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上的光芒
北方的冬天多是蕭瑟的,永遠比不上江南。那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細石拱橋和一聲聲柔軟的吳儂軟語,不知吸引了多少北方人的腳步,遙想我們的先輩,大多也鐘愛南方,所以七大古都我們北方勉勉強強地占了北京。縱使是最紙醉金迷的城市也出于南方,古人有詩為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這也無可厚非,誰讓中華的古文明是從長江與黃河流域開始的呢?與南方相比,北方的文化啟蒙的確較晚,但在今天,地域早已不能提供任何文化劃分的佐證。北方依舊是北方,四季分明,雄渾硬朗,這些都為北方增添了別具一格的特色。
生在北方,自然就多了一種情結,一種豪放。很久沒去室外了,不僅僅是心靈,連身體也想突圍而出,這次我們逍遙部落拜謁的是沈北新區的七星山。
七星山位于沈陽市沈北新區(原新城子區)石佛寺鄉境內,因擁有遼代咸雍年間所建的舍利塔及遼代雙州城而聞名,占地約六平方公里,南距遼寧省會沈陽三十公里,西與新民市接壤,北與法庫縣隔遼河相望。因空中俯瞰大小七個山頭酷似北斗七星而得名。
如果單從觀光游玩的角度出發,冬日的七星山委實算不得好去處。在我去過的山水寺院中,它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們在近一上午的旅途奔波中來到七星山腳。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截殘塔的背影,在這冬日的寂寥中更顯得形單影只。塔的背面是被挖掘得幾乎直削的山崖,幾臺挖掘機在山底下忙碌。和當地的人一打聽才知道,是在填土還山。可憐當時當地的政府與居民,不懂得如何保護歷史和古跡,現在反倒用人力來填補那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大坑。坑終有一天會被填平,但山還是原來的樣子?歷史可還是原來的歷史?
從七星山的背面轉過去,就是七星山上有名的寺院,叫作石佛寺。石佛寺據說是北魏拓跋氏所建,原來并不叫石佛寺,因在此挖出石佛所以改稱石佛寺。寺很緊湊,不大的地方匯集了各種廟舍殿堂,從柱上大紅的顏色判斷,顯然還在修繕中。站在石佛寺的諸殿之間,我只是一個遠古的訪客,帶著疑惑和惶恐,帶著一種似乎置身事外又恍然如穿越的感覺,小心地叩問、思索。與當初的熱鬧相比,寺院已然太過破敗,但是氣息呢?可還嗅得到一點遠古的氣息,長風浩蕩,回答我的,只有過耳的風聲。我把更深的疑惑留給了七星山頂的古塔,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能佇立千年而不倒?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能讓當時方圓數十里的百姓虔誠地供奉和叩拜?又究竟是一些什么樣的奇磚怪石對應石佛寺里的晨鐘暮鼓?
那座遼代的古塔,它給了我更深的荒涼感。
始建于1074年的遼代古塔,在歲月的侵蝕下,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塔身傾斜,塔基也不完整。嚴格來說,只能算一面塔。無法考證塔身何時遭遇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看不出棱也看不出層,甚至連半截都稱不上,只能算片或面。從僅存的一面塔上,我們仔細辨認塔身正面雕刻人物的衣著,想竭力從它們身上更多地獲取古人的影子,但古人的神情比我們的還要凝重,他們冷漠的注視不能喚起我內心哪怕一點一滴的共鳴。
我有片刻失神,然后轉身問身邊的朋友什么是遺址。朋友愣了一下,正準備開口回答我的時候,我卻突然脫口而出道:“所謂遺址就是塵土,就是廢墟。”
是的,不管它現在有多高,也只能稱為廢墟,一堆建筑的廢墟,一堆精神的廢墟,它所代表的意義早已塌陷。一個朝代終結了,它所創立的一切也隨之一起消失。我的朋友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廢墟上的星星》,那其實已經是一種文化的留存,超越了我今天要講的廢墟。
我在七星山的山腳下,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廢墟——遼代雙州城遺址。
我不知道別人是不是和我一樣,對那樣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遺址感到驚訝。墻基厚度為六米左右,殘存的墻體最高處約為四米,最低處也在兩米以上。我不是歷史學者,也沒有精密的測量工具,但只一眼,我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擁有如此規模城墻的城一定是極為氣派宏偉的,我走到一半寬度的時候,跑回原地,數了數竟是九十二步。這也只是一半的寬度。同行的隊友與當地的居民閑聊時得知,雙州府占地約一百畝。一百畝是什么概念,我腦袋里一時還反應不過來,但據資料記載,具有一千余年歷史的遼代雙州城,曾是當年鎮守遼河渡口的重要城池,在遼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我看過的許多遺址相比,雙州城顯然已是少見的保存得相當完整的遺址。東、西、南各辟一門,南墻之外尚有甕城。這里背七星,依遼河,無論是駐兵守衛還是安居樂業,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理想所在。只可惜當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我默默地注視,暗暗地勾勒,用虔誠得不能再虔誠的目光一遍遍地撫摸。不管當初這里曾經居住過什么樣的先民,我今天的到來絕對沒有一絲一毫的冒犯。
但他們的靈魂真正散去了嗎?經過這漫長的歲月,曾為錫伯族發源地的家園早已淪為廢墟,那些錫伯族人、朝鮮人及少數的滿族、蒙古族等,或西遷,或混居,在歷史的大潮中早已找不到任何痕跡,而他們的拜訪者前赴后繼,有的甚至盜塔挖墓。據當地的村民講述,“文革”時期,曾經有人冒險挖開遼塔的地宮,得珠寶及古書等物,可悲的是,盜寶者的眼里只看得見珠寶,卻將最有價值的古書付之一炬。如果魂靈有知的話,又作何感想呢?廢墟雖在,卻早已不是家了,他們是不是也在探尋何處是家呢?
而這樣的所在又有多少呢?大到龐貝古城,遠到莫高窟,近到我們中國的渤海國,縱使我們現今的七大古都,又有多少當初的影子呢?我們不得不承認,每一段廢墟上都站著一段歷史,每一段廢墟又都終結了一段歷史。
而我們所處的歷史不也正從站著走向終結嗎?所幸的是,歷史可以終結,廢墟的精神不滅!下一次我們拜見的或許是下一個廢墟,或許比今天的塔還老舊,或許比今天的城墻還殘破,但是奔赴的腳步不會停止,廢墟上的光芒不會停止。
上一篇:床上的故事
下一篇:打點滴好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