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木下順二·夕鶴》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木下順二(1914— ) 日本當代著名劇作家。生于東京市本鄉區。小學四年級隨父母回故鄉。這期間《魯濱遜飄流記》、《西游記》等作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熊本縣立中學和高校讀書時,便在學友會志《江原》和《九州新聞》上發表過文章。1936年重返東京,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英文科,在中野好夫的指導下,研究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演劇史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1939年1月應征入伍,退役后在東京帝國大學學完了英國戲劇史的研究生課程。1946年任明治大學講師。1947年他和日本著名話劇演員山本安英等共同組織成立了“葡萄之會”劇團。他在創作初期寫的劇本,都由“葡萄之會”上演。著有《二十二日待月之夜》(1946)、《三年寢太郎》 (1947)、《彥市的故事》、《織布機的聲音》、《稻草富翁》、《瓜姑娘和山音鬼》等,這些都是民間故事劇。后來,他又寫了一些社會歷史劇,有《風浪》 (1947)、《山脈》 (1949)、《昏暗的煙火》(1950)、《蛙升天》 (1951)、《在東土之國》 (1959)、《叫作鄂圖的日本人》 (1962)、《冬天的時代》 (1964)、《子午線祭》等。木下順二戲劇作品的特點是與民間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典型化原則較強。木下順二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并且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1955年4月參加了在新德里召開的亞洲會議,同年6月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1955、1960年先后兩次來我國訪問后,1963年作為日本作家代表團團長,1977年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團副團長率團來訪,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事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話劇《夕鶴》是木下順二的成名作,1949年1月發表在《婦女公論》雜志上。1949年10月由“葡萄之會”首次上演。至1984年7月25日止,已演出1024場。1964年曾來我國演出。被譯成法、英、俄、德、中、西班牙文。
內容概要 幕啟。在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一所孤零零的小草房、天幕上,晚霞一片,紅遍天際。遠處傳來歡樂的兒歌聲。室內,火爐旁,農民與平一個人在酣睡。兒歌聲停了,幾個孩子跑進屋來,齊聲喊道:“嬸嬸,教我們唱歌,領我們玩兒呀。嬸嬸……”與平睜開眼睛,見阿通不在,便說:“我同你們玩玩吧。”他同孩子在屋外玩了一會兒,突然想到要為阿通熱菜湯,便轉回屋內。可是阿通已把晚飯準備好了。“與平這個傻瓜,怎么娶了這么一個伶俐的媳婦?”村里的阿惣、阿運二人在背后議論起阿通來,說:“這媳婦能織漂亮的千羽綢,那可能賣大價錢哪。”這二人終于來到與平的家里,他們在室內發現了鶴的羽毛,并且發覺阿通的舉止動作很象一只鳥。一天,只有與平一人在家,二人便問了與平。與平回答說,他在田里干活兒的時候,救了一只受傷的鶴,就在當天晚上,阿通便來了,說她愿作媳婦。阿惣、阿運聽了,便唆使與平,讓阿通再織千羽綢,并且說,若真是用鶴的羽毛織的,那可能賣大價錢。與平說,阿通織完千羽綢,就瘦得厲害,她本人也說過,不能再織了。二人又挑唆說,如果能賺上幾百兩銀子,就領你去京城逛逛。這下子與平終于動了心。阿通發現與平漸漸地變了。本來,阿通織出千羽綢,與平樂得手舞足蹈,阿通自己受了苦,但心里卻高興。可是,與平說拿去換“錢”,她就不理解了,簡直連與平說的話,她都聽不懂,與平變成了另一個世界里的人。晚飯時,與平終于開了口。讓阿通再織千羽綱,他要去京城,賺筆大錢回來。他說:“有了錢,什么東西都可以買。”“我不要錢,也不要任何東西,只要你愛我。”阿通抱住與平說。“我愛你,阿通。”與平回答說。但是阿通感到此時的與平想的只是京城,只是錢,便把他推開了。與平氣勢洶洶地喊道:“給我織! 你若不織,我就走了,再也不回來。”阿通手足無措地說:“你說什么?我不明白。你同那些人一樣,終于說出這種話來。”她發覺阿惣、阿運正在外邊偷聽他倆的話,便憤怒地跑到室外,喊道: “你們在哪兒?求求你們,不要再引誘我的與平了。你們躲起來了嗎?出來呀! 卑鄙……狡猾……我恨你們。把與平還給我。不,不,對不起,我不恨,求求你們啦……”她終于聲嘶力竭地倒在雪地上。與平把她扶回房中,幫她烤火。一會兒,與平傻乎乎地睡著了。阿通見了,反而憐惜起與平來。“你那么想去京城嗎?我給你織了,你就不離開我嗎?”她把與平叫醒,答應給他再織一匹。并且,同往日一樣,約定在她織綢時不許偷看。說完,便走進織房,屋里傳出了織機的響聲。阿惣在窗外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不顧阿運的勸阻,偷看了織房。只見一只鶴在不斷地啄下自己的羽毛,在織機上忙碌。阿惣放了心,明早定會拿到千羽綢,便同阿運一起離去了。與平一方面擔心阿通,一方面又要守約,他猶豫不決,在織房外轉來轉去,最后終于偷看了機房,只見到一只鶴,而阿通卻不見了。與平驚惶失措地跑到房外,到處尋找阿通。找了一天也未找到,與平癱軟地倒在地上。是阿恝、阿運把他扶回家中。響了一天的織機聲,現在也沒有了。這時,阿通手捧兩匹千羽綢出現在室內。她質問與平:“你……為什么要偷看啊。”她請與平留下一匹,永遠保存著。說完,她的身影便消失了。與平蹣跚地追出房外,阿惣、阿運攙扶著他。孩子們又來找阿通唱歌了。“阿通啊……孩子們來找你玩兒啦……唱支歌吧……阿通。”與平向室內大聲地喊著。“看哪,一只鶴,鶴飛走了。”一個孩子喊道。大家呆呆地望著高空,一只瘦鶴吃力地向遠方飛去。阿惣去搶與平的兩匹綢,與平死死地抱住不放,口里低吟著:“阿通……阿通……”與平望著天空,遠處傳來了孩子們的兒歌聲……幕落。
作品鑒賞 話劇《夕鶴》取材于佐渡島地區流傳的民間故事,原來的故事梗概是一只受了傷的仙鶴被貧苦的農民與平拯救了。仙鶴為報答與平的救命之恩,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取名阿通,和與平結為夫妻。阿通坐在機房里織出美麗的千羽綢,讓丈夫拿到城里去賣錢,于是與平家的生活也好起來,他們還生了一個女兒。女兒長大了,阿通卻必須還原為仙鶴,離開了這個家。這一故事表現了古代東方民間傳說中的那種因果報應觀念。木下順二1943年開始寫這個劇本。初稿題名為《鶴妻》,1949年公開發表時又作了較大的修改,并改名為《夕鶴》,劇本賦予了這個古老的故事以新的思想內容和人物性格,并突出了阿通和與平之間的尖銳的性格沖突。阿通對與平不僅僅是報恩,而是出于真誠的愛情,拔自己的羽毛為與平織成千羽綢,這是她愛情的結晶,而不是讓他拿去賣錢。與平原來是一個非常純樸的農民,他很愛阿通,他但的性格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形成的。當時的日本處于封建制度的束縛下,各諸侯之間的戰亂連年不斷,戰爭迫使農民離開土地,在貨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開始追求金錢。為此,與平逼著阿通織出更多的綢緞,甚至變得極為貪婪、粗暴,深深地傷害了阿通的感情。正是與平思想上的這一巨大變化造成了他們夫妻悲劇性的結局。阿通第一次受到傷害,是作為仙鶴受傷,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而第二次受傷,則是作為貧苦農民的妻室,這就演變為社會問題,帶有很大的必然性,連他的救命恩人——自己的丈夫都幫助不了她,反而成了陷害她的參與者。從戲劇情節的發展來看,與平向織房偷看是關鍵的一個細節,這表明他已經發展到了徹底背叛阿通的地步,這是與平這個人物在劇中一系列活動的最后一幕,也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結局。劇作家通過對阿通同與平之間沖突的有力揭示,深刻地表現了人類美好的感情同金錢萬能的罪惡觀念既互相聯系又互相排斥,最后以至勢不兩立的歷史過程。盡管阿惣、阿運、與平是同一類型人物,但這三人在劇本中的性格差別還是相當大的。阿惣已經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投機商人,是個心狠手黑,狡猾卑鄙的人物。阿運跟著阿惣,學他的樣子,也在向商人過渡,但這個人屁股上還帶著泥土,農民的善良在他身上尚未完全泯滅。與平則屬一種新舊時代交替的過渡性人物,他終究適應不了這種急速的社會變化,悲劇性的結局已蘊含其中。劇作家正是通過如此細膩的性格刻畫,塑造了上述典型化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是現實中人們的優點和缺點,美德和惡行的集中表現。《夕鶴》的典型化形象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夕鶴》的語言使用也是很有特色的。阿通的語言基本是現代的通用語言,使得女主人公不妥協的純潔性格更加鮮明。而與平、阿運、阿惣使用的均是方言,這方言當然是木下順二所致力創造的一種“全民性方言。”這三人使用方言表現了鄉土生活感情和人物的關系。特別是阿通同與平的對話,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心理描寫效果,即有時表現了二人在心靈上的溝通,有時又表現了二人之間的心理隔閡。1943年木下順二開始著手《夕鶴》的創作,當時的日本文壇正被所謂的圣戰文學所統治,政府強迫作家為侵略戰爭服務,不得有任何“離心”行動。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木下順二不向法西斯強權屈服,發揚大無畏的精神,用自己的作品來喚醒人們的心靈,以拯救未來的日本民族,這充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劇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上一篇:《日本文學·有吉佐和子·恍惚的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美國文學·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