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歸去來》原文與賞析
法 照
歸去來,寶門開。
正見彌陀升寶座,菩薩散花稱善哉。稱善哉。
“歸去來”一語,始因陶潛賦而著稱于世。《晉書》卷九十四《陶潛傳》云:陶潛“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都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其辭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因該賦以人生無何,去日苦多,樂天知命,不求富貴為內容,故曰“歸去來”。其后,梁《鼓角橫吹曲》“逐郎歸去來”。梁武帝時童謠:“逐歡歸去來。”俱引“歸去來”入曲。
至唐,張熾有《歸去來引》,可能為琴曲歌辭,故曰“引”其辭曰:“歸去來,歸期不可違。相見故明月,浮云共我歸。”其句式作“三五五五”,亦可能借歸去來調抒發歸鄉情懷。宋代以后,漸轉為詞調,如柳永〔歸去來〕詞,去佛曲遠矣。楊慎《詞品》云:“李郢詩言變梵唄為艷歌。”大約就是指這類曲調的轉變,于此也可以窺出唐曲的流變。
敦煌本〔歸去來〕,由是以佛曲套入樂府舊曲而為佛門歌贊的一體,其目的在于宣揚佛法,歌唱佛子,擴大佛徒的影響。如伯二○六六《出家樂贊》就是借用〔歸去來〕調,其詞云:
歸去來,寶門開。正見彌陀升寶座,菩
薩散花稱善哉,稱善哉。
寶林看,百花香。水鳥樹林念五會,哀
婉慈聲贊法王,贊法王。
共命鳥,對鴛鴦。鸚鵡頻伽說妙法,恒
嘆眾生住苦方,住苦方。
歸去來,離娑婆。常在如來呼妙法,指
授西方是釋迦,是釋迦。
歸去來,見彌陀。今在西方現說法,拔
脫眾生出愛河,出愛河。
歸去來,上金臺。勢至觀音來引路,百
法明門應自開,應自開。
此套〔歸去來〕的起句雖不全為“歸去來”,因為同卷前后辭為證,亦可判為此套曲中之聯章,絕非他種曲辭羼入者,故此卷可視作〔歸去來〕套曲。句式為“三三七七三”,一律以辭尾末三字為和聲,內容一貫,且以疊句為和聲,是其一大特點,任二北先生定為“和聲聯章”。
〔歸去來〕詞,除上述以七言句為主外,亦有五言體,如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四十七載《集諸經禮懺儀》卷上,內有〔歸去來〕一首:
歸去來,腐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馀事,唯聞生死聲。為此平生后,入彼涅槃城。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單首〔歸去來〕,雖未載和聲,而辭后附有祈禱語,亦含代和聲之意,是佛曲的又一種形式。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平陵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懷鐘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