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類編》的主要內容,《經濟類編》導讀
《經濟類編》是明代一部專門性類書。原稿為明馮琦手定,粗分4類,馮琦死后,其弟馮瑗與其門人周家棟、吳光儀稍加編排、刪其重復而成。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從政者提供治理國家的參考資料。“經濟”乃經世濟民、治理國家之義。本書主要版本有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杭州南屏山刊本,清《四庫全書》本,1968年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20冊本。
馮琦(1559-1604),字用韞,一字琢庵,臨朐(今屬山東)人。明萬歷五年(1577)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曾參與修撰《大明會典》。書成后,進侍講,充日講官。后遷少詹事,掌翰林院事,轉左侍郎,拜禮部尚書。《明史》本傳上說他“明習典故,學有根柢。”曾仿照《通鑒紀事本末》體,編次宋代史實,未竟而卒。著有《北海集》、《經濟類編》等。
該書共100卷,分23類,計卷1-卷6:帝王類;卷7-卷14:政治類;卷15-卷16:儲宮類;卷17-卷19:宮掖類;卷20-卷25:臣類;卷26-卷28:諫諍類;卷29-卷34:銓衡類;卷35-卷38:財賦類;卷39-卷45:禮儀類;卷46:樂類;卷47-卷54:文學類;卷55-卷67:武功類;卷68-卷70:邊塞類;卷71-卷73:刑法類;卷74:工虞類;卷75-卷78:天類;卷79-卷80:地類;卷81-卷83:人倫類;卷84—卷88:人品類;卷89-卷93:人事類;卷94-卷97:道術類;卷98:物類;卷99-卷100:雜言類。每類下又分若干小類,如帝王類中又分:君道、君德、圣學、帝號、德運、王命、頌德、大計、起兵、興復、親征、廢立、勸進、錫命、亡國、禪代、復國、存亡國、繼絕世、興亡論等。每小類下匯編相近、相關的資料,如“頌德”目下匯集“秦始皇帝登鄒嶧山刻石文”、“登泰山刻石文”、“登瑯邪臺刻石文”、“登之罘山刻石文”等11則資料。
該書義例大致仿《冊府元龜》,但比《冊府元龜》內容更為豐富、詳盡。《冊府元龜》只錄事跡,本書則兼錄諸家文章。《冊府元龜》所錄材料以“正史”為主,該書則兼取諸子百家,因而較《冊府元龜》繁富、賅洽。該書資料直接采自原書,具有一定史料價值。但書中道術類、物類兩門雜采神怪瑣談,迷信成分居多,無甚價值。由于該書成于眾人之手,因而各類引文詳略不盡均齊,事物分類,亦時有差誤。但該書網羅廣富,可資參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用“尺璧不免于微瑕,大木不免于寸朽”來評價此書,還是恰當的。
上一篇:《經效產寶》的主要內容,《經效產寶》導讀
下一篇:《經籍籑詁》的主要內容,《經籍籑詁》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