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作家高乃依(1606—1684)的代表劇作。《熙德》的故事情節直接取材于西班牙劇作家吉倫·卡斯特羅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主人公唐·羅狄克是西班牙卡斯第王國戰功顯赫的老臣唐·狄哀格之子,與居功自傲的當世英雄唐·高邁斯伯爵之女施曼娜相愛。狄哀格被任命為王太子的太師傅,高邁斯由于嫉妒,在口角中打了他一記耳光。狄哀格要兒子為他報仇,挽回榮譽。羅狄克經過輾轉反側的思想斗爭之后,決定舍棄愛情,挺身而出,為父雪恥,在決斗中殺死了自己情人的父親。施曼娜雖然熱烈地愛著唐·羅狄克,但本著她對封建家族的責任感,一再要求國王懲辦殺人兇手,以報殺父之仇。正當矛盾激化時,外族摩爾人入侵卡斯第王國,羅狄克率眾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成為民族英雄。被俘的摩爾人國王膽怯而又尊敬地稱唐·羅狄克為“熙德”,即“大人”、“君王”之意。羅狄克勝利凱旋,國王也準備原諒他以前的過失,但施曼娜卻三番五次地要求國王執法無欺,懲辦殺死她父親的兇手。最后,在國王耐心地開導下,施曼娜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奔向了愛的呼聲,與羅狄克有情人終成眷屬。
《熙德》的悲劇沖突是義務和愛情之間的沖突,是理性和感情之間的斗爭,歌頌了個人感情服從家族榮譽,家族榮譽又必須服從國家利益的理性的勝利。唐·羅狄克是高乃依理想的悲劇英雄。他認為,犧牲個人人格去換取幸福是懦弱可恥,只有承擔起責無旁貸的義務才配得上挺拔不阿的人生。本著這種豪邁獨立的氣質和對榮譽的崇高理解的精神,他毅然和自己情人的父親決斗并把他殺死。激蕩的內心獨白,溢于言表的充沛感情,一反古典主義悲劇中主要人物往往缺乏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具體表現的弱點,給人以真切動人的感染力。施曼娜依據自己對封建貴族習俗的理解,決不退讓地要求報殺父之仇。但是,她要求復仇的心愈切,內心的愛火就燃燒得愈旺;她看到羅狄克在封建家族榮譽面前越大義凜然,她就越感到生活中少不了他。“榮譽呀,你一點不照顧我那最親切的愿望,你將使我流多少眼淚,發多少悲嘆!”“我要他的頭,我又怕得到手:他死我也活不了,而我又要懲罰他!”字里行間飽含著感情,聲聲句句受制約于理性,充分表現了古典主義悲劇崇尚理性的特征。
《熙德》的結構嚴謹,戲劇沖突尖銳,人物心理刻劃細膩,詩劇語言鏗鏘有聲,集中表現了高乃依的悲劇風格,取得了超過前人的可喜成就。
但是,《熙德》也有不可忽視的弱點。劇本所宣揚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和責任,究其實質,不過是封建家族的名聲和忠臣孝子的責任;它強調理性戰勝一切,個人感情無容身之地,也只不過是用封建道德觀念來約束人們對個性解放和個人幸福的追求。劇本的宮廷色彩也較濃厚,語言也很受所謂貴族典雅語言的影響。
上一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特洛亞婦女》簡析|介紹|賞析|鑒賞