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彩色片 90分鐘
中國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攝制
導演:李翰祥 編劇:王月汀 攝影:楊鈞 主要演員:林黛(飾李鳳) 趙雷 (飾正德皇帝) 金銓 (飾大牛)
本片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
【劇情簡介】
明朝正德年間。宮廷的早晨,鐘聲響起,百官列隊上朝,整個紫禁城在朝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輝煌。早朝完畢,年少的正德皇帝在御書房心不在焉地聽太傅梁儲講學,覺得乏味而且無用。忽然聽到窗外宮女們稱頌江南美景的歌聲,不禁悠然神往,便令殿前侍衛將軍周勇護駕,偷偷出宮,微服漫游。
皇帝擅自離宮的舉動,使太后勃然大怒。她將太傅訓斥了一番,并命令他一個月之內把皇帝接回宮。
皇帝和周勇出宮以后,策馬飛奔。田園的自然風光讓皇帝心曠神怡。兩人到了梅龍鎮,正趕上廟會,市集上人影攢動,熱鬧非凡。皇帝看見一隊彩車緩緩駛來,彩車上有一個大花籃,花籃旁一個女子亭亭玉立,裙裾飄飄,邊唱邊散花,宛如仙女下凡。皇帝看得出神,情不自禁地跟著彩車一同走,流連忘返。
第二天,在鎮上的一棵古樹下,昨日散花的“七仙女”李鳳正和幾個年輕人在玩唐明皇游月宮的游戲。大牛是李鳳哥哥李龍經營的龍鳳酒店的伙計,大家讓他裝皇帝,可他老也裝不像,氣得李鳳直喊不玩了。正德皇帝正好途經這里,駐足觀望。一村女見他長得端正,滿像皇帝的,就喊他一起過來玩。正玩得高興時,李龍因為要送妻子回娘家,來喊大牛和李鳳回去照看酒店。眾村女各自散去,只留下皇帝一個人手拿著李鳳的一塊紅手帕呆立在那里。
晚上,正德皇帝端坐燈前,在李鳳的手帕上題字:“一瞥驚鴻影,相逢似夢中。廣寒身未到,分手太匆匆,太匆匆……”
次日,皇帝走遍了梅龍鎮,也沒有找到李鳳。他無精打采地走進龍鳳酒店,抬頭一看酒保是大牛,喜出望外,忙問李鳳在哪里。大牛因為在昨天那場游戲中沒做成皇帝,氣還沒消,就沒好氣地說不知道。此時聽見后院有一女子在吆喝雞來吃食,皇帝回頭一看,正是李鳳。李鳳心里也在念叨昨天裝扮皇帝的那個美男子,一看是他來了,心中暗喜。可是她嘴上卻假托哥哥不在家,勸他不要久留。大牛趁勢將皇帝推出門外,反手把門關上。皇帝沒有馬上走,而是躲在門外,李鳳見大牛把皇帝攆走,開門去追,卻不見人影。而此時躲在門外的皇帝已閃身進屋。過了一會兒,皇帝佯裝咳嗽,李鳳又驚又喜。皇帝賴著不走,還說要做酒店的酒保。大牛氣不打一處來,說昨日玩游戲時你搶了我的皇帝做,現在又來搶我的酒保,氣呼呼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蟋蟀壇子。蟋蟀跑了,三人手忙腳亂地去捉。對斗蟋蟀十分在行的皇帝說了一大堆關于捉蟋蟀的方法,使大牛和李鳳非常佩服,三人約定晚上到酒店后院去逮蟋蟀。
晚上,酒店后院里蟋蟀的叫聲此起彼伏,三人俯身尋找。正捉得起勁時,忽聽外面有人敲門,是哥哥李龍回來了,三人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大牛靈機一動,叫李鳳將皇帝藏到她樓上的閨房。皇帝把自己已題字的紅手帕送給李鳳。當夜,皇帝沒有離開李鳳的房間……
第二天清晨,李鳳起床,發現屏風上搭著一件黃袍,心里頓時明白,對方就是當朝皇帝。而此時,太后派來的官兵已到達龍鳳酒店,請皇帝即刻起駕回宮。
皇帝與李鳳戀戀不舍,他向李鳳發誓一到京城就立即派人接她入宮。
皇帝回宮后拜見母后。太后將皇帝訓斥了一番,并認為皇帝出游江南是沒有立后選妃的緣故,就命太傅趕快詔告天下,擇定龍鳳吉日,給皇帝立后選妃。皇帝忙說自己已選封了皇后,是梅龍鎮上酒家之女。太后大怒,說非公侯將相之女不準封立皇后。
皇帝愁容滿面,茶飯不思。大臣見勸說無效,就召來一列美女為皇帝歌舞。皇帝頓時忘了憂愁,也忘了李鳳。李鳳在梅龍鎮癡癡地等待,卻遲遲不見皇帝的人馬接她人宮,而此時她已懷上了皇帝的骨肉。
封后選妃大典之日,皇帝喜笑顏開,早已把接李入宮的事忘得一干二凈。被選來的美女個個如花似玉,在后宮院里跑來跑去,嬉戲追逐。而在這時,李鳳正痛苦地呻吟,終于把孩子生了下來。
李鳳未嫁生子的事情傳遍了整個梅龍鎮,她走到哪兒,人家都在背后指指點點,使她痛苦萬分。而在皇宮里,皇帝卻與眾美女在尋歡作樂,開懷暢飲。
大牛見李鳳一天天消瘦下去,身體弱不禁風,一氣之下決定獨闖京城尋找皇帝算賬。一路上,大牛在田邊、酒店、市鎮上召集人們聽他講快書,他要把這件事告訴所有的人。
一天,太傅坐著轎子經過,見外面吵吵嚷嚷,掀開轎簾往外瞧,問清原委,便把大牛帶回宮里,稟報皇帝。皇帝懊悔不已,忙去見太后,請求讓李鳳進宮。太后正襟危坐,絲毫沒有通融之意。太傅見狀,就請求太后恩準他收李鳳為義女,兩全其美。太后勉強應允。
梅龍鎮。宮廷迎接隊列到達龍鳳酒店,哥哥見大牛從京城平安回來,喜出望外。李鳳得知皇帝派周將軍親自來接她,掙扎著起床,滿心歡喜地梳妝打扮,想盡快趕到京城與心上人相聚。
在赴京城的路上,突遇傾盆大雨,狂風大作。虛弱不堪的李鳳無法抵御這無情的狂風暴雨。廟宇里,她跪拜各路神仙,保佑她平安到達皇宮,只求見皇帝一面……
又一個早晨,衛士整齊地列隊在宮廷階梯的兩旁,皇帝親自到宮門外迎接李鳳。然而當他掀開轎簾時,卻見李鳳無聲地端坐在轎子里,面容安詳,已平靜死去,手中還攥著一塊紅手帕。皇帝慢慢地抱起她,向宮內走去,紅手帕散落在地上……
【鑒賞】
《江山美人》 是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的代表作。
1926年陰歷3月7日,李翰祥出生于遼寧錦西。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對我國東北的侵略,并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侵吞了整個東北。無法在鐵蹄下生活的中華兒女,便成群結隊地流亡到關內。年幼的李翰祥入關后的第一站,是當年的北平。讀完小學、中學,他考入了以錄取嚴格而為許多愛好藝術的青年所向往的 “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繪畫系。在校期間,他不但繪畫成績優秀,而且喜歡演話劇,擔任藝專 “綜藝劇團”的團長。這時,抗日戰爭已經取得勝利,進步學生展開了如火如荼的反內戰、反饑餓運動。李翰祥因為擅長話劇,宣讀學運文告時聲淚俱下,情緒激昂,極富煽動性,因而被當場推舉為北平國立藝專學生自治會的主席,并出席了在北大紅樓文學院舉行的“北平學生代表大會”,領頭舉行大游行。不久,便遭到學校的開除。1948年9月,李翰祥南下上海,進入了上海市立劇校。劇校功課不緊,他便到上海的幾家電影制片廠,一家家地游覽參觀,產生了拍電影的濃厚興趣。當時他想:上海人才濟濟,想從事電影的話,排隊也輪不到自己,不如到香港去碰碰運氣。于是這年11月,他帶著簡單的行李乘船到香港。不久,考入永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由于有人罵他:“李翰祥這小子一輩子沒有出息”,使他大受刺激,決心發奮圖強:“我不只是要有出息,更要出人頭地!”
1954年,李翰祥為亞東公司編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雪里紅》。由于拍得很有水準引起了邵氏影業公司總裁邵邨人的重視,找他簽了八年的導演合約。李翰祥便在1956年轉入邵氏影業公司,成為該公司的一員猛將。
李翰祥在邵氏期間的作品,以喜劇片居多,但最能展現他的藝術才華的,則是歷史古裝片,如1958年的 《貂蟬》,1959年的 《江山美人》,1960年的《倩女幽魂》,1963年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 和 《武則天》等。
李翰祥對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興致很濃,加盟邵氏之后很快就提出拍古裝片的設想。但由于公司老板認為觀眾不喜歡古裝片,并且服裝、道具、布景都要重新制作,因而只好作罷。1957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的黃梅戲舞臺藝術片《天仙配》到香港九龍的新華戲院上映,票房紀錄奇好,上映了一個月還天天滿座,并且許多觀眾還一邊看一邊低聲跟著唱。李翰祥抓住時機,用《天仙配》 的例子說服了老板,終于創作出了也是全部用黃梅調演唱的歷史古裝片《貂蟬》(林黛、趙雷主演),從此掀起了香港影壇長達20年的爭拍黃梅調影片的熱潮。
在1958年于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上,李翰祥因《貂蟬》而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音樂、最佳剪接等四項獎。
1959年,李翰祥再接再厲,導演了這部《江山美人》。影片改編自民間傳說中明朝正德皇帝與江南梅龍鎮民女李鳳一見鐘情的故事,極富傳奇色彩;再加上充分利用黃梅戲這一傳統戲曲形式易學易唱,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特點,因而征服了不少觀眾,掀起了香港影壇爭拍黃梅調影片的熱潮。
《江山美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悠遠神韻。這不僅在于其故事取材于傳統的民間傳說,其形式采用傳統戲曲的手法,而且也得益于李翰祥十分重視語言、服飾、道具的考據,使影片處處洋溢著古風,傳達出了華夏的獨特風韻。
《江山美人》的另一個特色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于年輕的村姑李鳳,影片著力于表現她的天真、單純、執著。和正德皇帝相遇時,她并不明白對方的身份,卻為其英俊瀟灑所吸引,一見鐘情,甚至以身相許;在明白了對方的身份后,她又輕信諾言,癡情等待,及至重病纏身……對于正德皇帝,影片則刻畫了他的性格的兩重性,一面是不安心于宮廷生活的孤寂,偷偷出宮游覽田園的自然風光,并且和美麗的村姑李鳳一見鐘情,回宮后還敢于面對發怒的太后要求立李鳳為皇后;另一面則是軟弱無能,情無長性,一旦太后拒絕接納李鳳,繼之為他四處張羅立后選妃,他便很快把李鳳忘得一干二凈,直到太傅稟報李鳳病情,他才想起還有這件事……在李鳳和正德皇帝的性格中,都存在著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喜劇和悲劇交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飾演李鳳的林黛,是五六十年代香港最著名的女演員之一,曾為永華、邵氏、電懋等公司主演了近40部影片,并因主演《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和《不了情》而先后四次榮獲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不幸的是,1964年7月17日,她因婚姻問題而自殺,年僅30歲。
《江山美人》的第三個特色,是節奏流暢,畫面極具美感。一般來說,李翰祥作品的內容都比較龐雜,在展現情節、刻畫人物的同時,常常喜歡鋪陳一些獵奇性的情趣細節,但是不管他如何信手拍攝,影片的節奏都能保持流暢,沒有生澀之感。畫面構圖也相當講究,特別是李鳳出場時,不管是在彩車上散花,還是在后院喂雞,畫面都拍得相當美。
李翰祥導演的黃梅調電影不但轟動香港影壇,同時也登陸臺灣,促進了香港、臺灣國語片的發展。在此之前,港臺影壇分別是粵語片和臺灣片的天下,國語片數量很少。而黃梅調電影是用國語唱的,而且易學易唱,引起觀眾對國語片的濃烈興趣,為當時港、臺兩地的電影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比里迪亞娜》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沉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