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衛軍》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取材于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真人真事。1941年秋,德國法西斯入侵頓巴斯。1942年6月,蘇軍主力撤離頓巴斯礦區克拉斯諾頓市; 7月,德寇進入該市,強占民房,逮捕、殺害留在城里的一批共產黨員、干部。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該市共青團地下組織“青年近衛軍”正式成立,共青團員奧列格任政委,鄔麗婭、萬尼亞、謝遼薩、劉巴等為總部委員。他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他們以全體人民的名義處死當“警察”的賣國賊福明;發展“青年近衛軍”組織;收聽蘇軍戰報后張貼、印發傳單;破壞敵人的交通;收集武器,奪取敵人的物資;營救被俘同志;焚燒敵人的職業介紹所;驅散德寇搶劫的牲畜;十月革命25周年前夕收聽斯大林廣播講話,在城內各處懸掛紅旗等等,給入侵者以沉重的打擊。正當他們準備配合主力給敵人以更大打擊的時候,由于叛徒斯塔霍維奇的出賣,絕大多數隊員被捕入獄,遭到嚴刑拷打;但他們堅貞不屈,頑強戰斗,在該市解放前夕,英勇就義。
這部長篇小說是作者根據蘇聯共青團中央的建議,以巨大的激情寫成的。它以文獻材料為基礎,具體和深刻地揭露了德國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暴行、極端虛弱的本質,再現了蘇聯人民英勇機智的斗爭,著重展示克拉斯諾頓共青團地下組織“青年近衛軍”與德寇進行斗爭的業績,塑造了年輕一代的英雄群像。奧列格、鄔麗婭、萬尼亞、謝遼薩、劉巴等各自有著鮮明獨特的個性,但也有蘇聯年輕一代的共同點:對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祖國強烈的愛,對德國法西斯及其走狗無比仇恨,對未來充滿著信心。通過這些英雄人物同法西斯進行英勇斗爭的不朽功績,表現出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著重揭示出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把現實主義的真實和歷史具體描述與抒情的筆調、富有詩情畫意的風格、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結合起來,使得作品顯現出高昂的格調、磅礴的氣勢。小說具有史詩般的規模,既再現和平生活,又著重反映戰爭風云,既表現前線的戰斗,又著重描寫地下斗爭;人物眾多,既有年輕一代愛國者、老一代革命者和其他人民群眾的形象,也有被稱之為“敗類中的敗類”的德國法西斯以及叛徒、賣國賊一類的形象;多條情節線索相互交錯,次第展開。還以社會主義制度與德寇入侵后建立的“新秩序”即舊制度強烈對比的手法,揭示主人公們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以及他們為祖國而戰的堅實思想基礎。小說發表后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1947年底,《真理報》發表文章,肯定小說成功地塑造克拉斯諾頓英雄們的形象的同時,指出它忽視了黨組織對年輕一代愛國者革命活動的領導。作者接受這一批評,研究了新發現的材料,于1951年發表修訂本,彌補了這一缺陷,如同這一年2月《真理報》編輯部文章所說:經過創造性的修改,“好書變得更好了”。
上一篇:《阿馬羅神父的罪惡》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靜靜的頓河》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