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涅《乘著歌聲的翅膀……》愛情詩鑒賞
〔德國〕 海涅
乘著歌聲的翅膀,
心愛的人,我帶你飛翔,
向著恒河的原野,
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一座紅花盛開的花園,
籠罩著寂靜的月光;
蓮花在那兒等待
它們親密的姑娘。
紫蘿蘭輕笑調情,
抬頭向星星仰望;
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話
偷偷地在耳邊談講。
跳過來暗地里傾聽
是善良聰穎的羚羊;
在遠的地方喧騰著
圣潔的河水的波浪。
我們要在那里躺下,
在那棕櫚樹的下邊,
吸飲愛情和寂靜,
沉入幸福的夢幻。
(馮至 譯)
1821年4月,海涅到達柏林,同年八月他的戀人堂妹阿瑪莉和別人結婚,他在感情上受到一次不小的打擊,他一方面深深陷入失戀的痛苦,另一方面又難于割舍對阿瑪莉的戀情。第二年即1822年,詩人創作了“抒情插曲”中的詩篇,后來收入《詩歌集》中作為第二部分。這些詩篇的大部分都以愛情為主題,表達了詩人在愛情生活中的失意和追求,是詩人愛情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乘著歌聲的翅膀……》就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愛情詩很有特點:詩人將讀者帶到東方的印度,描繪了一幅印度恒河畔的旖旎風光畫面。在這里,紅花盛開,月光籠罩著花園,紫蘿蘭抬頭仰望星星,玫瑰偷偷地把芬芳的童話談講,暗地里跳過來聽講的是善良聰穎的羚羊,遠處,則是喧騰不息的恒河水的波浪。詩人同他“心愛的人”,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終于在這東方的恒河岸邊,找到了這塊“最美的地方”,詩人的愛情理想如愿以償:“我們要在那里躺下,/在那棕櫚樹的下邊,/吸飲愛情和寂靜,/沉入幸福的夢幻。”當然,這種愛情理想的實現不是在德國的現實生活,而是在想像中的異國他鄉,詩人讓自己的思緒飄向異國他鄉,徜徉在美麗迷人的東方,這絕非消極地的逃避現實,更非有意假想一座七寶樓臺,躲進自己心造的幻影。事實完全相反,詩人描繪這個風光綺麗的東方世界,正是他面對德國現實并且不滿這種現實的藝術表現。詩人和他“心愛的人”,只有在印度恒河岸邊的棕櫚樹下,才能盡情吸飲愛情的甘露,享受生活的寧靜,沉醉于幸福的夢幻。這不是清楚地表明在當時德國陳腐落后的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實現愛情理想和自由幸福的任何土壤嗎! 呼喚美,歌頌美,同時也是對丑的貶斥,對丑的暴露;表達理想,描繪理想,實際也是對現實的鞭撻,對現實的宣判。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首充滿浪漫主義幻想色彩的愛情詩,也是一首具有明顯現實針對性的愛情詩。盡管表面看來它不著現實的邊際,通篇都找不到觸及現實生活的片言只語。
這首愛情詩在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上,表現出鮮明的浪漫主義特點。詩人借助豐富的想像,神奇的生花妙筆,將美好的愛情理想描繪成一個風光綺麗,姹紫嫣紅,美不勝收的大花園,其中各種景物繪形繪色,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充滿著迷人的魅力,散發著誘人的氣息,給人留下生動具體的印象,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詩人的各種美好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憧憬,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融入詩人所描繪的景物畫面,都一一附麗于詩人筆下的花園、月光、星星、紫蘿蘭、玫瑰、羚羊、河水的喧騰聲等的具體景物之中,達到了景由情生,情從景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人還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景物以人的情韻和靈性,“蓮花”像婷婷玉立的少女,“在那兒等待/它們親密的姑娘”,“紫蘿蘭”又像個活潑佻達的姑娘,“輕笑調情,/抬頭向星星仰望”,“玫瑰花”居然有講故事的本領,能把“芬芳的童話/偷偷地在耳邊談講”,還有那“善良聰穎的羚羊”,也像變成了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孩子,“跳過來暗地里傾聽”。這些人性化、人情化了的花卉動物,令人倍感親切生動。
全詩總共五個詩節,從思想感情及其發展脈絡來看,明顯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詩節即第一個層次,表達詩人對理想的追求;第二、三、四詩節構成第二個層次,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篇幅較多,描繪理想本身的迷人情景;第五詩節結束全詩,表現理想實現后的幸福和愉悅。通篇首尾相應,輕重得體,布局有序,結構合理,圓滿地表達了一個關于愛情理想的主題。
海涅在《論浪漫派》(1820)一文里提出,德國浪漫派的文藝女神“不應該是蒼白的尼姑和夸耀門閥的騎士小姐”,而應該是“一個自由的、開花的、不矯揉造作的、真正德國的女孩子”。這首《乘著歌聲的翅膀……》,便稱得上是這樣“一個自由的、開花的、不矯揉造作的、真正德國的女孩子”。
上一篇:〔英國〕勃朗寧夫人《不過只要是愛》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德國〕歌德《任憑你在千種形式里隱身》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