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亞·伊·索爾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1918— )蘇聯作家。1918年12月出生在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市。1936年入羅斯托夫大學物理數學系學習。1939年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學文學。1940年大學畢業后任中學教師。衛國戰爭爆發后參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并兩次立功受獎。1945年2月因“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罪在前線被捕,判刑8年。刑滿后流放哈薩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復名譽。5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1962年11月《新世界》雜志發表他的中篇小說《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小說以勞動營為題材,國內外反響強烈。次年發表短篇小說《克列切托夫卡車站事件》、《瑪特遼娜的家》和《為了事業的利益》,并加入蘇聯作家協會。1965年起,索爾仁尼琴的創作開始受到蘇聯官方的壓制。除196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帶圍腰的扎哈爾》外,其他作品均未能在蘇聯國內發表。1967年5月向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代表散發公開信,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檢查制度和保障蘇聯作家的合法權益。1968年長篇小說《第一圈》和《癌病房》先后在西方出版,并迅速被譯成多種文字。1969年11月被蘇聯作協除名。1970年10月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次年長篇歷史小說《1914年8月》在西方出版。1973年12月特寫性長篇小說《古拉格群島》第一卷在巴黎問世 (全書共3卷,1976年出齊)。1974年2月索爾仁尼琴被拘留,并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先后到過西德、瑞士,后定居美國。在國外期間,他的主要著作有《和平與暴力》 (1974)、《列寧在蘇黎世》 (1975)、《小牛撞橡樹》 (1975)、《緩和》 (1976) ,以及一些劇本和散文詩等。近年來,索爾仁尼琴的一些主要作品開始陸續在蘇聯國內出版,反響強烈。
內容概要 象平時一樣,早晨5點鐘,鐵錘敲打著掛在某勞動營指揮部旁邊的鋼軌,催人起床了。現在是零下20—30度的嚴冬,外面仍一片漆黑。今天,犯人伊凡·杰尼索維奇·舒霍夫沒能象往常那樣按時起床,從昨天晚上起他就覺得不舒服,有些發燒。一個看守因他起床晚了而罰他為看守室擦地板。等他干完活來到食堂時,早餐早已冰冷,那是一碗很稀的壞菜湯和一碗小米粥。舒霍夫慢吞吞地、全神貫注地吃了起來。勞動營里的犯人,除了做夢以外,每天只有在早上吃早飯的10分鐘、吃午飯的5分鐘和吃晚飯的5分鐘里,才是為自己而活著。馬上就要上工了,渾身酸痛的舒霍夫趁看守沒注意溜進了醫務所。但是醫生每天只有批準兩個生病的犯人不出工的權力,而且這兩個名額往往是看守為犯人中的告密者留著的。舒霍夫只得隨著長長的犯人出工隊伍離開營房。再沒有比清晨出工這一時刻更痛苦的了。摸著黑,冒著嚴寒,肚子空空的,去干一天的活。在出大門前,犯人得受警衛隊的搜身。在這么寒冷的天氣里,犯人得解開所有的衣服,包括襯衣。新來的犯人、原海軍中校布依諾夫斯基因為多穿了一件自己的背心(犯人出營房不能穿自己的衣服),被罰關禁閉10天。而在那冰窖似的禁閉室里呆上10天10夜,這一輩子的健康就算完了。舒霍夫所在的小隊被派到熱電站干活。一個上午,他們忙著抬灰漿、掃積雪、敲砂石、裝火爐,為下午的砌墻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午餐的時間到了,工地的食堂十分簡陋,而且人多擁擠。舒霍夫乘混亂多得了一碗粥。他仔仔細細地吃完粥,并用藏在貼身口袋里的一塊面包皮把碗中的粥漿刮凈,再用舌頭把粘在面包皮上的粥舔下來,連粥留下的一點痕跡都看不出來。從食堂回工地的途中,他趁人不備,又悄悄地撿了半截鋼鋸條,藏了起來。下午,舒霍夫的任務是當瓦工砌墻。舒霍夫在參軍前本來就是個能干的農民,因此干這活很內行。他用瓦刀挖起冒氣的灰漿往墻垛上一摔,而且記住下面的磚縫在什么地方。他把灰漿摔得很均勻,正好有一塊礦渣磚那么大,放上一塊磚,用瓦刀把灰漿弄平,再用刀背敲敲,讓外面的墻齊著墨線。干凈利落,干得很順手,也很賣力。工作的進度很快,大家都忘了時間。太陽已經下山了,收工的時候到了,但還有一些灰漿沒用完,隊長吩咐不要了,可是舒霍夫卻有點舍不得。在營里8年,怎么也改變不了他的脾氣,他還是愛惜一切東西,一切勞動,不愿有絲毫浪費。小隊的人全走了,可他仍堅持把灰漿用完了才走。臨離開前,他滿意地看看自己砌的墻。很平! 手還不老啊。等他喘著氣趕上大隊人馬時,其他人已在等他了。為此他挨了一頓臭罵。經過反反復復地點數,確信一人不少時,押送隊才將犯人押回營房。來到營房門口,月亮已經升上了天空,在冰天雪地里干了一天的犯人個個疲憊不堪。在進門前又是一次徹徹底底的搜身。今天,舒霍夫沒有什么要隱瞞的,他不慌不忙地解開上衣。突然,他發現了那一小截鋸條。為了這截鋸條,會關他10天禁閉的,可是扔了很可惜。于是,舒霍夫把它塞到了一只棉手套里。他把兩只手套抓在一只手里。輪到他了。看守仔細搜了他身上的衣裳,又用力捏了捏舒霍夫遞給他的一只空手套。舒霍夫的心房縮緊 了,再這樣捏一下第二只手套,他非蹲禁閉不可。幸虧,恰巧又有一支犯人隊伍回來了,看守揮揮手讓他過去了。只有到這時,干了一天活的犯人才第一次變成了“自由人”,可以去補靴子,去領郵包等。沒有人給舒霍夫寄郵包。他家里很窮,他也不忍心從孩子嘴里奪下吃的東西。可是他卻常常替別人排隊領郵包,以便從別人處得到些許施舍。今天他就這樣從犯人采扎爾那里得到了一碗稀湯。晚餐的湯要比早餐稀得多,因為晚上犯人只睡覺不干活。經過一番擁擠以后,舒霍夫坐下來吃他的兩份。幾口熱湯進肚,他全身都抽搐起來。太好了!犯人們就是為這短短的一剎那活著!今天他可真是過節了,午飯吃了兩份,晚飯又吃了兩份。為了這個,別的一切事情都算不了什么了。吃完飯,舒霍夫又從一個犯人朋友那里搞到了一點煙葉。9點,晚點名的時間到了,犯人們被趕到室外,折騰一番后才讓進屋。可是過不多久,又是第二次點名,有時還得第三、第四次點名。這樣,每天10點以前休想睡覺,可早晨5點又非起身不可,犯人們個個睡眠不足。如果哪個星期天不出工的話,他們全都并排躺在屋里,把這星期缺的覺都補足。終于,可以安心躺下了。舒霍夫望著天花板,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要自由了。起初非常想,每天晚上都要算一算期限過了多久,后來算膩了。他逐漸明白象他這種被認為是德國間諜的人是不會釋放回家去的,只有流放。那么究竟是在這里生活好一些,還是在別的地方好一些,那就不得而知了。舒霍夫心滿意足地入睡了。他今天這一天非常順當:沒有關禁閉,沒把他們小隊趕去干最苦的活,午飯的時候賺了一碗粥,砌墻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時候鋸條也沒有被搜出來,晚上又從采扎爾那里弄到了東西,還搞到了煙葉。也沒有生病,挺過來了。一天過去了,沒碰上不順心的事,這一天簡直可以說是幸福的。這樣的日子他從頭到尾應該過3653天。因為有三個閏年,所以還得另外加3天……
作品鑒賞 《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 (以下簡稱《一天》)是索爾仁尼琴的處女作,作者因而一舉成名。小說中描寫的那個勞動營和涉及的社會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聯反擴大化的錯誤。作品主人公舒霍夫原是集體農莊中的一個普通農民,衛國戰爭爆發后上了前線。1942年2月他所在的部隊彈盡糧絕,他和一些戰友成了德國人的俘虜。兩天后,他逃了出來。可是回到后方卻受到嚴厲審判,最后他被迫承認自己是德國人的間諜,并被判刑10年。犯人布依諾夫斯基原是蘇聯海軍中校,戰時曾作為聯絡員在英國巡洋艦上呆過一個月,戰后一位英國將軍送了他一件紀念品以表謝意,結果他卻被懷疑是英國間諜送進了勞動營。犯人丘林入獄多年,三十年代初因村里消滅富農,他作為富農之子也受牽連,為此他逃了出來,并隱瞞身世當上了紅軍。可是他的身世終于暴露了,他當天就被人剝下軍裝趕出部隊。若干年后,丘林得知那兩個驅逐他的團首長在1937年被鎮壓了。當年他離開部隊后,設法混上火車,途中曾得到幾位女大學生的幫助。誰知后來丘林竟在某個勞動營里見到了其中的一位姑娘。原來她在1935年被卷進了基洛夫遇害案,未能逃脫列寧格勒大清洗的浪潮。這樣的因不明不白的原因服苦役的犯人比比皆是。小說對這些蒙冤入獄的無辜者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個人迷信盛行時期的極左路線給蘇聯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作了多側面的反思。同時,小說強烈譴責了勞動營生活中的不人道現象。那些看守和獄吏根本不把犯人當作人看待。他們在犯人面前濫施淫威,用種種令人發指的手段虐待和懲罰犯人。例如,那個又黑又粗、臉色陰沉的沃爾科伏依中尉“老是象狼一樣地瞅人”,有時還用皮鞭狠狠地抽打犯人,“挨打的人捂住脖子,擦掉鮮血,不敢作聲”。清晨,犯人出工時,他親自督促看守搜身。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獄規(如多穿了一件衣服之類) ,他就會下令讓犯人在零下20—30度的嚴寒中脫光衣服。有一次,犯人布依諾夫斯基氣憤地指責他違反刑法,結果沃爾科伏依立即罰關布依諾夫斯基10天禁閉,而在那冰窖似的禁閉室里呆上10天,一輩子的健康也就完了。犯人們整天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可是吃的是稀湯和少得可憐的一點面包。生了病的犯人也得不到必要的治療和休息。這一切使小說籠罩在令人壓抑的凝重氛圍之中。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不少性格各異的犯人形象,其中有舒霍夫那樣的具有農民氣質的、能干務實、愛耍點小聰明的形象,有布依諾夫斯基那樣的出身職業軍人、知識淵博、剛直不阿的形象,也有阿遼沙那樣的梳洗整齊、虔信宗教、逆來順受的形象。此外,丘林、克列夫申、費久科夫等也各具個性。作者用冷靜客觀、略帶幽默的口吻描述一個犯人度過的平凡的一天,細膩逼真,但字里行間仍能處處感受到作者激憤的態度。由于小說主題尖銳,因此它在得到赫魯曉夫親自批準后才得以發表。作品問世后,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作家特瓦爾多夫斯基認為: 這部小說的發表“意味著一個新的、獨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進入了我們的文壇”,“它說明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沒有什么領域或現象不能給予真實的描寫”。西蒙諾夫稱贊說:“作者想要說的、關于斯大林個人迷信時期那些痛苦而黑暗的篇章的一切最主要的東西,全部包括在這一天中了。”《真理報》等主要報刊也認為,“索爾仁尼琴的文筆,很多地方使人想起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一天》 “是文學界罕有的現象。”這些評論中影響最大的是蘇共主要領導人的表態。他們認為: 《一天》是一部“真實地從黨的立場來闡明那些年代蘇聯真實情況的作品”,它的“藝術性和政治性都很強”。在《一天》以及這些評論的影響下,蘇聯文壇很快出現了描寫斯大林時期勞動營和流放地生活的熱潮。
上一篇:《日本文學·井上靖·斗牛》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智利文學·伊·阿連德·幽靈之家》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