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1821—1878)的敘事長詩,共分四部20章,由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串連故事情節的中心線索,是來自俄羅斯勒緊褲帶省、受苦受難縣、一貧如洗鄉的7個剛獲“解放”的農民,爭論“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他們各執己見,莫衷一是。為尋找答案,決定漫游全國,尋訪想象中的幸福人。他們沿著荒涼的俄羅斯大地行進,先后遇見窮苦的農民、車夫、士兵、工人、乞丐和神父,沒見到一個幸福人。地主飯桶耶夫貪婪成性、公爵烏鴨金專橫殘暴,他們腐朽寄生的生活根本不幸福。窮祭師兒子格利沙指出,農奴制是一切罪孽的總根,他決心用自己的生命為人民謀幸福。全詩在昂揚的氣氛中結束。
長詩通過7個農民在尋訪幸福的漫游中見聞的描述,深刻揭示了農奴制改革后的俄國仍處于深重災難中,人民只有起來革命才能實現理想中的幸福。長詩展現出廣闊的現實社會的畫卷,揭露了沙皇統治下整個社會的黑暗和不平:干活只有農民一人,分紅的卻有上帝、沙皇和老爺三個股東。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男子漢命運是酒店、苦役和監牢三條路;等待婦女的是白綾、紅綾和黑綾做的三個繩套。詩人對萬惡的地主階級作了憤怒的控訴和辛辣的諷刺:醉生夢死的地主飯桶耶夫荒淫無恥、丑態百出”;最末一個地主”烏鴨金是個胡作非為的暴君。長詩把農民放在中心位置,描寫了人民逐步覺醒的斗爭。飽經苦難的百歲老人薩威里是個俄羅斯壯士,他公開抗擊地主壓迫,帶頭活埋狠毒的總管,他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不屈心聲。瑪特遼娜美麗端莊,勤勞能干、善于獨立思考。她憤怒痛斥地主凌辱、頑強反抗悲慘命運,是俄羅斯勞動婦女的典型。格利沙是個年輕的革命民主主義者,他熱愛祖國,投身人民之中,認識到唯有為人民解放事業向沙皇制度作斗爭的革命者,才享有真正的幸福。他是俄國解放運動中出現的“新人”形象。
長詩有濃郁的民間特色。詩名、童話式的開端和民間口頭文學密切有關。民歌“比興”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全詩色彩鮮明,形象逼真。長詩語言具有淳樸率真的民族特性,詩人吸收了大量俄羅斯俗語、俚語、諺語和謎語,用農民的口語寫詩,幽默詼諧、親切動人。長詩格律貫串著鮮明的民歌基調,脫胎民歌而別創一格,感情深沉,音調和諧。長詩采用了無韻詩的形式,三音步、抑揚格和“重輕輕”的結尾相結合的基本格律,每隔數行又有一行詩以重音結尾。這種格律既適合說唱,也有利于抒情和諷刺。其中又間或穿插著頭韻、腰韻、腳韻、對稱與雙聲等手法,節奏分明、娓娓動聽。而包孕在長詩中的許多歌謠和小敘事詩,則是格律豐富多彩的有韻詩。
上一篇:《誰之罪》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象棋的故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