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8 彩色片(部分段落為黑白片) 112分鐘
英國紀念企業公司攝制
導演:林賽·安德森 編?。捍骶S·謝文(根據謝文和約翰·豪利特合著的劇本《撻伐者》改編) 攝影:米洛斯拉夫·翁德里塞克主要演員:馬爾科姆·麥克道爾(飾米克·特拉弗斯) 戴維·伍德(飾約翰尼) 理查德·沃里克(飾華萊士) 克麗斯婷·努南(飾女友)
本片獲196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劇情簡介】
在英國的一所寄宿公學,新的學年又開始了。學生們松弛了一個假期的神經,經過一陣短暫的喧鬧,立即又繃緊了。新生朱特進校伊始就發覺該校校規極其繁縟刻板,老師的態度也非常嚴厲。開學第一天校長就宣布,由于上學期紀律松懈,有損學校聲譽,本學期必須嚴加整飭,全體同學必須發揚學校的光榮傳統,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學校的清規戒律的確夠多的了:學生對督導員和老師必須絕對服從;上課、做禮拜自不待說,即便進餐、睡覺也必須統一行動;衛生檢查定期進行;晚上不在校要有證明;查鋪后半分鐘必須熄燈;還有不準蓄長發、留胡須,不準抽煙、喝酒……督導員們身穿飾有特殊花紋的背心、手持笞杖在校園內無處不在,學生動輒得咎,輕則遭到訓斥,重則懲以各種各樣的體罰。學生們個個呆若木雞,行動機械劃一。然而只要校方人員一不在場,這種“遵紀守法”的假象便立即崩解,學生們原形畢露,干出種種出格的壞事。不僅如此,在這表面的“井然有序”后面還有更黑暗的一面。學校里等級森嚴。督導員們特權最多,他們可以任意懲罰學生,還可以享受學生的服侍:他們各有固定的學生為其燒咖啡,做早點,刮胡子。教師們也要受督導員的監督,一位新來的教師外出晚歸,便受到處罰;但他們對學生又同樣擁有特權。學生中高年級生又可隨意凌虐低年級生。低年級生處于最低層,只能默默忍受這多重的欺壓,他們除了要服侍督導員和老師,還經常遭到高年級生的譏諷捉弄(拜爾斯就被兩學生倒提著把頭塞進抽水馬桶)。除此之外,他們還得學會講學生黑話,聽不懂就要挨打;晚上熄燈后,他們還要被拉去陪高年級生睡覺。那些道貌岸然的督導員和教師背地里也常常卸下偽善的假面具。督導長朗特里和督導員們大談各種男孩的魅力,督導員登森在學生菲利普為他刮胡子時流露出一副好色的眼神。牧師體罰朱特時使勁擰其乳頭;他在聽學生斯蒂芬的懺悔時,一個勁兒地盤問他的“骯臟思想”。老師們上課也猶如和尚撞鐘。鈴響了半天,歷史教師才騎著自行車、哼著小調進入教室。學生為他放好車,他漫不經心地把假期作業扔還給學生,而且還弄丟了幾份。他講課信口開河,記不清的地方就問學生,不少學生聽得稀里糊涂。另一位拉丁語教師念課文遇到生字,便叫學生查字典……
高年級生米克·特拉弗斯、約翰尼和華萊士三人是全校有名的搗亂分子,常以一些出格行動來發泄心中的不滿。一天,三人躲在一間屋里抽煙喝酒,被督導員發現,第二天便被罰沖冷水浴,為首的特拉弗斯更是長時間不許離開冷水噴頭。學校命令全體學生去為其橄欖球隊助威,特拉弗斯帶著約翰尼溜到街上。他倆在某車行偷了一輛摩托車,開到郊區過車癮。在一家空寂無人的咖啡店,他倆遇到一位年輕漂亮而又野性十足的女招待。特拉弗斯和她一拍即合,兩人嬉笑打鬧,滾在地上裝老虎,很快成了朋友,于是三人又一起乘車兜風……校方決定嚴懲這三個害群之馬,他們被輪流叫進練身房,朗特里用笞杖狠狠抽打他們。特拉弗斯由于聲言看不慣他們的虛偽和對低年級生的剝削, 自然又受到特殊“禮遇”。打完后朗特里還假惺惺地伸出了手,特拉弗斯強忍著傷痛和眼淚,邊握手邊說:“謝謝您的幫助。”
特拉弗斯對這一切再也無法忍受,他偷偷練習著射擊,并把約翰尼和華萊士叫到一起,三人割破手掌,握手起誓,決心向這令人窒息的制度宣戰。軍訓期開始了,學生拉隊到野外演習。一次射擊演習結束后,三人開槍打穿了飲水桶。牧師上前制止,特拉弗斯用練習彈向他射擊,并舉槍向倒地的牧師刺去……牧師雖未受傷,但三人又因觸犯校規而被罰清掃垃圾廢物。在清理大禮堂的地下室時,他們意外地發現了學校軍訓用的成箱槍支彈藥。三人開始進行周密準備,特拉弗斯的女友和華萊士的同性戀仰慕者菲利普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校慶日到了,不少社會名流、達官顯貴也作為老校友或貴賓前來參加這一著名公學的盛典。戰功赫赫的老校友登森將軍登臺演講,他表示很高興看到英國的光榮傳統在本校得以發揚光大,傳統是英國力量的泉源,在這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全校師生一定要為維護傳統而戰,要講紀律、講服從、講忠誠……就在他滔滔不絕地大講紀律和服從時,他的腳下開始冒煙了。主席臺上的煙霧越來越濃,名流顯貴們開始騷動起來,終于驚恐萬分地紛紛逃往室外。會議廳對面的屋頂上,五位討伐者舉起了手中槍,子彈帶著仇恨的火焰射向狼狽逃命的權貴們。將軍和主教開始組織抵抗,校長走到中間要求雙方?;?, 口中連呼:“相信我!”一顆子彈送他上了西天。特拉弗斯端起機槍不停地掃射著,漸漸地那噴火的槍口對準了攝影機,對準了觀眾,轟然一聲銀幕一片漆黑。俄頃,黑暗中出現了《假如……》的片頭。
【鑒賞】
就像銀幕上的掃射不會傷害觀眾一樣,影片中的槍擊也是出自造反者們的想象。林賽·安德森從拉迪亞德·基普林的名詩中借用了《假如……》這個標題用在此處的確十分貼切?!凹偃纭眱勺蛛m然表明這個結局不是真實的,但如果權勢者死抱舊制度不思改革,那這“假如……”后面的一串黑點就會變成射向他們的真正的子彈。
本片淋漓盡致地揭露了英國公學的種種黑暗不合理的現象。編劇謝文和豪利特以及導演安德森都是公學的畢業生(本片的大部分實景都是在安德森的母校拍攝的),他們非常熟悉影片中的學校生活,甚至很多事情就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或見聞。正因為他們從這個營壘中來,所以深知其弊端,他們反戈一擊就能深中要害。影片首先大加撻伐的是這種令人窒息的育人制度,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符合傳統的標準英國人”,校方制定了一整套的陳規陋習并冷酷地強制執行,相反,課堂里的教育卻徒具形式。這種壓抑人性的制度最后造就的是一批畸形兒:低能、虛偽、以強凌弱、搞同性戀。其次,影片猛烈鞭笞了校園里森嚴的等級制,上層的督導員擁有種種特權,而處于最低層的低年級生只能忍受種種非人的折磨。除此之外,影片對維護“道統”的校長、督導員、牧師等的偽善面貌也予以深刻的揭露。
特拉弗斯(法文原意為“怪癖”)這些校園逆子就是對學校的種種腐敗現象不滿才起來造反的。人性在權勢的重壓下可以產生畸變(如影片中公學這個男性世界里的同性戀),也可產生反彈(如特拉弗斯們),編導者贊賞的顯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造反者的代表人物特拉弗斯在最終拿起武器前,其反抗行為也有個發展過程。影片一開始,特拉弗斯假期歸來進校門時臉上捂著一條長圍巾,一俟其入室獨處揭開圍巾,便露出一撮小胡子。他最初僅以這種方式發泄他的不滿。后來他又抽煙喝酒,溜到校外放浪形骸。及至被鞭打后,他表面看來妥協了,但內心里更加凝聚起仇恨,最后終于歃血為盟,拉起伙伴造反了。這結尾的一段和法國名片、讓·維果的《操行零分》(1933)有異曲同工之妙。安德森就表示他拍片前曾反復看過該片。
然而如果僅僅把本片看成是在猛烈抨擊英國的教育制度,那就有悖編導者的原意了。安德森一再表明,學校只是個隱喻,實際上它是整個英國社會的縮影。僵化、守舊、階級壁壘森嚴的英國社會到了60年代已是千瘡百孔、難以為繼了,整個社會結構和道德體系都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嘎然作響。不少思想開放的英國有識之士都希望能有人站出來向舊體制宣戰,為促進社會變革而斗爭。特拉弗斯們的叛逆形象就寄托了人們的這種愿望。影片中的這幾個人物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原劇本寫于1960年,當時正值“憤怒的青年”文學運動盛期,然而卻無人愿把它拍成電影。直到60年代中期,英國國內外的形勢有了進一步的變化,才有人看中了它。此后經安德森和謝文大力修改,劇本于1967年最后定稿,定稿后的人物形象順應了時代的最新發展。我們知道,跨入60年代后西方社會進入一個大動蕩、大分化的時期,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和價值觀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不少青年人對既存秩序日益感到不滿,發出了反體制的吶喊。這股潮流到60年代后期達到了高潮,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然而這股潮流的思想基礎卻是五花八門的,這其中有存在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本片中的幾個叛逆人物,左右其思想的主要是存在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他們反對一切束縛、反對任何權威、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影片這個特定環境中,他們就是要反對壓制他們的校方,反對校方所代表的既存秩序。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他們采取了最極端的方式——武裝造反。有的影評家認為這其中有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無論其動機如何,他們畢竟以最鮮明的態度向英國的既存秩序和權勢者宣戰了,這樣強烈的戰斗性在英國電影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正是在這層意義上它引起了人們的思想震動。然而英國畢竟是個傳統影響根深蒂固的保守社會,盡管一些有識之士對本片的戰斗性酣暢淋漓叫好,但觀眾的反應并不很強烈。反倒是在法國,本片受到了熱烈歡迎。西方反體制的潮流在法國聲勢最大,1968年爆發的“五月風暴”更把這一運動推向高潮。本片的造反精神,法國人最能領會,為此,他們在戛納國際電影節授予本片以金棕櫚獎。
安德森在英國電影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雖然作品不多,但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他是50年代“自由電影”運動的主將。在理論和創作實踐兩方面對這一運動都有巨大的影響。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自由電影”運動的幾位戰友又一起發起了“英國新電影”(即“社會寫實電影”)運動(他執導的《如此運動生涯》(1963)是這一電影運動的代表作),對英國電影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60年代中后期,他的戰友紛紛轉拍商業片,而他仍不改“社會批判”的初衷,拍攝了本片。他1982年又執導了一部社會諷刺片《不列顛醫院》,其社會批判精神與本片一脈相承。他把80年代的英國社會比喻成一個急待整治的醫院。頗能說明問題的是他這后一部影片依然在本國受到冷遇,而在法國受到歡迎。
本片還值得一提的是它對待“性”的態度。性解放是西方60年代反體制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性壓抑和性變態也是本片反映權勢者對人性加以壓制和摧殘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段。同性戀在公學這個男人世界里是種普遍現象,每當晚上熄燈后,宿舍床上躺著的人就會進行重新組合,它同時也是弱小同學被迫服務的一項主要內容,那些人面獸心的督導員和牧師在這方面也不干凈。學生菲利普最后參與造反,其動力也是同性戀:一次華萊士在健身房鍛煉,菲利普就在遠處貪婪地注視著他,后來兩人合抽一支煙,再往后兩人出現在一張床上。影片還有一個場景是影評家經常提及的:宿舍管理人的妻子在學生們外出軍訓后,赤身露體地在空蕩蕩的宿舍里行走,觸摸著學生的衣物。這既是一種性變態的表現,也被認為是一組幻想鏡頭。特拉弗斯在咖啡館初次與女友相遇,兩人盡情嬉鬧,在地上滾成一團,裝老虎咬人,頭一個鏡頭兩人穿著衣服,第二個鏡頭便赤身滾在一起。這場戲有著重要含義,它暗示兩人追求本原的愛,像野獸那樣讓本性自然地流露,不受任何人為規定的束縛,要超越文明,返樸歸真。這是他們存在主義思想的一種反映,也為他們后來并肩反權勢、反壓制的造反行動留下了伏筆。
本片的導演手法也很有特色。安德森是布萊希特的景仰者,他采用布萊希特式的手法,把影片分成八“章”,每章都冠以標題,點明這段戲的主題,以這種形式制造“間離效果”。為達同樣目的,他還在彩色片中穿插一些黑白片段。不過有的影評家指出,他的這一原則并不適用于所有黑白片段。對此安德森承認有時是為了省錢,因為經費只有25萬英鎊。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一些超現實鏡頭的運用。安德森在本片中將現實和幻想段落完全置于同一層次,不用任何手段將兩者加以區別。具體來說,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寫實,幾乎就像紀錄片似的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攝錄下來。到了后半部分,尤其是宿舍管理人的妻子在宿舍裸體行走后,超現實的鏡頭便不時夾雜在現實事件的鏡頭中。如軍訓時特拉弗斯端起刺刀向牧師刺去,牧師卻毫未受傷;校長拉開辦公桌的抽屜,牧師赫然躺在里面,校長要三人向他道歉。及至影片的結尾處,整個一大段落竟全部是幻想鏡頭……安德森不承認這些是超現實鏡頭,他認為這是一種“詩意的自然主義”。的確,這些場景都是非常忠實于作者的思緒的,很多段落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幻想,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現實:全由你的理解而定。
上一篇:《似水流年》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克萊默夫婦》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