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格·雅·巴克拉諾夫·永遠十九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見“一寸土”條。
內容概要 一群活人站在剛剛挖好的塹壕沿上,而他坐在下面。鐵鍬嘎吱一聲鏟到了什么東西上。挖出來一枚紅星勛章。勛章的銅扣在沙土中已經銹蝕得發綠了。下雨了。細雨飄灑在演員們在電影開拍前穿上的士兵服裝的背上。三十多年前在這一帶進行過戰斗,那時候,現在站在這里的人中有很多還沒有出生。而這些年來他就一直這樣坐在戰壕里,任憑深深滲入土中的春水秋雨浸泡,任憑天空中云朵飄浮。早晨,太陽從那個時候還不曾有的城市上升起,它象往常一樣地升起來,溫暖著大地上的萬物生靈。1943年秋天,戰爭的第三個年頭,十九歲的中尉特列季亞科夫離開了軍校,橫越全國,追趕到他應該去報到的部隊的駐地。他被分派到炮兵連任指揮排排長。全排所有的人,都在小屋外面挖避彈掩體。他們全是些年輕力壯、血氣方剛、在戰爭期間長大成人的小伙子,許多人身上都有幾次受傷后留下的疤痕。戰斗在這個地段上稀稀拉拉地持續了幾天。德軍和蘇軍戰壕之間那片沒收割的麥田越來越多的麥子被炸飛了,到處是黑色的彈坑。在炮火準備開始前半個小時,特列季亞科夫跳進自己的掩體。太陽怎么老是不出來呢,真靜啊,靜得叫人害怕。上前線的頭幾個月他為自己有這些念頭感到害臊,還以為只有他一個人這樣想呢。原來,在這種時刻大家都一樣,在這幾分鐘里每個人都想著自己的心事,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啊。突然,在他們頭上傳來了咝咝的響聲。敵人開始轟炸炮兵陣地,面前的一切都掩沒在硝煙之中。特列季亞科夫傳達了射擊命令,迫擊炮連背后的樹叢里騰起了硝煙。谷地里的德國人突然丟下迫擊炮,四處逃散。有的跑著跑著就倒下了,東倒一個,西歪一個。戰斗在遮天蔽日的塵土和硝煙中已經進行了好幾個小時。被遲滯在反坦克壕前的坦克已經越過壕溝。戰地留下倒在那里的步兵,他們身上被太陽曬褪了色的軍裝在干枯的草叢中與這發紅的土地融在了一起。電話機里傳來營長的聲音:“坦克,坦克……你看見多少輛坦克?”“看到五輛……我馬上……”他想說“再數一下”,但沒等他說完就被掀倒了,粘滯的唾沫從嘴里流出來,他用衣袖抹掉。他想:“沒什么大不了的……”他很奇怪: 一點兒也不害怕了。他看到了戰場,看到了炮彈正在炸開,看到了正在跑著和正在倒下去的人,看到四周倒下的戰友那恐懼和痛楚的臉,看到血從大衣袖口里滴出來。擔架抬,汽車運,顛簸折騰,他感到生命正在漸漸地離開他的軀體。他被脫光衣服抬到還保留著體溫的手術臺上。有件東西在身體上鈍鈍地一劃,盆子里咔啦響了一聲。好象又劃了一下,盆子里又咔啦咔啦響了幾下。幾天之后,他躺在輕輕搖晃、暖烘烘的衛生列車里。由于失血過多,十分虛弱,他感到這一切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好象隔了一輩子。這里已是烏拉爾的早冬天氣。這里原來是一所學校,現在是野戰醫院。病房里躺著幾個不能走動的病人。特列季亞科夫正在給羅依茲曼刮臉。他們兩人合起來只有三只好手和兩只能看得見的眼睛。他想彎腰,但是腰上的傷口使他彎不下來。想蹲下,腿上的傷口又使他蹲不下去。有個叫薩沙的姑娘,經常來醫院幫助護理傷員。幾天之后,特列季耶科夫和薩沙坐在走廊的窗臺上,聽薩沙講述兩個月前犧牲的一個也叫沃洛佳,并和他同齡的人的故事。在一月底一個白天,不知為什么他一直坐立不安,一種不幸的預感在折磨著他。當學生們又來到醫院時,他立刻發現薩沙沒和他們一起來。“她母親住院了,所以……”一個小伙子說。特列季亞科夫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人家偏偏要對他講這番話。吃過晚飯,他終于下了決心。他求基捷涅夫幫忙:“大尉,今天把你那件大衣借我用用?!薄班捺?”基捷涅夫眉飛色舞地說,“好嘛,要去打野食啊?!贝蠹引R心協力把他收拾停當,他現在才發現,自己只有一只手,什么事也干不了。凍硬的雪在靴底下吱吱響著,在零下十五度的天氣里,只要吸氣稍微深一些,鼻孔就感到刺痛。薩沙一直沒有回來,他一個人站在臺階前,快凍僵了。恍惚中他見到一個人影?!八_沙!”他叫了一聲。她轉過身,哆嗦了一下,朝后退了幾步,哭了起來。他用后背給她擋住風,自己卻被凍得說不出話來。“你大衣里還有什么嗎?”薩沙問?!坝??!薄笆裁?”“一顆心。”幾后天,薩沙請他到自己家里,用土豆款待他。他問:“你當時見了我怎么嚇成那個樣呢?”“你沒看到你的樣子有多可怕。渾身是雪,象只狼一樣。我甚至覺得你的眼睛都閃著綠光?!边@天晚上,他走在綿厚的雪云密布的天空下,邊走邊想。他想到薩沙,想到戰爭,想到各條戰線上已經流了三年的血,而世間的一切竟巧妙地溶合在這血中。對重傷員來說,夜里的時間最難熬; 對傷快養好了的人來說,最難打發的卻是傍晚。在這種時刻,被戰爭隔離開的所有親朋好友,不論是已死的還是活著的,會統統來到你的身邊。這天夜里,他夢見了父親。他變得那么矮小,頭剃得光光的。他甚至沒有向他告別。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他正好在少先隊夏令營里。他相信,戰爭遲早會結束,他從前線回去,一定要證明他父親根本就沒有什么罪。他想到了薩沙和她患肺炎的母親。鄰居說她母親是個德國女人,這又有什么關系? 她父親不就是為了打德國人犧牲在前線? 他再也睡不著覺,溜出來與同房病友阿特拉科夫斯基大尉一起到走廊上抽煙。大尉告訴他,41年,他受傷被俘。在押送他們的路上,他從一個小山包看到了整個戰俘隊伍。他們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今天呢。戰俘營里,和他在一起的有個飛行員,也是這么個小家伙。他明知等待他的是死亡,卻毫不猶豫地駕機沖向鐵路橋,他被爆炸的氣浪拋出去,卻沒有死。后來他死于傳染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幻想著逃出俘虜營。不過,即使能逃出來,也要象阿特拉科夫斯基那樣,反復證明自己沒有變節,沒有出賣任何人,他身上也會留下一個既看不見又洗不掉的污點。特列季亞科夫終于傷愈出院了。月臺上彌漫著白云似的團團蒸氣。他摟住薩沙,使勁地吻了吻她,跳上已經啟動的列車。列車駛上了彎道,長長的車身彎成了弧形。薩沙不見了,消失了,在他的嘴唇上還留著她淚水的咸味。他回到了部隊,排里也添了幾個新人。1944年,異乎尋常的早春來到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下來,排里又倒下了一批戰士。特列季亞科埋葬好戰友,心里不時想到薩沙,想到母親,想到前面就要到敖德薩,到黑海了。媽媽來信提前祝賀了他的生日: 4月28日他就滿20歲了。這天夜里,他們攻進了車站。一發炮彈打斷了他的胳膊。他坐上衛生馬車,就這樣背向著前線離去了。他的一排人、戰爭、統統留在了背后。再見吧,仿佛生命又完成了一個輪回。馬在路上邁著穩健的步子,馭手抖動韁繩催促著它們。突然聽到一陣沖鋒槍的掃射聲,他倒了下去。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瞬間。躺在地上,他看到馬順著坡道飛奔而下,在天空的背景上,一個煙氣騰騰、灰蒙蒙的東西開始往上升起。當衛生指導員勒住馬,回過身來看時,在朝他們掃射和他倒下去的地方什么也沒有了。只有一團爆炸的煙云從地面升起。高高的天空上,風兒推著一排排耀眼的白云悠然浮過。
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軍事題材作品。軍事題材小說在蘇聯文學中占著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擁有一大批蜚聲文壇的作家。但是,時代畢竟不同了。如果說,40年代的戰爭文學單憑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便能滿足獲得解放、沉浸在勝利歡樂中的大眾感情自噴和時代需要的話,那么當代的戰爭文學作家倘若不能更深入把握歷史意蘊和戰爭本質,不能更廣泛地探悉時代意識和當代社會現實,不能更留意掌握現時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方式,想要寫出高層次的戰爭文學作品是很困難。由于蘇聯的作家的不斷探索和開拓,從樣式上來說,蘇聯的戰爭文學已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即全景小說、戰壕小說和紀實小說。五十年代,三位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巴克拉諾夫、邦達列夫和貝科夫為戰壕小說的開拓作出了貢獻。他們的代表作《一寸土》、《最后的炮轟》和《第三顆信號彈》,盡管具有“非英雄化”傾向,對嚴酷的“戰壕真實”的描寫流露出自然主義的痕跡,但他們對蘇聯戰爭文學的創造性開拓,卻是不可磨滅的。所謂戰壕小說,是以簡練的手法,通過短小精干的內容(多是中篇或短篇)、單一的情節、精簡的人物、嚴峻的環境和往往是悲劇性的結局,著意揭示一些普通士兵、游擊隊員等平凡小人物在戰爭中的遭遇和命運,他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來說明戰爭中人的價值和作用。這類作品,雖然沒有全景小說那樣大江東去的恢宏氣勢和史詩性規模,但在描寫戰爭中的局部戰斗和日常生活,刻劃普通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道德因素方面都游刃有余,富有光彩。這些作品的主人公雖然都無驚天動地的英雄業績,但正是他們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中流砥柱。巴克拉諾夫的《永遠十九歲》就是這類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作品的構思始于16年前,當時正在拍攝依據他的中篇小說《一寸土》改編的電影。扮成戰士的演員在掘壕塹,在挖開的戰壕里作者發現了一具青年軍官的遺骸,多年來他一直苦苦思索:“這個無名軍官是誰?”作為一個幸存者和無名軍官同的齡人,他決心試圖以對主人公、19歲的中尉特列季亞科夫短暫而平凡的一生的追述,來再現戰爭中這一代人的命運和他們的內心世界。特列季亞科夫戰前的命運是不幸的,父親的無辜被捕,給他和他的母親及年幼的妹妹帶來了厄運。但戰爭伊始、在年齡還不夠征兵的情況下就主動報名上了前線。他并沒有在戰爭中建樹豐功偉績,而只是象千千萬萬普通戰士那樣盡到了一個軍人的職責。他三次負傷,兩次重返前線,最后一次帶著對勝利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于一瞬間埋入地下,無聲地長眠在遠離家鄉的烏克蘭大地上。作家通過對戰爭日常生活細節(戰斗、負傷、住院、戀愛等等)和主人公在各種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及感受細致入微、樸實無華的真實描寫、塑造了一個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年青中尉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似乎剛剛起步,便抵達了終點。但讀完本書,讀者會從心底深處喊出: 他是永生的!
《永遠十九歲》有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馬振寰譯本。
上一篇:《蘇聯文學·格·雅·巴克拉諾夫·一寸土》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格雷厄姆·格林·問題的核心》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