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文章的中心論點便是文末“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句話。照通常人的看法,“安樂”總是與“生”聯系在一起,而“憂患”倒是與“死”相聯系的。但作者的觀點卻恰恰與常人相反。正因為如此,作者沒有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在進行了充分的論證之后,在文章的末尾將中心論點推出。這樣的寫法,就使得這一非同尋常的思想比較易于為讀者接受了。
作者開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著名的明君賢相為例,意在說明他們在發跡之前都曾在艱難的環境與平凡的行當中經受過一番痛苦和憂患的磨煉,而這種磨煉恰恰使他們具備了必要的才能素質,以至于后來在政治上大有作為,干出了一番事業。
接著,作者在這些具體例證的基礎上加以歸納推理,從個別上升到普遍,從特殊歸納出一般,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即認為凡是將要擔任重任的人,老天爺總是要先讓他經受磨難,以鍛煉他的意志與才能。作者在這里連用五個排比句,極寫那些將要擔任重任的人必須經受的肉體上、精神上、行動上的種種憂患與磨難,語氣凝重而深沉,富有人生憂患的悲劇感和任重道遠的使命感。從這里可以看出孟子所謂“生”的含義,就是為天下擔任“大任”,而這正是和“憂患”聯系在一起的。相反,如果終身安樂,必然庸庸碌碌,無所作為。這樣的人雖然活著,實際上無異于“死”。孟子的這一觀點雖然帶有一點天命論的色彩,但客觀上卻能鼓勵人們勇于向艱苦的環境挑戰,在困難處境下堅韌不拔,磨煉自己的才干,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得出上述觀點后,作者進而從這個觀點出發再作引申闡發。先就普通人的情況從正面論述,指出人總是在經歷了種種挫折、困苦和見之于聲色的感覺經驗后,才會增長知識才能,有所作為。然后又就一國之君的情況從反面論述,指出一個國君如果國內沒有耿直守法度的大臣經常對他諍諫規勸,國外沒有敵國侵略的危險使他憂慮不安,那么,雖然他一時身心安樂,但他的國家總是很快就會滅亡的。這里雖然對普通人只從正面論述,對于國君只從反面論述,但實際上對于普通人的反面論述和對于國君的正面論述也已包含在內,不言而喻了。這種寫法使用文字是很經濟的,既照顧了一般(普通人),又點出了特殊(國君);既有正面論述,又有反面論述。
最后,作者以“然后知”三字引出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然后知”三字著重說明這一中心論點是在上文論述的基礎上得出的,因而是令人信服的。
這篇短文列舉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例作為論據,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推理,得出一個基本觀點,再從這個觀點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得出中心論點。這種寫法,有理有據,逐層推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文中還運用排比的句式,既把事實和道理說得充分透徹,又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上一篇:屈原《涉江》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羅貫中《失街亭》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