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用法語寫作的比利時詩人、劇作家維爾哈倫(1855—1916)的最優秀的詩劇之一。敵軍已經包圍了阿皮多美恩城,附近的鄉村燃起了熊熊大火,警鐘驟起,形勢危急,農民們紛紛離開鄉村向阿皮多美恩城涌去。阿皮多美恩的護民官杰克·赫侖寧正要去鄉下看望自己垂危的父親,途中遇到一隊鄉村少年苦力用擔架抬著他父親,而且親眼望著他慘死在原野上。赫侖寧想帶著衣衫襤褸的人群進城,但一隊騎兵把守著城門,根據總督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內。總督這種不顧人民安危的行為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于是舉行了暴動。赫侖寧積極支持人民的暴力行為,并譴責特權階級對人民的壓迫和奴役,他還指出特權者已到了一籌莫展的地步,他們是因為害怕暴發大規模的起義才沒有轟炸暴動群眾聚會的“民議廳”。阿皮多美恩的大憲以總督的名義請赫侖寧去說服暴動的群眾,并且還拿出了一份總督簽署的文件,表示他們信任赫侖寧,只要他和群眾商定的條件,他們都答應。赫侖寧被人民群眾推選為領袖。為了避免無辜的人民遭到屠殺,赫侖寧說服了暴動的人民群眾,并且對人民群眾提出的條件表示同意。兩星期后,人民群眾的要求仍遲遲沒得到總督府的認可,總督府的欺騙陰謀終于暴露無遺。群眾在赫侖寧家門口高喊“打倒奸細”的口號。赫侖寧把總督府給他的欺騙信件公布于眾,重新贏得了群眾信任。赫侖寧和敵軍隊長談判,決定雙方同時舉行起義,實現士兵之間的大聯合,推翻總督府的統治。這次起義成功了,在人民革命進入高潮的時候,赫侖寧被總督府的衛隊刺死。為紀念赫侖寧,人民群眾推倒了象征舊政權的總督雕像。赫侖寧的葬禮變成了聲勢浩大的人民示威游行,他的事業就象黎明前的曙光。
身為阿皮多美恩護民官、人民運動領袖的赫侖寧,他熱愛人民,一切為人民利益著想,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他理解人民的疾苦,相信人民革命力量的強大;他憎恨戰爭,為了避免戰爭,他曾幻想可以通過不流血的斗爭而輕易取得成功。最后他終于醒悟,并組織了武裝起義,最終推翻了富人的統治。
全劇歌頌了人民革命力量的強大,說明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闡明了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單靠統治階級的所謂讓步是不可能制止戰爭的,這樣的革命只能是一種幻想。同時還揭露了資產階級玩弄政治陰謀的丑惡嘴臉。全劇激蕩著充沛的革命熱情,劇中的群眾斗爭場面感人肺腑。詩劇的藝術手段具有獨特的風格,它把幻想和現實、抒情和敘事交織糅和在一起,情節起伏跌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黎明》不失為比利時文學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上一篇:《魯柏林的魔術師》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