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尼爾森·愛來了》經典詩文賞析
悄悄地,象玫瑰花蕾
和稀薄的空氣談話,
愛輕輕地來了,那么輕,
我不知道它已到達。
悄悄地,象情人
在十五的月光下行走,
輕輕地,象樂師隨著
曲調的淚水顫抖。
悄悄地,象百合花
用細微的聲音發誓,
害羞的朝圣者來了,
我不知道他已到了這里。
悄悄地,象眼淚
為深重的罪孽而流淌,
輕輕地,象小提琴
在傾訴悲傷。
沒有冰雹和風暴,
沒有藍劍和火焰,
愛輕輕地來了,那么輕
我不知道它已來到面前。
(唐正秋 譯)
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
詩人描寫“愛來了”的情景,別有一番風味。尼爾森描寫愛的到來,不是通常那樣“帶著鮮花、帶著笑臉,象春天一樣走來”,而是“輕輕地”和“悄悄地”到來, 輕得象玫瑰花的小聲談話,象百合花微弱的誓言。在第二節和第四節中,這種比喻又轉為情感上的了——主要是通過小提琴——尼爾森最喜歡的樂器——來表達。此外, “十五的月亮”、 “眼淚”等,也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最后一節的用詞和前面幾節輕柔的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猛然激烈起來。這里, 詩人用“冰雹”、“風暴”、“藍劍”、“火焰”等詞,將作為激情的愛和作為精神的愛相對照。
尼爾森的詩的抒情性表現在竭力捕捉存在于人世間的某種固有的精神。在這首詩里,愛是無時不刻地存在著的,只是需要人們細心地注意并去發現罷了。一朵含苞的玫瑰決不能談話,百合花也不會發誓,詩人使玫瑰花蕾用細微的聲音,并且對“稀薄的空氣” “談話”,就是要人們去仔細、認真地傾聽、去注意這一事實: 愛情就在那兒, 它是固有的、永在的。
在結構和形式上, 本詩也堪稱完美。這首詩的形式為四行詩,韻腳安排為A B C B。四行詩是尼爾森喜用的詩歌形式。他的許多優美的詩都是用四行詩寫成的。此外詩人還喜歡用帶長元音和雙元音的詞作韻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音樂感。有位評論家在談到尼爾森的這首詩時說: “在用英語寫詩的詩人中沒有哪一位詩人用了發音如此柔美的音節來描寫愛情的到來”。①除此外,整首詩在詩節與詩行之間交互照應、襯托,使詩意更突出更雋永,如第一節和第三節都用花來作比喻;第四節對第二節的照應;第五節最后兩句對第一節最后兩句有意進行了近似的重復,這猶如主題音樂在序曲和尾聲里先后出現,使全詩圓滿地結束。
這首詩每行二至四個音組。音組短是本詩的另一個特色,這樣讀起來音調鏗鏘,便于上口。詩的語氣甜蜜、溫柔但又不帶個人感情色彩, 詩中多處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藝術效果。整首詩顯得十分和諧。當你讀這首詩時,你會
感到好象溫柔的春風在輕輕地吹、或細浪在悄悄地拍打著巖石——它們都在輕輕地對你說:“愛來了”。從而你會為它所帶來的那種親切、輕柔和高雅的氣氛而陶醉。
(唐正秋)
上一篇:〔英國〕·丁尼生《渡過沙洲》賞析
下一篇:〔美國〕弗洛斯特《牧場》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