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丁尼生·渡過沙洲》經典詩文賞析
夕陽和晚星,
有聲音呼喚我!
但愿沙洲沒有嗚咽聲
當我出海飄泊,
卻有潮汐緩行仿佛入睡,
豈容波濤洶涌,
當從無垠深處掙脫又轉回,
重新轉回洲中。
黃昏與晚鐘聲,
而后便是黑暗!
但愿沒有訣別的悲痛,
當我啟航揚帆;
雖說脫離我們的時空界限
潮水帶我遠游,
我盼望和我的舵手會面,
當我渡過沙洲。
(楊苡 譯)
丁尼生的《渡過沙洲》, 是與他的《沖擊, 沖擊, 沖擊》齊名的一首抒情詩。該詩為丁尼生五十一歲時所作, 當時詩人以為自己夕陽將近,無可抗拒,遂捉筆而詠。詩中通過對神秘的沙洲夜色的描繪和“出海人”不靜心緒的深沉描寫,以極為嚴峻肅穆之情,抒發了詩人在死神逼近時的樂天知命的襟懷。由于該詩乃詩人為告別世間而作,加之詩中溶入了詩人的人生哲理,含有濃厚而神秘的宗教情操,所以特別為丁尼生所看重。以致在他死前數日竟叮囑后人,以后若付刊詩集, “當以此詩殿后” (《英國文學史》,梁實秋著,1480頁)。盡管丁尼生曾被指責為“只把一只眼瞅著讀者,而當了桂冠詩人后又把雙眼全瞅著女王”,但他的《渡過沙洲》卻是真正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贊賞,至今仍廣為傳誦。
全詩構思精巧,各小節表現的內容環環緊扣,描寫層層深入,意境統一,幽遠而肅穆。第一節以“夕陽與晚星”喻人生之光將盡,故而聽見一個“聲音”——死神——在呼喚。既然如此, “我”將“出海飄泊”,不要“嗚咽”,也不必嗚咽, 臨行的訣別何其坦然!第二節寫潮汐的漲落,周而復始,意在告訴生息之自然,無人可以抗拒。第三、四小節直抒詩人樂天知命的襟懷,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因而使該詩變得莊重、肅穆,而且神秘。你聽那暮靄中傳來的“鐘聲”,你想那鐘聲后面跟著的“黑暗”!死神在逼近,死神就在前面!“啟航”吧, “揚帆”吧,迎上去,沒有什么可選擇的,沒有什么可悲痛的。時空雖是無限,但千古洪流將帶“我”漫游其中, “當我渡過沙洲”,便要會見“我的舵手”……這是一次多么漫長而又超脫的旅行? !在詩中,詩人把生與死的門檻比作可渡的“沙洲”,把上帝比作引路的Pilot (領航、舵手),詩人所蘊藏于詩行中的那種宗教情操,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渡過沙洲”,與佛教中“操渡人生”之說不謀而合,我國的讀者恐怕對此會更有感觸。
在英國文學史上,丁尼生被公認為是“能夠最完美地掌握英語聲韻,具有無可指摘的靈敏聽覺以及用詞上完美的選擇與品味能力”的詩人。這些優點在他的《渡過沙洲》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原詩每小節采用了嚴格的ABAB式韻腳(譯文也如是),每一句詩都瑯瑯上口,聲調起伏有致,節奏感強,用詞簡單而又考究,或品或讀,都是一種享受。
(曉佳)
上一篇:〔法〕蘭波《深谷睡人》賞析
下一篇:〔澳大利亞〕尼爾森《愛來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