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列·馬·列昂諾夫·俄羅斯森林》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列昂尼德·馬克西莫維奇·列昂諾夫(1899— )蘇聯俄羅斯作家,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詩人。因受其父影響,在中學期間就開始寫詩。中學畢業后,于1920年加入紅軍,參加了南方反對白軍的戰斗并在部隊的報紙工作。1922年復員,回到莫斯科,在《紅色戰士》等報紙當編輯,晚上又在工廠當鉗工。他在業余時間創作。兩年后成為專業作家。他的第一部成名作——長篇小說《獾》發表于1924年。《獾》以二十年代初俄羅斯中部的農民暴動為題材,反映了農民對城市和蘇維埃政權的偏見,強調農民只有在先進的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克服落后意識。1927年又發表了描寫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揭露市儈習氣的長篇小說《賊》。《索溪》(1930)是一部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作品,作者熱情歌頌了蘇聯人民的勞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熱忱,以及他們的崇高品質。30年代還寫有以知識分子在革命過程中的思想變化為題材的 《斯庫塔列夫斯基》(1932)和體現對共產主義熱烈向往的《通向海洋之路》(1935)。《俄羅斯森林》 (1953)是列昂諾夫的代表作,也是蘇聯戰后文學的里程碑。它以其真實性、對社會矛盾的揭露和對人生的哲理思考,為作家帶來了廣泛的聲譽,并于1957年榮獲首次列寧文藝獎金。除了長篇小說,列昂諾夫還創作了中、短篇小說、劇本和政論作品。其中不少是名篇佳作,如中篇小說《葉甫蓋妮婭·伊萬諾芙娜》(1963),劇本《侵略》 (1942),《金馬車》 (1946)等。列昂諾夫的創作反映了蘇聯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在藝術上有新的開拓,對蘇聯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內容概要 波麗婭·維赫羅娃中學畢業后,懷著一個少女特有的浪漫主義激情,從延加河畔的洛什卡列夫市來到莫斯科,投考建筑學院。她父親維赫洛夫是莫斯科林學院教授,由于他長期與波麗婭母女分居,學術觀點不斷遭到批判,引起了波麗婭的懷疑。她企圖親自了解父親的為人。到莫斯科后,波麗婭住在女友家里。當天她就去父親住所。觀察結果與她的想象大相徑庭,房間里并無豪華的陳設,照片上的維赫羅夫也沒有教授的風度,卻象是一個有些知識分子氣的工匠。波麗婭和姑母塔伊西卡談了一回兒就離開了。維赫羅夫回來后從他姐姐那里知道,女兒已經來過,并對他有懷疑,心里很是難過。便認真回憶、檢驗自己的一生。這是少有的不眠之夜,幸好第二天是星期天,但就在星期天中午,廣播了德國進犯蘇聯的消息。維赫羅夫出身農家,故鄉克拉斯諾維舍爾依山傍水,森林環繞。農村生活和秀麗的景色培養了他對大自然、尤其是對森林的熱愛。童年時期他對商人濫伐森林就非常痛恨。生活的艱辛使維赫羅夫和母親一起離鄉背井,投奔在彼得堡當茶役的叔父。以后,母親就在森林經營學教授圖利亞科夫家里幫傭。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圖利亞科夫對熱愛森林的維赫羅夫發生了興趣,安排他進了利西諾林業學校當公費生。五年的學習結束后,他母親和叔父都已不在人間了。這時,身無分文的維赫羅夫,依靠了一位不肯吐露姓名的好心人的資助,于1908年進了彼得堡林學院。他與幾位同學成了莫逆之交,其中核心人物是布爾什維克瓦列里·克拉伊諾夫。1911年瓦列里被捕,維赫羅夫受到株連,被判2年放逐。1911年—1916年夏,他經歷了放逐、流浪、應征入伍、參加戰爭、負傷退役、復學、完成最后的學業等事件,并利用一切可能,考察俄羅斯森林。林學院畢業后,他獲得了離他故鄉不遠的舒帕金納林務官的職務。到任后,他恪盡職守,同時開始著書立說。1920年秋他完成了《俄羅斯森林的命運》一書。該書以無可辯駁的數據和材料,描繪了俄羅斯森林遭受破壞、浪費的生動畫面。維赫羅夫呼吁保護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年砍伐量不得超過年增殖量。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出現了變化。維赫羅夫在自己的林管區內認識了地主薩佩金家的養女葉蓮娜,對她有很多幫助并愛上了她。1921年夏維赫羅夫接到去莫斯科林學院任教,擔任圖利亞科夫助手的調令,臨行前向葉蓮娜求婚,兩人一起離開林管區,在莫斯科成了家。在林學院,維赫羅夫最困惑的是同窗好友格拉齊安斯基成了他的論敵。后者以發展并加速建設為名,提出必須伐林,認為森林是取之不盡的資源。他們倆的論戰使他們成為林學界的兩顆新星。格拉齊安斯基以打棍子起家,得到某些人的欣賞而春風得意; 而維羅赫夫則頂著橫加在他頭上的罪名而困惑不解。但他的正確主張也不乏支持者。1936年林學院專門為維赫羅夫舉行了學術答辯會,格拉齊安斯基企圖一舉搞跨維赫羅夫,但出乎意料的是教研室第二天選舉主任時,維赫羅夫仍以多數票當選。到了衛國戰爭前夕,他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和理解。波麗婭對突然爆發的戰爭感到迷惘,甚至恐懼。但隨著戰爭逼近莫斯科,她逐漸認識到自己在民族危難時刻的責任,因而更急于搞清父親是否有問題,使自己問心無愧。她了解到父親已于1941年夏天入黨,她從維赫羅夫給新生開的森林學導論課中強烈感受到他那顆熱愛祖國、竭盡全力護衛俄羅斯森林的赤誠的心。姑母塔伊西卡也向她談了她母親離開幸福家庭的原委。她母親葉蓮娜在維赫羅夫的幫助下,隨著文化修養的提高和視野的擴大,把輕而易舉得來的幸福看成不堪忍受的心理負擔,她意識到,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她帶著6歲的波麗婭回到故鄉,參加工作,以實現自己的生活追求。這樣,維赫羅夫作為一個道德高尚、熱愛祖國、正直、勤勞的學者的面貌已經清楚了。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是維赫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爭論的實質,但對此問題她已無能為力。她很快上了前線,在野戰醫院工作,經受了戰火的嚴峻考驗,后來又奉命潛入敵占區路什卡列夫,歷盡艱險,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她還遇見了在前線英勇作戰的維赫羅夫的養子謝爾蓋。他告訴了她從已經犧牲的裝甲列車政委莫爾希欣那兒聽到的有關格拉齊安斯基的一些情況。莫爾希欣研究過青年革命運動史。他根據歷史資料和與格拉齊安斯基的談話,斷定他是活動于1910年前后、專拉青年下水的行幫組織“青年俄羅斯”的成員并與憲警有聯系。實際上,1911年憲警中校昌德維茨基巧使美人計,使這個養尊處優、愛慕虛榮、不講原則的神學院教授的兒子就范。他泄露了瓦列里的身份,導致瓦列里和其他人被捕。十月革命后,格拉齊安斯基利用在檔案館工作之便,銷毀了有關材料。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除了維赫羅夫,已所剩無幾了。格拉齊安斯基對維赫羅夫長達20年之久的批判隱藏著他險惡的用心——把知情人置于死地。也就是他利用與波麗婭偶然談話的機會,暗示維赫羅夫接受過來歷不明的資助,從而加深了她對父親的懷疑。1942年春天,延加河畔的大片地區收復,波麗婭到莫斯科受勛,父女再次見面。這時她對父親的誤會已經冰釋。在重返前線前,波麗婭當面斥責了卑鄙狠毒的格拉齊安斯基。他的精神崩潰了。最近他一直心神不定,不僅是維赫羅夫得了最高勛章,這意味著他的失敗,更使他震驚的是西方諜報機關通過昌德維茨基提供的情況來找他了。驚恐不安的格拉齊安斯基不久便自殺。那年春天,維赫羅夫重返故鄉,見到了葉蓮娜。她因人們需要她而感到幸福。此時倆人都很激動,彼此心照不宣,再次結合已為期不遠了。
作品鑒賞 在蘇聯“無沖突論”盛行的五十年代初期,《俄羅斯森林》 的出現猶如噴涌而出的一股清泉,沁人心肺。它以尖銳的矛盾沖突,廣闊的生活畫面、人生的哲理探討為世人所矚目。小說集中表現了維赫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環繞俄羅斯森林而展開的矛盾沖突。格拉齊安斯基是混入革命隊伍的蛀蟲。他利用流行一時的極左思潮,以革命的詞句,誣陷維赫羅夫的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主張是限制木材生產,破壞建設,力圖從政治上將對手置于死地。這個華而不實,口蜜腹劍、玩弄權術的學閥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居然青云直上,紅極一時。他在學術論爭中的惡劣行徑完全是由他的世界觀所決定的。他一貫奉行的生活原則是個人中心主義,利已主義和享樂主義。他青年時期混跡于進步學生界是為了沽名釣譽,投機革命,一旦形勢有變,便向反動勢力投降,不惜出賣同志以保護自己。他心目中根本不存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愛情上極端自私、虛偽。在小說中,他華美的外衣逐漸被剝去,終于露出了本相,他那不光彩的結局也是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與他相對立的是維赫羅夫。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俄羅斯森林; 作為一個學者,他在森林學的園地內辛勤耕耘,以森林衛士自居,就是在逆境中也不放棄自己的觀點; 他為人正直、善良,甚至對批他達20年之久的格拉齊安斯基都待之以誠,從不懷疑他的險惡用心; 他樂于助人,對愛情執著、真誠。他追求的是完美、和諧; 他的生活準則是無私的奉獻。他們倆環繞著俄羅斯森林的論戰不僅是學術觀點之爭,實際上也是兩種世界觀、兩條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兩種道德觀念的斗爭。與展現小說的主要矛盾沖突結合在一起的是青年一代在衛國戰爭期間的成長。環繞上述二條主線,作者不斷插敘一些次要人物的身世和命運,如葉蓮娜,佐洛圖欣、克尼舍夫、佐洛金斯卡亞等等。這種多層次的結構不僅使作者將現實和歷史結合起來,并使作者有可能畫出一幅從二十世紀前后到四十年代將近半個世紀的俄國社會生活發展的歷史畫卷,反映了沙皇俄國農村的貧困和悲慘的生活,彼得堡上層社會的腐敗、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的追求與分化、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和曲折、莫斯科保衛戰和敵后的斗爭、青年一代在戰爭期間的表現,等等,因而 《俄羅斯森林》 被譽為“二十世紀俄國現實獨特的百科全書”。在小說中,作者使具體的矛盾沖突和事件通過人物思想的折射而具有哲理性。從各自對待俄羅斯森林的態度來看,赫維羅夫和格拉齊安斯基的矛盾沖突沒有單純停留在社會歷史意義上,它上升為美和丑、善和惡、創造和破壞的斗爭。葉蓮娜的離家出走,不是簡單的夫妻不和或感情破裂,這是她對自身價值的追求,體現了對人生意義的新的理解。維赫羅夫和波麗婭父女初次見面的談話內容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探討人生意義和目的; 功勛的本質以及什么是人的幸福等問題。波麗婭在敵后被捕,她與德國軍官凱特爾的談話是富于哲理性的。哲理性的加強深化了小說的內容。在 《俄羅斯森林》 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貫穿全書的俄羅斯森林具有象征意義。它象征俄羅斯,是俄羅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它不僅是美的象征,還是人類的朋友,人的保護者,是聯系世世代代人們的紐帶,因此作者熱情謳歌俄羅斯森林,使它處于全書中心。
上一篇:《英國文學·克里斯托弗·依舍伍德·一個單身漢》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加·尼·特羅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