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個非常可怕的夢:
我倒下了,死了。可是我自己
覺得被扔進一間潮濕的房間;
在我身體上滾過其他的尸體。
潮濕的泥土落到我的臉上。
然后是死一般沉寂。可是我清楚:
我的肉體死了,思想并沒死;
一切發生的事,都歷歷在目。
我躺著想著,不知道過了多久。
我聽到上方有許多腳步聲響,
還有孩子的聲音,快活的歌唱。
啊,人世,但愿讓我再看它一趟!
我聽到一個聲音: 孩子們,瞧瞧,
從前,法西斯分子就埋在這里,
這些罪犯,進行過破壞和搶劫,
在土地里撒播下血的種子!
這時,我的臉上覺得滾燙。
我要從死肺里面迸出叫聲。
我要叫喊: 請聽!不是我干的!
不能怪我: 我是被迫的人!—
我嚇得醒了過來。在晨光之中
我看到他們從那邊戰壕里招手。
我于是逃脫狗一般的死亡,
奔向那邊,去過正直的生活。
(錢春綺 譯)
注釋:
1941年作于莫斯科,作為詩傳單投送到侵入蘇境的德國兵之中。
【賞析】
分析這首詩作之前,我們應該注意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有關詩作題目的注釋,它將為理解整首詩歌提供一個重要的信息;另一個就是詩人魏納特的特殊身份,作為德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詩人,其詩作大多都是口頭朗誦詩和傳單詩。對于這兩個方面的把握,可以為我們很好地把握這首詩歌帶來方便。此首詩作創作的時間是1941年,寫作的地點是蘇聯首都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德國軍隊向蘇聯發起瘋狂的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而當時身居蘇聯的埃里希·魏納特也投入到這場戰爭之中。面對這場慘絕人寰的戰爭,魏納特寫了許多和此次戰爭相關的詩與散文,他也親自在無線電廣播中朗誦,到戰斗的最前線去,呼吁他的德國同胞結束這場罪惡的戰爭。《一個德國兵的夢》就是其中一篇最具有代表性的傳單詩。
戰爭是納粹德國單方面發動的,而廣大普通士兵和無辜人民都是直接的受害者。他們受納粹的鼓動而奔赴戰場,這與他們熱愛和平的善良本性是相違背的。在一個夢中,“我”夢見自己戰死沙場,“覺得被扔進一間潮濕的房間”,而在自己的身邊滾過許多尸體。詩人通過這些細節的描寫揭示出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此時,雖然“我的肉體死了,思想并沒死;/一切發生的事,都歷歷在目”。詩人以死者的眼光,記錄發生的一切。但是作為一個納粹法西斯的軍人參加這場罪惡的戰爭,就是死了也不會換取片刻的安寧。“我”躺著、想著,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我”聽到一個聲音對著一群孩子們說:“孩子們,瞧瞧,/從前,法西斯分子就埋在這里,/這些罪犯,進行過破壞和搶劫,/在土地里撒播下血的種子! ”
詩人在此虛擬了一個情景,刻畫了“我們”這些發動戰爭的法西斯分子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詩人就是要以血的教訓,告誡那些正在手持武器戰斗的士兵們。你們是不幸和無辜的,你們不要再為統治者埋下世代仇恨的種子,為他們的侵略行為背負千古不義的罪名。想到此,“我”感覺臉上滾燙。“我”要從死肺里面迸出叫聲,“我”要叫喊: 請聽!不是“我”干的! 不能怪“我”: “我”是被迫的人!“我”奔向那邊,去過正直的生活。詩人通過對主人公思想的掙扎和轉變的描寫,從側面烘托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以及給人們所帶來的巨大精神與肉體的創傷。
在詩中,我們注意到詩人提到的: “我”要奔向那邊。這里的“那邊”就是德軍的對立面——蘇聯。詩人以一個意味深長的描寫展示出蘇聯所給予“我”的希望——“在晨光之中我看到他們從那邊戰壕里招手”。當時詩人正處于蘇軍戰壕里和蘇聯軍民并肩作戰,正是蘇聯給予了他們勝利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在此,詩人傳達出一個重要的思想,即他不但向那些德國士兵,而且也是向所有讀者說明——戰爭會帶來慘痛的教訓和將來無法彌補的創傷,而此時只有蘇聯軍隊才能粉碎萬惡的法西斯匪幫,給德國人民帶來解放和希望。讓“我”們“逃脫狗一般的死亡”,“奔向那邊,去過正直的生活”。
魏納特和一些流亡詩人一樣,對這場法西斯戰爭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和反擊。其在戰爭時期所寫的詩作,也像其他反法西斯作品一樣,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深惡痛絕和對革命勝利堅定不移的信念。“我遠離祖國,除了我的那些以標語、詩歌和呼吁書形式出現的‘游擊隊員’外,別無任何武器。我把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派往后方,去擾亂劊子手們,擾亂他們的庇護者和擁戴者,牽制他們的罪惡活動,也為受騙和尋找出路的人指明方向。”(引自蘇聯科學院編,《德國近代文學史》)這是魏納特對自己詩歌最好的注腳。
詩作在藝術風格上具有鮮明的特點。作為一首傳單詩,寫作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投向正在戰壕里作戰的德國士兵手中。這就決定了詩作形式簡練,語言通俗易懂,富有激情。詩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性,才能激起對方情感的共鳴,達到宣傳的作用。其次,此首詩作的展開方式新穎獨特,顯示出詩人在結構全篇時匠心獨運。詩人以一個德國士兵的身份入詩,采用敘述夢境的方式,以一個死人的視角展開敘述,使得全詩具有很強的現場感,也使德國士兵在情感上易于接受。這些藝術方面的特點,使這首詩成為當時蘇德戰場上流傳最廣的一首詩作。
(李 超)
上一篇:《一個女人,一尊雕像 [敘利亞]歐麥爾·艾布·里什》讀后感
下一篇:《一位黑人姑娘之歌 [美國]休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