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瓦·伊·別洛夫·凡人瑣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別洛夫(1932—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共黨員。1964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曾在集體農莊、烏拉爾工廠工作。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寫詩歌,很快轉向小說,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心態。著有短篇集《炎熱的夏天》(1963),中短篇集《河灣》 (1964) 等。196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凡人瑣事》標志著作家才華的迸發以及他對現實生活觀察的深度。別洛夫在這部小說中細致地描寫了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從而展示了人的一生的艱辛和痛苦、生活的本質。英國學者霍斯金在和蘇聯《文學俄羅斯報》記者談話中稱這部中篇為“由一位大學者寫的哲理小說”。中篇小說《木匠的故事》 (1968)既塑造了一個老木匠富于個性特征的鮮明形象,又通過他與周圍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表現了現代農村的許多癥結問題。到70年代別洛夫的創作在題材、體裁上更為廣闊。創作劇本集《在清澈的水面上》 (1973) 和描寫農村生活的中短篇集《彩霞相吻》 (1975) ,短篇集 《電線在嗡鳴》 (1978) ,長篇小說《前夜》以及城市生活系列,如《斯波克醫生的教育方法》、《星期天早晨的會面》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別洛夫陸續發表了反映北方人民生活的特寫集《和諧》探索俄羅斯傳統的農村文化。1986年長篇小說《一切都在前面》的問世,引起激烈爭論。別洛夫的創作受到國內外評論界的注目和好評,被認為是農村散文中的“北方文化傳統”派。
內容概要 《凡人瑣事》 由7章21節組成,其中各章節都有標題。小說非常樸實,又非常細膩地描繪了一家普通農民的日常生活。書名原意是“平常事”,是男主人公伊萬·阿弗利卡諾維奇平日最愛說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作品主要內容。伊萬是蘇聯北方偏僻農莊的馬車夫,他在戰爭中一條腿受過傷,有些瘸。戰后回到家鄉愛上了勤勞善良的卡捷琳娜,但遭到女方母親的拒絕。后來曾和一個他不愛的姑娘結婚,不久又分手。經過這番坎坷伊萬和卡捷琳娜終于結合了,他們之間的“火熱的愛情”(第十章第4節標題)的結晶是一個多子女的家庭。故事開始時第9個孩子已經出世了。他是剛滿六周的小兒子伊萬,他們全體是: 一歲半的小哥哥沃洛其卡,無人照顧經常哭泣的小姐姐四歲的瑪露霞,她的六歲的雙胞胎哥哥米什卡和瓦西卡,讀三年級的戈利什卡和四年級的卡秋什卡。大女兒在外謀生,大兒子在寄宿學校。母親卡捷琳娜為了能讓身邊這七個孩子吃飽、穿暖、讀上書,在養牛場拼命工作。外婆心痛女兒,雖然天天講要到兒子家去,可是舍不得一大堆小兒孫們,已經幫女兒張羅四年多了。她常對人家說女兒的事:“她3點就起床,晚上11點才回來。天天都這樣,多少年來從沒歇過一個禮拜天,沒休過一回假。還有那些孩子哪! 老是要孩子,一年一個,這不也傷身體嗎?!她可好,孩子剛一落地,就急著去上工,從來都是一天也不歇。”卡捷琳娜由于操勞過度而患了心臟病,已經昏倒過幾次,醫生告誡她不能再生孩子,可是她卻只當沒事,生了第九個孩子以后仍然不休息,還因為家庭開支加重,在照管12頭母牛之外,還接了別人不愛干的一欄小牛犢,于是又一次發病昏倒在干草堆上。這一大家子的家長伊萬也是勤儉的莊稼漢。他除了趕馬車運貨以外,早晚也為家庭操勞。他從小養成早起習慣,總是在妻子起床前就劈柴,然后到湖邊去捕魚,用賣魚的錢貼補家用。伊萬家養了一頭母牛,孩子們全靠它的奶長大。為母牛割草,特別是準備越冬干草是農民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當時集體農莊規定不允許農民私人割草,伊萬只好在夜里跑到遠處的樹林里去偷偷割草。不幸仍被人發現,其實許多農家都是一樣。于是他們又遵命把干草送到農莊充公。伊萬的內弟米基卡在外地干活,賺錢比較多。他來看望母親和姐姐,得知他們家連干草都沒有,而伊萬在農莊趕馬車一個月只有18盧布工錢,加上打獵、捕魚、干木匠活,砌爐灶也無法養家糊口。米基卡就勸伊萬跟他一起到城里去打短工。伊萬從來沒有離開過妻子和家鄉土地,對城市和金錢懷著恐懼心理。但想到一大群孩子的吃穿問題,經過好幾天思想斗爭終于同意外出謀生。誰知就在伊萬和米基卡動身后的晚上生產隊長考慮到農民普遍的不滿情緒而宣布第二天,即星期天,“允許給自家的奶牛割草了。只給一天的時間,代替休假日。這個消息剛剛傳到各家各戶,婆娘們就匆匆忙忙去生火爐,當夜就提著燈跑到樹林里的草地上”。卡捷琳娜這天一大清早為伊萬和弟弟送行后,就覺得心臟不舒服,夜里帶著身邊兩個最大的兒女——一個10歲,一個11歲割了一通宵草。她一邊割草,一邊教女兒,一邊還操心兒子別從樹上摔下來。到了中午,卡捷琳娜感到惡心,頭暈,但她強忍著想割完一塊草地,湊夠一小垛。結果挺不住癱倒在地。奄奄一息的卡捷琳娜在家里躺了半天,到半夜就去世了。她的母親守在身邊。而她的丈夫伊萬和米基卡出去后上火車時就走散了,車票在米基卡身上,伊萬被罰了款,在一個小站下車,幸虧米基卡也趕到了,于是伊萬堅決要求回家。三天后當伊萬沖進家門時,正是鄉親們為卡捷琳娜出殯的時候。伊萬撲到妻子棺材上就昏過去了。妻子下葬以后,伊萬就滴酒不沾,整日呆坐著淚流不停,甚至想自殺,在丈母娘的勸阻下,為了孩子們,伊萬才又恢復了生存的勇氣。他請人宰了奶牛,賣了牛肉,把幾個孩子送到保育院。這時住在鄰村的表姑母來了,她和卡捷琳娜的母親談了很久,她決定讓自己的女兒,因為一只眼睛有毛病而到40歲還沒有出嫁的妞什卡來頂卡捷琳娜的位子。這件事很快在全村傳開了,只有伊萬自己還不知道。卡捷琳娜去世40天了,為她準備四旬祭的時候妞什卡母女來到伊萬家,紐什卡開始照料孩子,幫著做家務,而伊萬拿著妻子最喜愛的鮮紅的花揪果到墳上去,在那里他向妻子傾吐衷情,傷心得肝腸寸斷。卡捷琳娜長眠了,而伊萬還要艱苦地活下去,一切都按照自然規律“如此循環,永無窮盡”。
作品鑒賞 中篇小說《凡人瑣事》通過普通農民家庭最瑣碎的日常生活,極為細致地描寫了正在消失著的蘇聯農民的文化與生活。在描寫蘇聯農村變革的同時,提出了有關人類本質的普遍性問題。別洛夫對農村的觀察比一般描寫農民編年史的作家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他以自己的故鄉、俄羅斯北方的沃洛格達地區的農村為背景,涉及到許多農民問題。沃洛格達是蘇聯北方一個十分遙遠而又荒涼的邊緣地區,但在蘇聯文化生活中卻處于很重要的地位。別洛夫作品中的憂郁情懷發自他的一種思考: 集體化、戰爭和都市化把原來俄羅斯農村的中心分裂了。而人為的干擾,隨心所欲的政策又使勤勞艱辛的農民無以為生,迫使伊萬離開自己生命之根——土地,使農村和家庭的支柱,忘我操勞的卡捷琳娜悲慘地早逝。
小說寫的是凡人瑣事,但卻充滿詩情畫意。人物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形象塑造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寫景注入了人情,語言豐富,敘述角度多變,結構獨特。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6章“羅古利亞的一生”。作家使動物人格化,充當女主人公的對應體。羅古利亞是卡捷琳娜家唯一的一頭母牛,它是孩子們的命根子,它象家庭成員一樣受到愛護,照顧奶牛是家庭主婦的主要職責。對羅古利亞來講女主人也是它最親近的人。作家不惜筆墨描繪羅古利亞的母性,當它第一次懷胎時,“現在,它的一舉一動都很謹慎。羅古利亞那雙呆滯的眼睛的深處含著一種不被人察覺的、超然物外的自尊感,它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它的心目中所形成的世界里,就連放牧員火辣辣的鞭打都不曾使它脫離超然物外的狀態。”當羅古利亞臨近產期時,它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它為之而活著的那件大事日益迫近。腹部的躁動使它越來越不安,它不許任何人接近它,甚至連女主人也害怕,也不信任了。終于,關鍵的時刻到來了。“那天夜里,拂曉時分,女主人正在沉睡中,羅古利亞經過短暫的痛苦之后,開始舔起小牛犢來。它的身體仿佛一分為二,從此好象有了兩個羅古利亞: 它自己和這個還散發著熱氣的小生物。可是一到早晨,小牛犢就被人抱走了。羅古利亞惶恐而憂傷地哞叫著,好象用整個被掏空的身軀在哭泣,可是人們把小牛犢抱走了,確切些說,把它的一半抱走了,整個圈棚和羅古利亞都充滿著悲劇與絕望。然而這種絕望象小孩的臍帶一樣,不久就消失了,化為對自己加倍的冷漠。”羅古利亞的這種深刻的母性,加深讀者對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理解。這個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把生兒育女當作自己的神圣天職,象遠古時代一樣,須應著自然規律,幾乎每年生一個孩子,連續養育了九個兒女。為了給他們吃飽穿暖,她日以繼夜地干活,產后也不休息,幾次勞累過度,昏倒在田里。她甚至在患了心臟病以后,仍然照舊勞動、生育。羅古利亞與卡捷琳娜相依為命,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卡捷琳娜的猝然死亡,也帶來羅古利亞的末日,它無人照管而被宰了。羅古利亞的審美價值不下于它的主人。
其它章節結構也是匠心獨到。如第2章從“孩子們”寫起,這一大堆6周到11歲的“小鬼頭們”的吃、喝、屎、尿,他們的各種睡態,他們的哭、笑、吵、鬧,真是活龍活現。然后是“外婆講的故事”,“伊萬·阿弗利卡諾維奇的早晨”,“妻子卡捷琳娜”。全家逐個介紹過以后,是第3章“在圓木上”。這一章以圓木為中心展示了農村露天俱樂部的活動。人來人往,交換信息,傳播新聞。全村人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楚了。而最后一章寫到伊萬為了振作精神,到森林去砍伐早已物色好的一棵大白楊樹,結果迷了路。在大自然中的兩晝夜,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生活的意義,他省悟到一切苦難都得熬過去,人只能象自然萬物一樣生生息息,如此循環,永無窮盡。這樣全篇小說在抒情和哲理思考中結束。
上一篇:《日本文學·深澤七郎·楢山小調考》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瓦·弗·貝科夫·災難的標志》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