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世代》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巴基斯坦作家阿卜杜拉·侯賽因(1934—)的成名作。小說描寫納伊姆坎坷的一生經歷。他三歲時,父親以反政府的罪名被捕,判處12年徒刑。在加爾各答供職的叔叔將他撫養長大,供他上學。父親出獄后,他回到家園。是時正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納伊姆自愿從軍,在異國他鄉的戰場上,目睹無數生命在槍彈下喪生。他僥幸活命,失去一只胳膊,卻換回一枚十字勛章。返回故土后看到社會的不平等,參加國大黨,投身民族解放斗爭,因曾與恐怖集團有聯系,幾乎被殺死。他的勇敢贏得阿茲拉的敬佩和愛情。她是一位王公的女兒,不顧家庭阻撓與納伊姆結婚。婚后納伊姆繼續從事獨立斗爭,幾次被捕入獄。夫妻之間的感情也因對現實和人生的看法不一致而破裂。多年的奔波和生活的磨難,使納伊姆中風躺倒,在病榻上他思考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回顧自己的過去,力圖尋找一條光明的道路。印巴分治的騷亂中,他隨著一群難民遷往巴基斯坦,一顛一拐飽嘗艱辛,喪身于逃難途中。
作品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廣闊背景里塑造了納伊姆這個真實生動的藝術形象。他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戰士,又是不斷探索的人道主義者。他生活于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殖民統治與民族解放的沖突、印度社會階級和宗教教派的斗爭、腐朽傳統與文明進步的撞擊,這種種外在矛盾都反映到納伊姆的內心,引起他的悲哀和不安,他努力找到一種平衡內心的力量。在幼稚、充滿幻想的時候來到歐洲戰場,看到無辜人民死于非命,他弄不清為什么打仗、為誰打仗,帶著被欺騙的情感體驗回到祖國,認識到殖民統治的罪惡。他渴望獨立自治,為獨立解放奔波、奮斗。但看到殘酷的暴力行為,又喚起戰場的記憶,感到迷惑茫然。他殺過人,做過不光彩的事,有著常人皆有的欲望,又為自己的過失而苛責,背上沉重的精神負擔。他的“悲哀”,有時代的、社會的意義,也有個人的、情感的內含,是印度獨立前一個有良心的人的“悲哀”。他在逃難途中仍在思索,最后找到了“生活的真諦”:“生活的精髓——是犧牲的精神”,沉浸在純樸、友愛、平和的田園生活的夢幻中,幻想一切重新開始。小說在納伊姆嘗盡人生痛苦、不斷探索的一生的描繪中,表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是在人道主義的基礎上揭露殖民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展現印度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畫面,諷刺達官貴人的市儈卑鄙、歌頌勞動群眾的質樸善良。
《悲哀世代》畫面廣闊,內容豐富,以主人公的經歷為縱線組織情節,描述了羅山阿加、尼亞茲·貝格二家三代人的生活,還交織穿插許多普通民眾的悲慘事件。情節展開的地點涉及德里、加爾各答、拉合爾等印、巴城市和歐洲戰場。小說有槍林彈雨的戰斗,也有花前月下的幽會;有游行示威的熱烈場面,也有夫婦枕邊的喁喁情話;有土邦王公的豪華酒宴,也有苦難百姓的餓魂僵尸;有城市工人的罷工斗爭,也有鄉村農民的抗租呼聲;有生動細節的具體描寫,也有人生哲理的抽象議論,可以說表現了印、巴分治前幾十年印度社會的各個方面。作品吸收了西方現代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如納伊姆冥思時的意識流動、一些場面的象征寓意等,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體現了小說的深邃風格。
上一篇:《惡之花》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悲慘世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