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謂地降生,
無謂地
從上帝那里來到人間。
我是那么的貧困!
但愿我從未降生,
從未離開上帝。
我不想過多地議論,但……
我將如何生存?
哦,來到這個世上的王子,
我將如何面對人世?
告訴我,
生活是個什么樣子?
我將如何立足世界?
什么是我的命運?
我一無所有,
心中充滿矛盾。
在這個世界,
你是我唯一的友人。
怎樣才能贏得人心?
怎樣才能保護人們?
人生是個巨大的工程。
和平地生活,
友好地相處!
我竭盡全力,
埋頭工作;
我兢兢業業,
毫不懈怠。
我的心充滿惆悵,
只因被拋在人間。
人生的痛苦
你怎樣對待?
拋開傷悲!
敞開胸懷!
我在你的身旁。
哦,上帝,不要讓我死亡!
難道我們真的活在世上?
難道我們真的不愿死亡?
不,我們是歡樂的過客,
匆匆地來到世上。
在人生的隊伍里
我們一無所有,
痛苦是命運的預言。
我的心你不必悲哀,
也無須思考。
在這個世界上,
我幾乎來不及對自己表示憐憫。
生活的痛苦啊,
我的悲哀將你陪伴,
只緣我多情多義
要尋找朋友的記憶。
他們今在何方?
何日才能還生?
我們只有一次生命!
我們只能死亡一次!
讓我們的心不要傷悲
與生活的痛苦和平共處!
(趙英譯)
【賞析】
內察瓦科約特爾是古代美洲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和神秘色彩,其中,表現死亡主題的《逃亡之歌》是墨西哥家喻戶曉的一首詩歌。
拉丁美洲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大陸,悠遠的古印第安文化在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后中斷了歷史進程。然而,在阿茲特克時代,抒情詩的創作在部落中的最高統治者當中就已經開始產生,君主、酋長、祭司、頭人大多擅長詩歌創作,特斯科科地區的首領內察瓦科約特爾就是這個時期的一位代表性詩人。
在這首《逃亡之歌》中,內察瓦科約特爾用抒情的筆調探討了“生與死”的人生大哲學。全詩共分八個詩節。在第一詩節中,詩人就提出了對“生”的困惑。雖然,當時阿茲特克人的生產力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對自然現象的認識仍然相對淺顯,時常感到個人力量的單薄,為了在大自然的世界中生存,他們祈求神的保護,用上帝來支持他們生存的信念,對上帝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性。
內察瓦科約特爾作為一國之君的特殊身份,使他在面對人世時,比一般人覺得更加有壓力。他的父親曾是特斯科科的國王,母親是特諾奇蒂特蘭的公主,他從父親那里繼承了王位。在國家建立之初,戰爭不斷,年輕的王子要承擔起保家護國的責任,自然讓內察瓦科約特爾覺得不知“如何面對人世”,不知“如何立足世界”,對于未來,對于命運,他感到迷惘和矛盾。在內察瓦爾科約特爾的身上,有著阿茲特克人的痛苦和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思想。
詩人在詩中不斷地提出問題,又在努力地尋找答案。如果說在前三節中,內察瓦科約特爾好似一個懵懂的青年,那么,從第四節開始,我們可以看出他正在逐漸走向成熟,隨著思想的深入,答案也隨之明朗起來。內察瓦爾科約特爾開始意識到作為君主的責任和使命,提出:“怎樣才能贏得人心?/怎樣才能保護人們?”從關注“小我”的生存,延伸到關注國家、臣民的生存,表達了對人們的深切關懷,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思想。
內察瓦科約特爾不僅是位賢明的君主,而且還是一位多情多義的“詩圣”和哲學家,在該詩中,反映了他關于生存與死亡、上帝與人世、痛苦與歡樂等許多人生哲學的思考。內察瓦科約特爾直面生死苦樂,由初時的茫然無措到后來的無所畏懼。最后一節,通過對逝去朋友的懷念,詩人更加珍視生命,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意義,最終從死亡的陰影中逃離出來,“與生活的痛苦和平共處”,勇敢面對現實生活。
這首詩可以看做是詩人心靈的自我對話,反映了內察瓦科約特爾所意識到的自我內在意識的掙扎。在詩中,詩人對命運提出了一系列詰問,全詩共有十二個問句。由此可以看出,生命的脆弱、死亡的永恒使當時的人們難以看到人生的前途,這種宿命論思想在拉美人身上影響深遠。
縱觀整首詩,初讀似乎充滿了悲觀主義的色彩,然而詩人卻是一位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在悲觀的表象后面,是對生命意義的一種積極探索。
(楊海英)
上一篇:《送你一束鮮花·龍薩》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道德論(節選)·蒲柏》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