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直穿過玻璃窗,在每張書桌上
尋找牛奶杯蓋子、麥管和干面包屑。
音樂大踏步走來,向陽光挑戰,
粉筆灰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
我的教案說: 教師將放送
貝多芬的第五協奏曲,
學生們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達
他們自己。有人問:“我們能胡謅一氣嗎?”
我把唱片一放,頓時
巨大的音響使他們肅靜;
越來越高昂,越堅定,每個權威的音響
把課堂鼓得像輪胎一般緊,
在每雙瞪圓了的眼睛背后
發揮它獨具的魅力。一時間
他們把我忘了。筆桿忙碌著,
嘴里模擬著闖進懷來的自由的
字眼。一片充滿甜蜜的靜穆
在恍惚若失的臉上綻開,我看到了
新面目。這時樂聲繃緊如陷阱,
他們失足了,不知不覺地落入自我之中。
T
【賞析】
在這首詩里,希尼通過對一節課的描述表達了對被庸俗的政治污染了心靈和藝術鑒賞力的學童們的希望,詩人期待這些孩子們能夠在自由精神的引導下去努力奮斗,朝著美好的明天前進。因此,希尼的筆可以說是剖析時代、社會、民族生活和暴力及不平等現象的手術刀,是以詩的方式探測人的心靈深度、道德深度的尺子。
希尼最擅長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把稀松平常的瞬間轉化為詩意。詩人在詩的開頭先娓娓道出每日上課的場景:“陽光直穿過玻璃窗,在每張書桌上。”第二句就用擬人的方法賦予陽光以動感,原來詩人把陽光照在物體上比作是陽光在“尋找牛奶杯蓋子、麥管和干面包屑”,而這時候,“音樂大踏步走來,向陽光挑戰”,粉筆也不甘示弱,“粉筆灰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希尼正是運用有動感的詞匯,用精心提煉出的非凡想象,表現日常的生活,使整個畫面有了生命力。
第二、第三節中,詩人向讀者展示了上課的畫面: 原來是一節音樂課,“教師將放送/貝多芬的第五協奏曲”,而且老師允許“學生們可以在作文中自由表達/他們自己”。于是,有些好奇的孩子們問:“我們能胡謅一氣嗎?”這時,希尼以簡潔、經濟的方式處理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只是用了“把唱片一放”一語,就生動形象地傳遞出老師的內心經驗和感受,讓我們在將要發生的事和希望發生的事之間的縫隙中注意到一個詩的空間。“頓時/巨大的音響使他們肅靜”,這是真正的音樂,它“越來越高昂,越堅定,每個權威的音響/把課堂鼓得像輪胎一般緊,/在每雙瞪圓了的眼睛背后/發揮它獨具的魅力”。“一時間”,孩子們沉浸在音樂的海洋里不能自拔,他們忘記了老師的存在,忘記了周圍發生的一切,他們的“筆桿忙碌著,/嘴里模擬著闖進懷來的自由的/字眼”。
希尼的神奇之處就在于用看似平常的語句說出不平常的意思。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展到哪里,又有怎樣的驚喜等待你。當詩歌達到高潮時,學生是“一片充滿甜蜜的靜穆”“在恍惚若失的臉上綻開”,而“我看到了/新面目”。詩人寫到這里也激動了,“這時樂聲繃緊如陷阱”,“他們失足了,不知不覺地落入自我之中”。而詩人也“失足”了,他掉進音樂能引起孩子們如此大的興趣的喜悅里。雖然孩子們生活在渾濁的政治環境里,畢竟孩子們還有一雙欣賞純凈音樂的耳朵。
詩的最后兩句產生了驚人的效果,是神來之筆,是全詩的中心。詩人以寬廣的悲憫襟懷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向我們展示了他掩飾不住的喜悅:“他們失足了,不知不覺地落入自我之中。”因為只有追求真正的自我,舍棄外在的浮躁與庸俗,一個國家才有希望,詩人從這首音樂的教化陶冶作用上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學生們旺盛的生命力。希尼用直接而個性化的語言,傳達的卻是隱晦而曲折的、對生存狀況里的各個角落的深層觀照與個人立場。對于希尼這一類的詩人來說,語言只是中轉站。
在這個詩歌追求“現代性”的時代,希尼的質樸風格還具有一種道德上的矯正意義,即向人們展示詩歌最核心品質的本來面貌,它從未放棄對生活、自然以及情感的關注。全詩語句清新,節奏自然,敘述生動,哲理性強,讓人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得到美的熏陶與思想的洗禮。
(黨嘯林)
上一篇:《瑪密安(節選) [英國]司各特洛欽瓦》讀后感
下一篇:《玻璃窗 [意大利]坎帕納》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