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以拙為工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拙處已是工處,與“金谷年年”一調又別。“千里萬里,二月三月”,此數字甚不易下。(先著、程洪《詞潔輯評》 卷一)
【詞例】
少 年 游
歐陽修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疎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解析】讀過歐詞、柳詞的人都有一種感受,就是他們善于將俚俗辭語入詞,抒情寫景,淺顯平易,明白如話。與花間詞派截然相反,歐陽修的詞有一種清麗明媚、語近情深的風格。所謂 “以拙為工”,正反映了拙樸和工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詞的創作中,適當地使用淺近的詞語,恰切地表現人物的特定感情,雖顯拙樸,讀來卻富有情韻,能喚起讀者的審美感受。
就拿這首 《少年游》 來說,詞的題材是寫羈旅人傷春,懷念遠方親人。上闋寫游子憑欄遠眺,但見晴空連云,碧草無垠,天地寥闊,然而在恬靜而綿遠的景物中卻也透露出孤獨寂寥的心境,“千里萬里”,極寫空間的寥闊綿遠,離家鄉親人越是遙遠,思緒越是綿長;“二月三月”寫時光的流逝,一個月又一個月過去了,離別之苦愁卻與日俱增。這兩句雖是俗語,然而放在 “行色苦愁人”之前,卻大大增加了這苦與愁的分量。因為只有羈旅人才喜歡計算這行程、這時光,這兩句十分恰切地寫出斷腸人的心緒。誠所謂善用俚語者近乎人情物理。雖寫的是眼前景、心頭事,用的是口頭語,卻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這就是 “易處見工”,“拙處見巧”、“平中見奇”、“樸字生色”!
詞的下闋用謝靈運 《登池上樓》 和江淹 《別賦》 中來反映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一個羈旅游子憑欄望遠,很容易聯想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和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這些勾人魂魄的 “離別之音”和 “傷春之語”,吟詠起來,倍覺百感凄惻。接著,詞作者又從“背面敷粉”,轉寫被懷念的對象——居人此時此刻的心情: 她可能正對著疎雨中的黃昏,在苦苦思念著我這個天涯浪跡的行子呢!
與上闋相比,下闋的語言顯得清雅,上下對照,雅俗相映,相得益彰。相比之下,上闋的俗比下闋的雅還要難些,“千里萬里”、“二月三月”“此數字甚不易下”,原因是它是“大巧之樸”,“濃后之淡” (清袁枚語),是 “洗伐到精粹處轉歸平淡”(林紓語)。蘇東坡說:“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周紫芝 《竹坡詩話》)這兩句是經過詞人熔鑄鍛造的 “市語”,放在恰當的語境中,更顯得渾化無痕,富有工巧之美。
上一篇:抒情類·放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以疏淡之筆狀凄惻之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