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丹東(Thakin Than Tun,1911—1968),緬甸無產階級革命家,緬甸共產黨前主席。
德欽丹東1911年誕生在緬甸東吁縣哥紐昆鎮一個木材商人家庭。在彬文那市英緬高級中學畢業后,進入仰光師范學院繼續深造。他勤奮好學,寫一手好文章,英語成績優異,屬于學生中的佼佼者。
青年時代德欽丹東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一個愛國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緬甸的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德欽丹東在仰光師院學習期間,就以熾烈的愛國熱情加入了“我緬人協會”①(即德欽黨),投身于反英民族獨立運動。他經常在仰光大學的學生中和群眾集會上發表反帝演說,激發人民參加民族獨立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東方各國,三十年代開始在緬甸德欽黨人中間廣為流傳。在德欽丹東、德欽梭和哥努(即吳努)等激進的德欽黨人的倡議下,1937年在仰光成立了“紅龍書社”。書社組織它的成員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翻譯出
①“我緬人協會”由一批懷有愛國熱忱,要求把緬甸從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大學生組成。協會的成員自稱“德欽”(即先生或主人),以強調緬甸人才是國家的真正主人。該組織對緬甸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版了許多進步書籍, 介紹馬列主義,宣傳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德欽丹東作為書社主要領導人之一,經常為該社出版的《紅龍新聞》、《新緬甸》等報刊撰寫文稿,揭露資本主義和封建制度的罪惡,號召緬甸的工人、農民和少數民族奮起反抗。“紅龍書社”的建立及其活動,對啟迪反帝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給緬甸人民特別是青年以一種新的政治教育。
1938年(緬歷1300年),緬甸爆發席卷全國的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史稱“一三○○運動”。這場由德欽黨人領導的革命運動,以油田工人罷工為中心,得到農民、學生、市民和佛教僧侶的廣泛響應和支持。德欽丹東作為這場反帝運動的領導人之一,特別重視發動農民的工作。他深入下緬甸農村,建立地方農民組織;主張將各地的農民組織聯合起來,成立全緬農民協會。由于德欽丹東的努力,當油田罷工工人向首都仰光進軍的時候,得到農民協會的聲援和支持。達通、勃固、烏關等地區的農民也組成進軍隊伍,齊向仰光進發。1939年1月,各路進軍隊伍齊集仰光,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給予英國的殖民統治以沉重打擊。
“一三○○運動”以后,德欽丹東和一些接受馬列主義思想的德欽黨人,通過革命運動中與工農群眾的結合,根據群眾斗爭的經驗,認識到必須建立一個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政黨,以便領導爭取緬甸獨立的斗爭。在德欽丹東與德欽昂山、德欽梭等人的籌組下,1939年8月15日,由“我緬人協會”和從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中涌現的一些先進分子,在仰光秘密聚會,宣布緬甸共產黨的誕生。在這次會議上,成立了黨的第一屆中央委員會。許多地方開始建立黨的支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緬甸的政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緬甸各政黨都認為英國在西方忙于對付德國、意大利的侵略威脅,無力顧及在東方的殖民地。1939年10月,德欽黨聯合其他黨派和團體,建立緬甸“出路派”組織。德欽丹東成為這一組織的領導人之一。他和其他的領導人一道,到各地宣傳和組織群眾,號召人民抓緊有利時機,爭取緬甸的民族獨立。
“出路派”領導人的積極活動,引起英國殖民當局的驚恐,1940年6月,德欽丹東等遭到逮捕,被關進永盛監獄。在獄中,他和德欽梭合寫了一篇聲討法西斯的宣言,即《永盛宣言》。他們依據當時國際階級斗爭的總戰略,主張改變“出路派”先前的斗爭策略?!缎浴分赋?,緬甸應該“仿效國際共產黨人的戰略,打擊法西斯。在反對法西斯的斗爭中必須要有同盟者。因此,在當前情況下,緬甸必須與英國暫時結盟……。等大戰結束后,再繼續反對資本主義,爭取民族的獨立。”
德欽丹東和德欽梭的政治主張一時遭到不少人的非議。他們向監獄內外的人士宣傳自己的策略思想。在獄中,他們組織學習小組,向難友們講解社會主義理論,分析國內外形勢,闡明在新形勢下改變斗爭策略的必要性。
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當時以昂山(即德欽昂山)為代表的30名愛國人士曾幻想指靠日本的幫助,驅逐英國殖民者,爭得國家的獨立。他們在日本接受軍事訓練后回到泰國的曼谷,建立了一支以昂山為司令的緬甸獨立軍,并與日本侵略軍一起于1942年1月向緬甸進軍。英軍被迫潰逃,英國在緬甸的殖民機構隨之瓦解。德欽丹東等趁機逃出監獄,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準備開展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斗爭。
日本占領緬甸后,沒有實踐它先前許下的承認緬甸獨立的諾言,并于當年夏天解散了緬甸獨立軍。日本的行徑引起了緬甸人民和獨立軍戰士的強烈不滿,激起了群眾性的抗日運動。為緩和緬甸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抗情緒,日本占領當局不得不在1943年8月成立了以巴莫為首的徒有虛名的緬甸政府。應巴莫的邀請,德欽丹東擔任農業部長,他認為“這將是他參加抵抗運動的最好掩護”。
在擔任巴莫政府農業部長期間,德欽丹東為配合緬共領導的抗日民族斗爭,以合法的政府職務開展活動。他利用自己的住宅,在那里大量編印號召人民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的宣傳品。他還以部長有權收聽國外新聞廣播的有利條件,記錄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息報導,提供給德欽梭等緬共領導人,通過他們向抗日戰士和人民群眾進行宣傳。
1944年,緬甸共產黨、昂山領導的國防軍(由原來的獨立軍改編而成)、人民革命黨以及有關的工人、農民和少數民族組織的代表,秘密成立了“緬甸消滅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自由同盟)①。德欽丹東以自己的“部長住宅”,為自由同盟召開籌備會議和成立大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會址。在成立大會上,昂山當選為同盟主席,德欽丹東被推舉為同盟秘書長。
1945年3月27日,德欽丹東等領導下的自由同盟舉行全緬抗日武裝起義,配合盟軍的反攻,殲滅大批日本侵略軍。5月2日,收復首都仰光。 5月27日,由德欽丹東簽署,發表了題為《消滅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政策和目前的綱領》的重要文件,指出“同盟的最終目的,不論是過去或現在始終是爭取緬甸的自決權”;號召緬甸人民繼續給予盟軍以最大限度的支持,為贏得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勝利而奮斗。
抗日戰爭勝利后,英帝國主義卷土重來,繼續對緬甸實行殖民統治,引起緬甸人民的強烈抗議,各地群眾紛紛舉行集會和游行。仰光召開有10萬余人的群眾集會,通過了要求讓緬甸召開國會和取得完全獨立的決議。同年9月,仰光又爆發工人、政府職員和警察的政治總罷工,要求緬甸盡快獲得獨立。在新的形勢下,
① 1945年8月19日自由同盟代表會議上,決定將“緬甸消滅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改稱“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緬共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德欽丹東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城市運動高漲的同時,農民為反對英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地主的盤剝,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反帝斗爭和抗租抗捐運動。1946年1月,重新建立了全緬農民協會,德欽丹東任協會主席。從此,在德欽丹東等緬共黨員的領導下,農村開展了有組織的農民運動。
1946年7月,緬甸共產黨召開黨的代表會議。德欽丹東在政治報告中指出:“英國人重返緬甸之后的所作所為和日本法西斯一模一樣,因此,廣大人民要象憎恨日本法西斯那樣憎恨英帝國主義”?!艾F在形勢的發展表明,取得民族獨立的時機已經成熟”。在這次代表會議上,德欽丹東被選為黨的總書記;不久,任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英國政府迫于緬甸獨立運動的空前高漲,表示愿與自由同盟談判緬甸獨立問題。由于自由同盟多數領導人同意英國政府的上述要求,緬甸共產黨與自由同盟發生意見分歧。1946年8月,德欽丹東辭去同盟秘書長。10月,緬共被排擠出自由同盟。
1947年1月27日,自由同盟主席昂山及其他領導人和英國首相艾德禮就緬甸獨立同題進行談判,簽署了“昂山—艾德禮協定”。協定規定,通過選舉產生制憲會議,作為緬甸的臨時政府;給各少數民族以自決權,這在實際上不是讓緬甸成為完全獨立的并由各民族組成的聯邦國家。以德欽丹東為首的緬甸共產黨領導群眾示威游行,提出“不要自治,要獨立”的口號。在群眾斗爭的推動下,昂山改變立場,要求在一年內獲得獨立,建立一個具有完全的主權和符合歷史傳統的聯邦國家。他還邀請緬甸共產黨派代表參加當年4月召開的制憲會議。 7月19日,英帝國主義指使緬甸反動政客殺害了昂山和其他六位臨時政府的部長,妄圖破壞獨立運動。
英帝國主義的陰謀遭到緬甸人民的反對而未得逞。根據1947年10月17日簽訂的“吳努—艾德禮協定”,英國政府“承認緬甸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1948年1月4日,緬甸宣告獨立,組成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政府。以德欽丹東為首的緬甸共產黨,繼續領導工人、農民和少數民族為爭取緬甸的徹底獨立而斗爭。
緬甸獨立后,自由同盟政府害怕民族獨立運動的繼續深入和工人與農民的斗爭。1948年3月28日,下令逮捕德欽丹東等緬共領導人和許多共產黨員,對民主組織和爭取土地的農民發動了內戰。德欽丹東領導廣大黨員轉入地下,開展武裝斗爭,并在緬甸西部、中部和依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了黨領導下的游擊根據地。緬共轉入地下后,德欽丹東兼任緬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人民軍總司令。
1949年3月24日,在德欽丹東的倡議下,建立了由緬共領導的,包括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反帝群眾組織和少數民族在內的統一戰線——人民民主陣線。1950年3月12日,人民民主陣線在緬甸中部的卑謬市召開代表大會,德欽丹東做了長篇報告,指出:“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加強武裝斗爭,是緬甸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主要道路”。
人民陣線成立以后,德欽丹東領導緬共在解放區建立起村、鎮人民政權,進行土地改革,把地主和富農的多余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革命的武裝力量也在實際斗爭中得到發展壯大。
1955年11月,在德欽丹東主持下,緬甸共產黨舉行中央會議,分析了內戰爆發以來國內外的政治形勢,以及黨的活動的經驗教訓,確定了黨的基本綱領。綱領指出:“緬甸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但是為要達到這個最終目的,首先必須徹底實現緬甸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改革”。在這次會議上。緬共中央委員會發表了關于停止內戰、恢復國內和平的聲明,要求“自由同盟政府與進行武裝抵抗的民主組織舉行面對面的會談”。
為了實現停止內戰、恢復和平和實現人民民主權利的愿望,德欽丹東從1956年至1961年間曾多次代表緬甸共產黨,寫信給政府總理吳努,建議雙方舉行談判。由于政府方面的拒絕,會談一直未能進行。
1963年6月11日,以奈溫為主席的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向所有地下武裝組織提出建議,就恢復國內和平問題進行談判。6月22日,德欽丹東代表緬甸共產黨寫信給奈溫,同意舉行雙方會談。9月,緬甸共產黨先遣代表團同緬甸革命委員會舉行了八次會談,未能達成任何協議。會談宣告破裂。
德欽丹東領導緬甸共產黨和革命武裝力量堅持了30年武裝斗爭,經歷了各種困難和曲折。1968年9月24日,德欽丹東不幸被叛徒殺害。
上一篇:德謨克利特
下一篇:德欽哥都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