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草野心平·富士山》經典詩文賞析
(一)
始自悠悠太古洪荒。
無以數計的晝夜交替。
曠蕩的時光中,一具沉重的軀體。
世人的贊美之辭太遙遠。
不知幾度,不知幾度。
我與你引頸相望。
一首小詩是我全部的奉獻。
一切都似乎十分遙遠。
你那銀光奪目的雄姿。
是永恒不滅的象征。
永遠放射浩然博大的精神。
(二)
春色在粼粼水波中蕩漾。微風款款拂來。
陽光在葦叢中嬉戲躲藏。葦鶯嚶嚶啁啾,
舌尖閃爍著嫵媚的春光。
河堤上南苜蓿郁郁蔥蔥。
有人在花草中梳理思緒。
他兩手托腮,憑眺遠方。
絢麗的春光反讓他想起一個惆悵的故事。
姑娘們嬉嬉哈哈采來鮮花,用她們靈巧的纖手編織花環。她們在花簇中鉆呀跳呀,偉岸的富士山每每映入美麗的花環。此時此刻,不死之山不再遙遠。
葦鶯的鳴囀縈繞耳畔。
詩人的面頰春風盡染……
(武繼平 譯)
在美麗的島國日本, 自古以來富士山都被視為大和民族的象征。富士山是東瀛日本海拔最高的山脈。它平地拔起,高聳無朋。倘若登臨山巔,放眼鳥瞰,四面八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川,遐邇甚是蔚偉壯觀。加之山巔覆雪,銀光耀目,委實令人賞心悅目,意走神馳。從前有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說的是一位貌美絕倫的廣寒宮仙姝玉女下凡到人間,返回時登上日本離天最近的高山——富士山向人間灑淚告別。從此富士山被神化,作為不朽的大和民族的象征。自古以來, 日本這個東方民族的文人騷客對富士山頂禮膜拜,極盡贊美之辭。詩人草野心平在這首題為《富士山》的作品里,把富士山作為一種亙古不變的永恒精神來加以謳歌贊頌。悠悠邃古,人之厥初。江河東流,光陰飛逝,一切都隨時光的流逝而變遷。然而富士山這個巨人卻永遠高聳入云,屹立巍然。詩人以變化映照永恒,借此哲理觀照人生,讓人從中悟出一種不朽的人生真諦。
有必要指出的是,詩人在本詩的第二小節中登場,用直抒胸臆的浪漫手法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他的一腔熱血和鴻鵠之志。
在本詩的第二章里,詩人以嶄新的筆觸從側面幾筆勾勒出富士山的雄姿。在此,詩人沒有落入前人的俗套,沒有直接下筆去寫富士山如何高大壯觀,如何秀麗迷人,而是寫富士山麓荒川河畔萋草鮮花和少女們嬌柔的身姿中透出的盎然春意,寫與鮮花少女這些人間尤物相諧調的富士山柔美的一面。
荒川湍流不息。春天和煦的陽光輕灑在流水泛起的漣漪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岸邊叢生的蘆葦隨風搖曳,葦鶯鳴囀,令人心曠神怡。河堤上苜蓿如茵,生機盎然。少女們在草坪上嬉戲著采擷鮮花,帶著一串串銀鈴般悅耳的笑語歡聲。詩人此時此刻一腔春愁,靜臥一旁任想象張開翅翼,讓思緒自由翱翔。不意之中,透過少女們舞動的花環,偶然望見遠處的富士山,不禁百感交集。頃刻間,詩人郁結在胸中的惆悵已煙消云散、蕩然無存了。他不僅為春天而陶醉,為富士山而陶醉,更為春天里花一般美麗的少女們陶醉。詩人善于捕捉瞬間感受,在少女們舞動花環的一霎那間,詩人的感官似乎得到音樂和色彩的享受,隨著花環有節奏地舞起,又似乎品味到了生活中自然與人的內在諧調。詩人有意縮短了俗世凡人與神圣的富士山的距離,借此寄托了自己崇高的理想。在這里,詩人獨具匠心地運用了韻文體和散文體交叉并用的新奇手法,令人讀來字字珠璣,有如悅耳的春之樂章,有如色彩絢麗的畫面。詩情畫意,水乳交融,讓人在視覺、聽覺上兼得享受。
(武繼平)
上一篇:〔英國〕華茲華斯《孤獨的割禾女》賞析
下一篇:〔美國〕威廉斯《寡婦春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