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叔叔的小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女作家斯陀夫人(1811—1896)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老黑奴湯姆悲慘的一生以及新一代奴隸伊萊扎夫婦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經歷。湯姆是莊園主謝爾比的“家生”奴隸,數十年來始終忠于職守、勤勉耐勞,結果還是被負債的主人出賣了。新主人圣·克萊亞思想開明、心地善良,曾答應將來給湯姆自由,但不及兌現即遭橫死。湯姆又被主人遺孀賣給殘忍的萊格里。他在皮鞭下從事繁重的勞動,后來因不肯泄露潛逃女奴的秘密,終于被毒打致死。女奴隸伊萊扎曾經與湯姆在一個種植園勞作,她在兒子將被出賣之際,不甘母子分離,毅然攜子出奔他鄉,在廢奴人士的幫助下,與丈夫喬治會合,歷盡艱險,擺脫追捕,終于逃到了自由的加拿大。
小說主人公湯姆正直善良,他常為體弱多病者分擔勞作的艱辛;他寧愿自己受罰也不肯鞭打同胞;他鼓勵幫助女奴們潛逃,雖遭毒刑,堅不吐實。在他身上體現出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黑奴的高尚品質。但是他又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把奴隸主階級宣揚的“服從”、“寬恕”等宗教信條奉為圭臬,希冀用以德報怨的行為感化那些滅絕人性的主人,他還規勸別的奴隸耐心等待上帝的拯救。這表明他又是一個尚未覺醒的落后奴隸。因此,“湯姆叔叔主義”一詞成了諷刺那種對白人統治者唯唯諾諾的奴才氣的貶詞。伊萊扎夫婦是渴望新生、勇于反抗的新一代奴隸的藝術形象。作品中伊萊扎冒著彈雨、抱著孩子在浮冰上跳躍奔逃,喬治喬裝改扮、向追捕者開火等情節,有力地顯示了覺悟奴隸的勇氣、智慧、力量和反抗的堅定性。他們的斗爭得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持援助,這表明廢奴運動的日益高漲和這一運動的廣闊的社會基礎。作品通過湯姆和伊萊扎夫婦的曲折經歷,揭露了蓄奴制的罪惡本質,昭示了這個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命運。奴隸主階級不甘心放棄腐朽的生活方式,然而,實行強迫勞動的種植園紛紛破產,奴隸主只能靠出賣奴隸來維持生計;奴隸反抗斗爭的灼人氣息,使一些較敏感的奴隸主驚呼“總要有一場憤怒的爆發”,哀嘆本階級末日的來臨。作品還抨擊了政府的姑息政策,指出奴隸家破人亡的慘狀,在國家“法律保護下每天不斷發生。”作品在探求奴隸自由解放的道路時,在對宗教作價值判斷時,思想是矛盾的,態度是曖昧的。湯姆忍讓致死、伊萊扎夫婦反抗得生的結局,似乎是對階級斗爭的肯定,但作品結尾,湯姆舊主的兒子感于湯姆的不幸,給莊園里全體黑奴發放自由證書的情節,卻又在鼓吹自上而下的改良,宣揚等待恩賜的消極思想。作品通過喬治等人之口揭露了宗教的偽善,表達了對宗教的大膽懷疑以至否定,但又通過湯姆臨終前用基督教精神感化殺人兇手的情節,宣揚了宗教的恕道。盡管如此,小說仍不失為一部有力地推動廢奴運動的杰作。
作品結構精致,以湯姆受難為主線,以伊萊扎夫婦反抗斗爭為副線,交錯掩映,富于變化;章與章之間既環環相扣又相對獨立,或塑造一個人物,或敘述一樁事件,或論說一種觀點,使作品內容兼具深度和廣度。作品還善用對比手法來凸現人物的性格,如湯姆的逆來順受和喬治的敢于抗爭就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作品冷峻含蓄的語言風格也增強了作品批判的力量,如第12章寫一個女奴跳海自殺時,用飽含牢騷的勸慰,來表示對上帝的懷疑和對宗教信條的譏諷。
上一篇:《毛猿》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浮云》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