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霍思曼·我的心載滿了傷悲》經典詩文賞析
我的心載滿了傷悲
為了我的金石故人,
為多少玫瑰唇的少女
為多少捷足的少年
在寬廣難越的溪濱
捷足的少年們已埋下,
玫瑰唇的少女們長眠
在玫瑰花落的田野
(施穎洲 譯)
霍思曼是一個嚴謹的古典文學學者,又是一個抒情詩人。他的詩數量不多,一生中就寫了兩部詩集——《希羅普郡少年》 (1896年)和《最后的詩》(1922年),而且兩部作品問世后都受到了評論家的嚴厲批評。盡管如此,他的詩還是被認為是“屬于這個時期最出名的詩歌之列” (《英國文學簡史》,123頁)。 《我的心載滿了傷悲》,就是收入《希羅普郡少年》 集子中的第五十四首抒情詩。在這首詩里,詩人通過對故人的回憶和對人生、青春的感喟,表現了對青春之易逝、命運之難握和死亡之不可抗拒的無限傷感。
霍思曼幾乎所有的抒情詩都是短詩, 用詞異常簡樸, 從而形成了“簡潔”這一大風格。 有人說他的詩“簡潔如格言”,一點也不過分。這種如格言的簡潔在《我的心載滿了傷悲》這首詩中是顯而易見的。全詩共兩節僅八行,便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了回憶和悲傷的靜態世界: 矯健的少年已安臥在難以跨越的溪邊; 而在凋花落紅的田野里,卻埋葬了往日鮮麗如妍的少女。 唯留下孤獨的未亡人, 在默默地為他(她) 們哀傷……其悲劇效果使人無不為之撼動。 八行詩用筆經濟到了 “吝嗇” 的地步, 讀來卻一點不覺枯燥乏味。在這簡潔的形式之下,讀者不難捕捉到詩人對人生的悲慟:愛情轉眼凋謝; 命運難以抗拒; 死亡啊, 你是何等地殘忍! 盡管全詩的感情范圍略嫌狹窄, 但畢竟還能從個人的悲哀聯系到亙古以來自然的壓迫、 天公的不允, 字里行間滲透著對自然對宇宙無可抗爭的悲觀和自卑感。
霍思曼的詩還有一大特點, 即多著重描寫少男少女的心境和感情。青年人本應是朝氣蓬勃、 充滿希望的, 但他卻偏寫他們的不幸、 他們的夭折與凋落。 這種情調在 《我的心載滿了傷悲》 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詩的第一節著重寫 “憶” 。讀著詩句, 我仿佛望見詩人坐在荒野的一塊孤石上,默默地懷念故人,懷念往日矯健美貌的年輕朋友的悲涼情景。 第二小節則著重寫“悲”:悲昔日捷足少年的夭折, 悲過去紅顏少女的凋謝, 悲自然的殘忍, 悲宇宙的不公……真讓人越讀越覺得沉重,愈品愈覺得悲哀。讀者的心,恍惚也隨著詩人悲傷的目光, 撫過了那 “寬廣難越的溪濱”,那“玫瑰花落的田野” , 并久久佇立于亡靈之旁, 默默垂淚, 與之相伴……此時此刻, 詩人的傷悲, 也就成為我的傷悲、 你的傷悲, 成為大伙兒的傷悲。 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讀者不難體味出來。 而這種悲劇性的藝術效果, 也正是霍思曼選擇寫年青人的不幸所刻意追求的。
(曉佳)
上一篇:〔蘇聯〕阿赫瑪托娃《我戴著深色面紗攥緊雙手》賞析
下一篇:〔英國〕白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第六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