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的風流娘兒們》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早期創作的風俗喜劇,取材于當時英國本土的現實生活。劇中的“溫莎”,就以劇作家的故鄉斯特拉福鎮為背景。全劇分為5幕23場,寫的是溫莎地方發生的風流趣事和生活鬧劇。“風流”一詞在這里毫無“輕狂”之意,實際上它和“快樂”相似。這出喜劇有三條交錯進行的故事線索,結構緊湊,情節生動。 第一條故事線索是主要的,描寫破落騎士福斯塔夫的丑態與受罰。福斯塔夫淪為流浪漢和市井無賴,還要大擺爵士、上層人物的架子。他常常帶領他的仆從和侍童到處招搖撞騙。他伺機勾搭溫莎地方兩位富貴紳士培琪、傅德的妻子,希望自己在滿足色欲的同時,能拿到打開兩家錢柜的鑰匙。傅德大娘與裴琪大娘同時收到福斯塔夫的情書,無比憤怒,決定對這個“膽大妄為的狗賊”進行報復性的懲罰。她們串通快嘴桂嫂等人,通過精心安排的“幽會”,一次又一次地戲弄福斯塔夫,讓他當眾出丑,現出色鬼錢迷的原形。在整治福斯塔夫的過程中,愛吃醋、亂猜疑妻子的傅德也受到了教育。第二條故事線索緊緊地伴隨著主線,圍繞著安·裴琪的婚事展開戲劇沖突。裴琪主張女兒安與斯蘭德結婚,裴琪大娘要求安嫁給法國醫生卡厄斯。安既不愛驕橫的卡厄斯,也不喜歡愚蠢的斯蘭德。她和少年紳士范頓心心相印,終成眷屬。第三條故事線索以卡厄斯和愛文斯牧師的糾紛為中心,他們的矛盾幾乎發展到決斗的地步。
這出喜劇嘲諷、批判了封建社會解體時期沒落階級的頹廢情緒與丑惡行徑,反對市井無賴的利己主義,提倡青年男女婚姻自主。它充分表現了劇作家早期創作的樂觀主義精神與人文主義的生活原則。喜劇人物福斯塔夫的形象是歷史劇中福斯塔夫形象的繼續與補充,既有破落騎士的“酸味”,又有市井無賴的“痞氣”。這個長相粗野,肥胖臃腫的“蠢驢”,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也吃過不少苦頭,但他卻干盡封建把頭的勾當,作惡多端。他扯謊吹牛,不假思索;行動起來,膽小如鼠。劇作家把他當作當時失去生活理想、斷絕經濟來源的社會渣滓,著重揭露他對金錢的迷戀、對女色的追逐、對美酒佳肴的貪婪。他的身上集中了新舊交替時代的鄙俗人物的特性,他的全部生存意義已縮小到拼命追求金錢美女和吃吃喝喝。這一典型人物具有深遠的歷史認識價值和現實意義。傅德大娘、裴琪大娘是劇作家贊頌的正面人物,與福斯塔夫展開喜劇性的沖突。她們對福斯塔夫的戲弄和懲罰,表現了她們的崇高品德與機智勇敢。她們活潑、樂觀,清白無瑕,如裴琪大娘所說:“風流娘兒們不一定輕狂”。她們是恩格斯所稱贊的“可愛而古怪的女人”。劇作家構思三條故事線索交錯發展時,運用了一系列不違背生活真實的“誤會”,達到了很好的喜劇效果。喜劇情節生動,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
上一篇:《浮士德》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熙德》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