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索德格朗·秋天最后的花朵》經典詩文賞析
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我曾被搖蕩在夏日的搖籃里,
我曾被置于面對北風的崗位上,
紅色的火焰出現
在我蒼白的兩頰,
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我是死去的春天最年輕的種子:
最后死去是多么容易;
我見過那童話般藍色的湖,
我聽過那死去的夏日的心跳,
我的花萼只握住死亡的種子。
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我見過秋天那布滿星星的深奧的宇宙,
我見過溫暖的爐邊那遠處的光亮:
走同樣的路多么容易。
我要關上死亡之門。
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北島 譯)
詩人似乎已經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 在一種極度痛苦然而又極度平靜的心情下, 寫了這首《秋天最后的花朵》。
在這首詩中, 詩人把自己比為“秋天最后的花朵”, 同死亡直接對話。在十七行詩中, “我是秋天最后的花朵”出現了四次, “死”出現了五次。此時詩人的心中,對于死亡,已經沒有什么懼怕,有的只是一種超脫,一種安然。 “最后死去是多么容易/我見過那童話般藍色的湖/我聽過那死去的夏日的心跳/我的花萼只握住死亡的種子”,把死亡寫得那么輕松,著實少見。
詩分為兩節。第一節是對過去的回憶,經過了冬天北風的抽打,曾被搖蕩在夏日的搖籃, 即或是春天,也沒能帶來任何歡樂和色彩。長期臥病幽居,詩人心中的向往與渴求都化為泡影,瀕臨死亡,她并沒有眷戀殘余的生命,而是低訴著“最后死去是多么容易”。這看似輕松的字面,掩蓋了多么沉重的人生啊!第二節是對現實的描摹, 布滿星星的天穹上,哪一顆是自己呢?秋深了,天涼了,人們燃起了溫暖的火爐,那光亮是多么地誘人。我也是應該同人們一樣的啊, “走同樣的路多么容易”,可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死亡正在合上詩人的生命之門, “秋天最后的花朵”即將墜落。第二節是第一節的發展和深入,人生美好,生命苦難,愿望與現實總是不能同步。
愛和死是索德格朗詩中的兩大主題。這首詩寫死,非但沒有在讀者心中造成絲毫怵然恐懼之感,反而使讀者領略了一種死之美,死之輕松。全詩以“秋天最后的花朵”自比,一唱三嘆,首尾呼應,達到了一種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郭良原)
上一篇:〔英國〕休姆《秋》賞析
下一篇:〔英國〕白朗寧《至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