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文學·埃·維利西莫·大使先生》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埃里科·維利西莫 (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約格朗德州的一個名叫上克魯斯的小城里。由于家貧,中學未畢業(yè)便開始獨立謀生,先后當過店員、銀行職員,還經營過藥店。艱難的生活并未能影響他對文學的熱愛。從少年時起,他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英國的赫胥利,美國的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愛的作家。他曾經把赫胥利的小說 《對比》譯成葡文介紹給巴西讀者。1930年,他開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作,擔任《環(huán)球》雜志編輯部的秘書和編輯。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 《偷牛賊》就是同年在該雜志上發(fā)表的。三年以后,他便進入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從1933年至1943年間,維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陸續(xù)寫出了 《克拉麗薩》 (1933),《十字路口》 (1935),《遠方的音樂》 (1935),《太陽下的一處地方》 (1936),《傳說》 (1940),《余下的是沉默》 (1943) 等一系列以南里約格朗德州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說,獲得了巨大成功,聲譽鵲起,名噪全國,成了巴西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1949年到1961年,《時間與風》三部曲問世,即: 《大陸》、《肖像》 和 《群島》 。其中尤以 《大陸》 最受推崇,被譯成七種文字在世界許多國家出版。這部長達670頁的小說是以聯邦黨和共和黨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戰(zhàn)為線索,利用時空跳躍法,描寫了兩個家族五代人在一百五十年間的矛盾沖突和興衰榮辱。實際上,小城里發(fā)生的一切是那一時期整個巴西社會生活的縮影。1965年,《大使先生》 問世,再次轟動巴西文壇。1971年,長篇小說 《安德列斯事件》 出版,通過一次工人罷工事件,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兇殘面貌。該作深受廣大工人群眾的好評。除小說外,維利西莫還著有游記、童話、回憶錄等作品。
內容概要 《大使先生》 全書共分四章: 《遞交國書》 ,《招待會》 ,《外交圈》 和 《山上》 。前三章敘述了拉美某國駐美國大使館里發(fā)生的故事; 最后一章介紹主要人物回到國內之后的事件。整個小說是以該國駐美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上任一年間的經歷為主要線索,以一等秘書巴勃羅·奧爾特加的活動為副線,以大使館為主要舞臺逐漸展開的。通過對大使、武官、參贊、秘書、美籍雇員和他們的夫人、情婦間關系的描述和后來發(fā)生的游擊隊進軍首都奪取政權的全過程的介紹,讓人們看到了那個世界的外交圈內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內幕; 讓人們看到種種虛偽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間沖突的實質。主要人物有兩位: 一位是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他忠于獨裁政權,曾“為共和國作出杰出的貢獻”;他躊躇滿志、官運亨通,正處于飛黃騰達的事業(yè)巔峰。但實質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劍,野心勃勃,期望有一天當上華盛頓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長,他所依附的獨裁政權很快處于危機之中,這時他本可以遠走他鄉(xiāng),可是共同的利益和命運使他不得不回國參戰(zhàn),結果落得個被“革命”政權處決的悲慘下場。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一等秘書巴勃羅·奧爾特加,他是一個有著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熱血青年。他厭惡這虛偽的外交圈,更不愿為獨裁政權賣命,以致最后毅然辭去了使館的職務。隨后,他幾經周折回到祖國參加了游擊隊,投入了推翻獨裁政權的戰(zhàn)斗。但不久之后,游擊隊領導人的極左表現使他對未來感到憂慮,他決心迫使“革命”的領導人要履行對人民許下的諾言: 實現社會公正,組成民主政府,給人民以自由。他悲憤地說:“我們這個民族不能,也不應再受欺騙了。”然而,孤掌難鳴,當權派不但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監(jiān)視他的行動。大使和一秘是兩個水火不容的人物,他倆的活動在作品中交叉進行并貫徹始終。在使館里,他們分屬于兩派,當獨裁政權面臨危機、使館人員作鳥獸散時,他倆又都回國參加了互相對立的營壘。但在書的結尾,他倆又意外地相遇了。加夫列爾·埃略羅多被游擊隊抓獲了,隨后被送上“人民法庭”受審。巴勃羅·奧爾特加這時正在游擊隊里工作,但他對極左政策不滿,堅持按法律程序審理,便決定為前大使出庭辯護。然而,在極左政策的高壓下,不僅前大使被判處死刑,而且巴勃羅·奧爾特加也受到了“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指責。
作品鑒賞 從爭取民主、反對軍事獨裁、擁護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大使先生》 的確是一部有進步意義的作品。代表進步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巴勃羅·奧爾特加,他追求的目標十分明確:“我不要地位和個人好處,而是要這個飽經苦難的人民的大多數可以分享他們應得的利益。”為此,他不贊成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極左方針,而且公開批評總書記巴倫西亞,堅決反對他的個人獨裁:“今天上午,許多戰(zhàn)友來找我,說他們的想法跟我一樣,絕不接受巴倫西亞的個人獨裁。”“革命委員會”當然不能容忍這種“反革命行徑”,除指責他“右傾”和“動搖”之外,還派人監(jiān)視他的行動。但他態(tài)度十分堅決:“我不怕他(總書記)心毒手狠,決心對付他。我?guī)缀醢岩磺卸极I給革命了,但我不要地位和個人的好處,而是要這個飽經苦難的人民的大多數應該分享的利益。我不打算流亡,更不想朝腦袋上開一槍,而是要留下來斗爭。我比我本人原先想象的要固執(zhí)得多。如果說這場革命白搞了,至少它使我更清楚地認識了自己。”巴勃羅·奧爾特加的頓悟絕非個人的覺悟的提高,而是代表了進步的知識階層。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善于安排情節(jié)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作者解釋說:“這部小說可以比做一枚火箭,點燃之后,它是緩緩上升的,但很快便帶著巨大的轟鳴聲沖上天際,最后在高空爆炸作為悲劇式的結束。”作品是從大使先生在華盛頓向美國總統(tǒng)遞交國書的那天上午開始的。通過這一天的活動,讀者對主要人物便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第二和第三章里,各種政治力量展開角逐,錯縱復雜的人際關系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游擊隊進軍首都并推翻獨裁政權是全書的高潮,而審判前大使加夫列爾·埃略多羅則是悲劇式的結尾。這樣,情節(jié)發(fā)展由低到高,其中又有出人意外的場景,如大使與他情婦的曖昧關系,巴勃羅·奧爾特加與格倫達的愛情故事等等,從而產生一股吸引力,使得讀者一經開卷,便難釋手。此外,善于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因而使人物性格有棱有角,十分鮮明; 善于運用淵博的知識對政治、科學、藝術、哲學等問題作出鞭辟入里的深刻分析; 善于使用寓意深刻、充滿哲理與幽默的語言,這些藝術特點使得《大使先生》成為巴西廣大讀者喜愛的作品之一,據統(tǒng)計,僅在作家的故鄉(xiāng)阿雷格里港一個城市,從1965年到1980年,就發(fā)行了13版,而在全國則印刷了二百萬冊之多。作家本人則被認為是巴西當代最負盛名的小說家之一。
上一篇:《日本文學·坂口安吾·白癡》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捷克斯洛伐克文學·塞弗爾特·在窗旁》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