辭中的。“沙三”、“伴哥”這樣的名字,配以“來嗏”這樣的聲口,就顯露出十足的農村情味。
曲子寫兩位撈蝦的農村少年撞擊西瓜的動作,用了一個“磕”字,這是相當精彩的。它把兩個少年迫不及待地要吃西瓜的心情與馬虎、隨便的生活習慣活畫出來了。描寫小二哥的語言,更為生動、形象。“昔涎剌塔”,是元代的民間口語,大體是指口中流涎、身體邋遢的模樣。這個詞語在書面語言中非常少見,因而給人以一種新鮮感。農村的孩子,往往身體較瘦,肚子凸起,像個琵琶,因此“碌軸上淹著個琵琶”這一句的描寫,把這個農村少年的形象逼真地表現出來了。縱觀全曲,我們可以這樣說,這首小令的人物之所以寫得生動,和它語言的生動是分不開的。
通過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是這首曲的第三個特點。“太公莊上,楊柳陰中”,這是典型的村莊環境。曲中的三個人物,就在這樣的環境里活動,所以他們的一舉一動,就顯得十分可信,十分真實。在寫完人物的姿態以后,作者還宕開一筆,去描寫廣闊的田野:“看蕎麥開花,綠豆生芽。”這不但擴大了讀者的視野,也豐富了畫面的色彩。蕎麥開花,田野里一片白色或淡紅色,與碧油油的綠色相映成趣,真是好看極了。這樣,作品的農村生活氣息就顯得更加濃厚,人物活動的環境也就更為典型了。
人物的滑稽可愛與景物的富有生機,兩者相互結合產生的寧靜和諧感,使作者在結束處不禁發出了贊嘆:“無是無非,快活煞莊家。”“無是無非”在這兒不是無善惡觀念,而是沒有是非糾葛之意。就整個農村來說,這當然有點美化;但從這首曲表現的意境來看,也還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上一篇: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劉時中《〔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前套)》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